“巴山夜雨”考辨
傅抱石《巴山夜雨》
编者按
唐朝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巴山”,有人说是川陕交界处的大巴山,其具体位置一说在四川通江县境,一说在南江县境;也有人说“巴山”是重庆市北碚区的缙云山,还有人说“巴山”在湖北、湖南接壤的洞庭湖一带。有人说诗中的“巴山”是实写,确指某山;也有人说诗中的“巴山”是虚写,泛指某个地方的山。“巴山”究竟在何处、是确指还是泛指?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巴山夜雨”考辨》一文钩沉典籍、爬梳文献,致力于厘清上述几种说法,旨在抛砖引玉,“引”来有见解、说服力的文章展开争鸣。
李商隐《夜雨寄北》是一首流播甚广的名诗。叶葱奇先生疏解此诗说:“李义山七绝均极宛转隽永之致。这首尤含茹深远,客愁旅况,传神语外。”并引《李义山诗集辑评》中清人纪昀语“作不尽语,不免有做作态,此诗含蓄不露,却只似一气说完,故为高唱。”(《李商隐诗集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版)
黄永玉《巴山夜雨》
《夜雨寄北》全诗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历代的注家在注释“巴山夜雨涨秋池”时,大多把“巴山”释为“巴蜀之山”。近年来,国内出版的李商隐诗集的多种选本注解“巴山”时也持此观点,认为是巴蜀的山,但并无确指。也有确指及相反的意见:石金华认为《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四川省通江县中林乡写成的,诗中的“秋池”系该乡境内的黑龙池。(见《通江报》,具体日期已不详)刘辉光说,大中年间,李商隐随柳仲郢镇东蜀,任东川节度使判官,其寓所在四川省通江县涪阳坝(今涪阳镇),并引《涪阳乡志》“唐开成三年进士李商隐,武宗末年致仕,《夜雨寄北》诗寄北方友人,实缅怀亡妻,即写于符阳。”又引《唐诗三百首》注:"巴山,四川保宁府大巴岭,在通江县东北五百里,与小巴岭相接,世传九十里巴山是也。"这里已注明巴山在通江县境内。”(《漫话“巴山夜雨”》,该文收《诺水苍茫》,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版)刘兴诗认为诗中的“巴山”是指重庆的缙云山,并以明人曹学佺《蜀中名胜记》的记载为证。(见《巴山夜雨》,该文载《四川政协报》2007年4月26日第4版“明澈”副刊)流沙河则认为“巴山”乃指巴陵山,“池”则指洞庭湖,《夜雨寄北》作于湘,并非在巴蜀所作。(见《农场七人记》,该文收入《流沙河近作》,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版)
黄宾虹《巴山夜雨图》
《李商隐诗集疏注》一书,系叶葱奇先生多年对李商隐诗歌研究的心得,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撰写、七十年代末始完成。该书在疏解、注释方面,对前人未注、未解或误注、误解的篇什注明,并详为阐述,予以纠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编排上亦按李商隐诗集宋本三卷旧次,将可以考定为某一年的作品附其题于年谱,并于目录中分注于各诗题下,庶乎既可推寻作品之创作年月,又不至于更动原本(北宋本)之次第,是目前李商隐诗集较完备的版本之一。叶葱奇先生在《夜雨寄北》的诗题下注明该诗作于“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李商隐)年三十六”字样,并注释云:"寄北",《万首唐人绝句》作"寄内",乃宋人洪迈臆改。商隐寄家诗,概不显标于题。”据叶先生《夜雨寄北》作于大中二年的说法,诗中的“巴山”就不是大巴山。大中二年及大中二年之前,李商隐从未到过巴蜀(今四川、重庆境内),怎么说《夜雨寄北》作于巴蜀呢?
