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中的圣经故事(四)
----------------
我们继续来一起聊聊英国国家美术馆那些宗教画~ ~
各各他之路(The Way to Calvary)
耶稣被捕之后屡遭戏弄,甚至在被钉十字架前,人们也不放过他。
士兵们给他披上紫袍、戴上荆冠,戏称为“犹太人之王”,并让他背着十字架,前往施刑地各各他山。
各各他 (Calvary)或者骷髅地 (Golgotha),都指耶稣受难地,是耶路撒冷城外的一个小山丘。
耶稣负十字架赴各各他的途中,很多人围观。其中有一位耶路撒冷的犹太妇女叫维罗妮卡 (Veronica),见耶稣痛苦不堪,便拿出手巾递给他擦汗。耶稣接受了她的好意,擦完后还给他,她后来发现这手巾上已然印下了耶稣的面容。
Veronica是一个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混生词,vera在拉丁文里是“真正的”意思,icon是一个从希腊文中衍生来的拉丁文,代表“图像”。所以这个女人的名字有可能是从vera icon变化而来的,换句话说,这个词本身指的是印有耶稣真容的手巾,由此而虚构出这么一个手巾的主人。
关于圣经的研究一直在进行,永远也不会结束,我们无法得知是否真有这么一个女人。如果画家相信的话,他是可以画进去的。
对了,维罗妮卡后来成为了圣维罗妮卡,是缝纫女工、洗衣女工,和摄影师的主保圣人。
Jacopo Bassano,约作于1544-45
雅格布·巴萨诺 (Jacopo Bassano),出生于威尼斯附近小镇,是继提香之后威尼斯画派最优秀的画家。
这幅画乍一看好似人物众多而混乱,甚至要凝神细看才能找到耶稣。但当主要人物分辨出来之后,画面突然变得清晰明朗了。
左下的耶稣负着十字架,目光看向给自己递上手巾的那个善良女子。维罗妮卡跪在地上,双手送出手巾。
背景中的其他人物没有像传统画作那样采取写实手法,但画家根据每个人的身份设计了呼应的动作,进而令整个场面栩栩如生,跃入观者的眼帘。
关于耶稣被嘲与受辱的作品有很多,英国国家美术馆还有一幅耶罗尼米斯·博斯 (Hieronymus Bosch)创作于1490至1500年间的作品——耶稣被嘲 (Christ Mocked),画中的耶稣正被戴上荆冠:
耶罗尼米斯·博斯是一位荷兰画家,他最有名的作品你一定听过,就是被收藏于马德里博物馆的屏风三联画《人间乐园》:
耶稣被钉十字架(Crucifixion of Jesus)
士兵们押着耶稣到达骷髅地后,就在那里把他钉上十字架。与他一起的还有两个人,一左一右在他两侧。
彼拉多(罗马总督)用牌子写了一个名号“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安在十字架上。犹太人的祭司长对彼拉多说:不要写犹太人的王,要写他说自己是犹太人的王。彼拉多回道:我所写的,我已经写上了。(《新约∙约翰福音》)
士兵们将耶稣钉上十字架后,便抓阄分他的衣服。
此时站在耶稣十字架旁的,有三位玛利亚——他的母亲玛利亚、格罗巴的妻子玛利亚、以及抹大拉的玛利亚。
就这样从正午到天黑,耶稣高喊: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说完这话,气就断了。
有一个士兵用矛扎入他的肋下,有血水流出。
围观的群众中,有一个人叫约瑟,来自亚利马太城;他为人善良,一直盼着天国的降临。
约瑟跑去找彼拉多,求耶稣的身体。彼拉多准许了。
Scenes from the Passion 戴尔伏特的画家(The Master of Delft) 约作于1510
这幅作者不详的油画,大概是表现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主题中最特别的作品之一。它在国家美术馆里吸引了很多观者的目光,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家伙也把耶稣画得太丑了!当然这不是该画应该得到的欣赏角度。
这幅画人物众多,除了主画中间前段的两个小孩子之外,其他人穿的都是画家当代的衣服,而非希腊罗马风。
主画远处的背景里,左上角隐隐约约是一座塔楼,这是荷兰城市戴尔伏特建于1496年的一座教堂的塔楼,1536年被改建成其它样子,由此可推断出这幅画被创作的时间。
我们先看左翼的小画,描述的是耶稣被绑住手游街示众,画面最左边穿红衫戴帽子手里拿着一根长长芦苇的应该就是彼拉多。而在画面的远处,其他两个犯人正被押去骷髅地。
在看中间大画,主要表现的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人们和士兵壁垒分明站在两边,态度迥异。耶稣身下的士兵举起长矛,抹大拉的玛利亚在哭泣,彼拉多骑在马上看着耶稣受刑……
但是你将目光放远一些,看到背景里去——左边那明明是耶稣背负十字架前来的画面,而再往后往中间来一点儿,那个被吊在树上的人不正是犹大吗?他的旁边,是三个妇女陪伴着的圣母玛利亚,正因为耶稣的离开而悲伤。
再将目光右移,你看到耶稣跪在果园里祈祷,犹大正带着士兵前来......
右翼小画描述的是耶稣被大家从十字架上解下来(The Deposition),用肩膀抵住他身体的就是义人约瑟。同中间大画一样,圣母玛利亚被安排在画面前端表现出忧伤悲痛的基调。
“耶稣下架”也是宗教画的常用主题,你会在各大小教堂和博物馆看到不同时期画家描述的这个场景。国家美术馆有一幅也是不知道具体画家名字的作品:
耶稣下架 The Master of the Saint Bartholomew Altarpiece 约作于1500-05年间
虽然这位无名画家活跃在德国的科隆和慕尼黑,但很多学者认为他是荷兰人。除了上面这幅藏于国家美术馆的作品,他还有一幅该主题画作,藏于法国的卢浮宫。
安葬耶稣(The Entombment)
亚利马太的约瑟同众人一起将耶稣解下十字架后,便用细麻布裹好,安葬到石头垒成的坟墓中。
《新约》中有四部福音书讲到了耶稣的下葬,但细节稍有不同,在最后成书的《约翰福音》中,耶稣的身体除了被用细麻布裹住外,还按照犹太人的规矩涂了香料。这香料是一个信耶稣的、来自犹太公会的法利赛人尼哥底母带来的,他带来约有一百斤珍贵的没药和沉香。
在关于耶稣下葬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有两幅,来自米开朗琪罗与卡拉瓦乔,都极具画家的独特风格,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其中米开朗琪罗这幅作品收藏于伦敦的国家美术馆:
这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专家认为,这是1500年米开朗琪罗为罗马的Sant’Agostino教堂里一个用来举行葬礼的小教堂进行的创作。但他1501年春天便离开罗马去了佛罗伦萨,也放弃了这幅创作。
虽然米开朗琪罗在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留下了宏伟的传世巨作,然而在1500年的米开朗琪罗只有25岁,还是一个创作上的年轻人,这是他第一次挑战这种规模的大画。
他很有勇气也很有想象力,抓住了耶稣的身体被提亚利马太的约瑟提起来的那一瞬间;旁边的两人也在施以援手,他们三人将合力把耶稣放入墓中。站在耶稣左侧那位女子应该是三位玛利亚中的一位,右边的红袍长衫男子被认为是写福音书的圣约翰。虽然如果根据《新约∙约翰福音》来看,也有是法利赛人尼哥底母的可能,但历来画家们对圣约翰的刻画,都是这个样子的——红袍,长卷发。
画面右下方的空白处大概是留给悲痛哭泣的圣母玛利亚,之所以把她放到最后,很有可能是需要等待稀有昂贵的青金石,毕竟圣母是需要穿蓝袍的。
国家美术馆还有另一幅非常珍贵的《耶稣下葬》,来自荷兰画家迪里克·鲍茨(Dirk Bouts),大约创作于1450年左右:
与米开朗琪罗的表现手法不同,鲍茨对在场的人物进行了细致的表情刻画,令那种悲伤的气氛盈满整个画面,使观者动容动情。
待续...
除特别标注,所有画作均收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我们的很多旅行中都包含了国家美术馆的讲解,暑期计划带孩子来英度假的朋友,可以参考下这个旅行:
除了美术馆,还有大英博物馆及其它适合与孩子一起欣赏、学习的地方;
或者如果您来伦敦时,想和我一起逛逛美术馆,可以考虑我们特别推出的“深入伦敦一日”活动,传送门:让我们好好逛伦敦(春季版)
错过之前文章的朋友,可戳传送门:
我们坚持原创,用自己的亲身经验
总结发布最实用可靠的信息
为你展现一幅真实的英伦欧陆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