《辞源》释“巴山”引《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汉中府·巴岭山》:“巴山,也叫大巴山、巴岭山。在陕西西乡县西南,支脉绵亘数百里,跨南郑、镇巴和四川南江、通江等县。”马幸辛在《大巴山脉与川东史前文化的探讨》一文中说:“大巴山脉位于秦岭和汉水流域以南,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之间,山势由西向东绵延于川陕、川鄂边境,中包南山、孤云、两角、米仓、大小巴等山,横跨南江、通江、万源、城口、广元、宁强、南郑、汉中、西乡、镇巴、镇坪堵县,全长约500公里。山北连汉水上游的陕南汉中、安康地区,山南接嘉(陵江)、渠(江)流域的川北达州、巴中(马幸辛写此文时,巴中尚属达县地区管辖)、广元地区和万县地区一隅。这一区域内高山横亘,峡谷幽深,江河密布,条状山脉和丘陵谷坝杂然相间,海拔高度大致在800米至2500米之间,自古以来是南北民族往来和文化传播的通道。”(该文收入李明荣主编《巴渠文化初探》,巴渠文化丛书编委会编,2000年12月)上述的说法是广义的大巴山,简称“巴山”,它是四川、汉中两盆地的界山。狭义的大巴山则指陕、渝、鄂三省边界的山地,主峰为神农顶,海拔3105米,今四川巴中市(辖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和巴州区、恩阳区)就位于广义的大巴山南侧。
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二月,三十五岁的李商隐应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防御观察使郑亚辟(“辟”意思是授官),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奏掌书记(文职小官,类似今日之秘书)。大中二年(公元848年),郑亚贬循州(今广东惠州境内)刺史,李商隐失去依傍,北还,在湖南观察使李回幕中逗留,滞居荆巴(今湖北西南部与湖南西北部),秋方归洛(今河南洛阳),旋入京师(长安),选为周至尉(今陕西省周至县)。《夜雨寄北》诗即李商隐大中二年春从桂州归来,留滞荆巴期间所作。李商隐与其妻王氏结婚是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夜雨寄北》是作者飘零江湖,沉浮宦海,于湖湘孤独苦闷的旅次中写给妻子王氏的诗,写诗的地点当是湖湘,与巴蜀(今四川、重庆境)毫无关系。李商隐在湖湘写诗,为什么诗中又出现“巴山”呢?原因大致是:今湖南岳阳市洞庭湖一带,三国时属吴国辖,为巴陵县,唐天宝元年复置巴陵郡,唐乾元元年改名岳州,此地亦属古九州之一的荆州。随着历代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古荆州的辖地范围就包括了今湖南的常德、湖北襄阳、湖北江陵、湖南岳阳等地,历史上把一区域称为“荆巴”。李商隐从地理区位的角度,把湖湘之界处的江陵、岳阳、常德之地的山统称“巴山”。李商隐写诗喜爱“用事”(即用典故。应该说这是他年轻时在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幕中,令狐楚指导教授他学习时兴的骈文留下的弊端),博采六朝徐陵、庾信等人,追求字句秾丽隐僻、典赡古奥的风格。诗中的“巴山”“秋池”“西窗”三个意象前,贯以地名、方位、时间名词,并非所指,而是泛指,目的是求诗句形式工切、韵律和谐,达到风华藻丽、情韵深美的修辞效果。
《李商隐诗集疏注》(上下册)
李商隐到巴蜀是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冬。其路线是:长安——咸阳——大散关(宝鸡境内)——汉中——利州(广元)——剑阁——梓州(三台)。大中五年六月,河南尹柳仲郢为梓州刺史、东川节度使,李商隐被辟为节度使书记,后改判上军,检校工部郎中。这一年,李商隐妻王氏病亡。王达津先生据李商隐《樊南乙集序》中李的自叙推断:“大中四年(公元850年)七月,李应柳仲郢聘,因悼亡其妻迟到,冬天才去东川,而到达梓州可能是大中五年春。”(《唐诗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版)既然妻子都亡故了,怎么可能写诗寄妻子呢?诗中如何又会出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温馨情景?
根据李商隐随郑亚、柳仲郢入幕府的时间与叶葱奇先生给《夜雨寄北》定的写作时间看,此诗作于湖湘,不作于巴蜀是令人信服的。诗中的“巴山”既不是广义的巴山也不是狭义的巴蜀之境的巴山,而是湖湘(荆巴)之地的山,其山亦是泛指。另据清人冯浩《玉谿生年谱》、清人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岑仲勉先生《玉谿生年谱会笺平质》(李商隐,号玉谿生)、叶葱奇先生《李商隐诗集疏注》所附年谱记载,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四月,令狐楚检校左仆射为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治今陕西汉中)。令狐楚延李商隐入兴元幕,当时李商隐正在京城忙于应试,未能即赴。在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的引荐下,李商隐登第,东归省母后才赴兴元。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十一月,令狐楚卒于兴元,李商隐旋随楚丧还京师。兴元即今陕西汉中,位于大巴山的腹心位置。山南西道就辖大巴山区周围的州县。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集州(今四川省南江县)等州就属山南西道管辖。李商隐在兴元幕时间短暂,鉴于集州、壁州、巴州这些古巴国属地,大巴山深处的穷州,当时交通不便,李商隐到三州来公干或游山玩水的可能性都不大。何况李商隐当时并未婚配,就更不可能写“寄内”“寄北”之类的情诗。(李商隐赴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与王之女结婚是开成三年,即公元838年)。石金华认为诗中的“秋池”系黑龙池纯属无稽之谈,刘辉光言李商隐在四川省通江县涪阳镇作《夜雨寄北》诗就更加荒谬。梓州刺史、东川节度使治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其判官李商隐的寓所怎么会在通江呢?唐贞观元年,设全国为十道。巴蜀境内设剑南道、山南道。元和后,剑南道分设西川、东川,前者治今成都市,辖二十六州;后者治今四川三台县,辖十二州。巴州、壁州、集州不属剑南道,而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后改为“山南西道”),治兴元,即今陕西汉中。剑南道东川节度使的判官寓所在山南道所属的壁州,岂不是东拉西扯?另,刘引《涪阳乡志》中“唐开成三年”其年号亦有误,唐文宗(李昂)开成三年应为公元838年。至于乡志中出现李商隐,亦是地方志以历史名人美化乡邦的通病,流弊由来已久。
《玉谿生年谱会笺》
刘兴诗“巴山指缙云山”一说,也是错误的。明人曹学佺是有名的文献学家,曾任过四川右参政。他的《蜀中名胜记》显然是把历史上有关“巴”字的几个地名混淆了。清道光年间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代理知州朱锡谷编撰《巴州志》,于《序三》中说:“然地志诸书,巴州、巴郡往往混淆,一也。延昌始置巴州,是为今治。而齐建元之巴州,在今夔州;魏大统之巴州,在今重庆;又黄州、岳州,齐梁间俱尝侨置巴州;名称棼如,疆域无定,易于传讹,二也。”(《巴州志校注》,巴中市[原县级市,即今巴州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1997年)据《太平寰宇记》、《东晋南北朝舆地考》载,除四川巴州外,古时外地曾先后有四个“巴州”建置: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以荆州之巴东、建平二郡及益州之巴郡(治今垫江)、梁州之涪陵郡(先治今彭水,后治今涪陵枳城区)置巴州,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省,历时三年;北朝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改楚州(治今重庆)为巴州,北朝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改巴州复为楚州,历时六年;北朝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置巴州于齐安(治今湖北黄冈),南朝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废,历时二十一年;南朝梁承圣二年(公元553年),置巴州于巴陵(治今湖南岳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为岳州,历时三十六年。《蜀中名胜记》可能是以北朝西魏大统年间巴州(今重庆)的缙云山为“巴山”。在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及大中二年之前,李商隐从未到过重庆,故不可能在其境写《夜雨寄北》诗。李商隐后来到过重庆,那已是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四月,杜悰(杜牧的堂兄)由西川节度使迁淮南节度使(治今江苏扬州),白敏中(白居易堂弟)为西川节度使,李商隐由西川(治今成都市)推狱回,杜悰迁淮南,往渝州界首迎送,旋即返梓州。其时,李商隐妻王氏已于上一年病故,李商隐不会在重庆写《夜雨寄北》诗。
《唐诗丛考》
流沙河认为《夜雨寄北》作于湘,基本观点是正确的。至于“巴山”指“巴陵山”、“秋池”乃“洞庭湖”之说无据可考,亦不足信。《尔雅·释地》:“楚有云梦。”注云:“今南郡华容县(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境)巴丘湖(今洪湖)是也。”按“云梦”原为楚二泽名,司马相如《子虚赋》:“云梦者方九百里。”《太平寰宇记》:“安陆县东南云梦泽,阔数千里,南接荆湘。”古时云梦盖横跨今湖湘境内、长江南北,面积极广。安陆即今湖北省安陆市,现在东南并无大湖,盖久已淤塞成陆,成为江汉平原的一部分,唯有零星的洪湖、曹湖等。唐时,今湖北湖南交界处湖汊纵横,一片泽国。李商隐滞居湖湘,《夜雨寄北》诗中的“秋池”就是指这一带的湖汊,“巴山”亦是泛指这一带的山。(周书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