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效验良方

糖尿病是以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中医名之“消渴”,发病率高,多见于中老年人。

【病因病机】

本病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消瘅”,又分为“消渴”“鬲消”“肺消”“消中”。其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综合所致,阴阳失调、阴津亏损、燥热内结是其基本病理。

中医认为五脏主藏精,皆有阴阳,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怯弱和大病久病损伤脏腑,或年老体衰致脏腑功能低下,导致气化不足,气血精津亏损,则可发生消渴。《灵枢·本藏》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瘅,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善病消瘅易伤。”《医贯·消渴论》云:“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五脏虚弱尤以肾虚为主,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主水,内含真阴真阳,肾虚而阴阳失调,精气不足,水津失化,则诸脏腑虚弱,气化失调,阴虚阳亢、燥热内生。《石室秘录》云:“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致渴,则无不同也。”

五脏藏五志生七情,长期过度的情志刺激,精神紧张,则损伤五脏,影响气机,气化紊乱,阴阳失调,阴虚阳亢,以致燥热内生,形体失养,发为消渴。《灵枢》云:“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怒则气上逆,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情志失调,与肝脏最为密切,盖肝属主疏泄、藏血、体阴而用阳性条达而恶抑郁,忧郁恼怒则伤肝、肝伤则木失条达,血脉不和,气机不畅,郁而化火、火漫三焦,灼伤诸脏阴精,发为消渴。《四圣心源》云:“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为表里,……凡木之性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挚藏。”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醇酒辛燥之物,积久成热,耗伤阴津,可发为消渴。《丹溪心法》曰:“酒面无节,酷嗜炙搏,……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饮食所伤尤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盖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积于胃中酿成内热,消后耗液,津液不足,形体失养,则发为消渴。《仁斋直指方》云:“热蕴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胃,消谷善饥,饮食倍常,不生肌肉。”《医贯》曰:“脾胃即虚,则不能输布津液故渴,其间纵有能食者,亦是胃虚引谷自救。”

外感六淫,入里化热,损伤脏腑,导致阴津质灼,气化失调,亦可诱发消渴。邪毒内侵与肺脾关系尤为密切,盖肺合皮毛,主宣发肃降,散布津液,外邪侵入,首犯肺脏,积于肺内,蕴中化热,导致肺内燥热,宣发肃降无权,津液失布,形成失养,发为消渴。《医学纲目》云:“肺主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守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故饮一溲二。”脾为卫,外邪侵淫损伤脾胃,则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不足而形体失养,水湿失运,气浊邪内生,蕴而化热,燥热内生,耗伤阴津,统摄失司,水湿直下,精随尿下而尿多味甜。

在消渴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脉瘀阻也是重要的一环。五脏怯弱,鼓动无力,和长期阴虚津伤,燥热熬血,导致血脉不利、血液黏滞,产生瘀血。《读医随笔》云:“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水津充沛,舟才能行。”“夫人身之血,如胭脂然,有色有质,可粉可淖。人血亦可粉可淖者也。其淖者,津液为之合和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血脉瘀滞既可导致脏腑组织失养而更加脆弱,又可瘀久化热,脏腑愈弱,阴津愈伤,燥热愈甚则血瘀愈重,血愈瘀则脏腑愈弱,燥热愈炽,形成恶性循环,不仅病势缠绵,经久难愈,而且还可变证丛生。《灵枢五变》云:“血脉不利,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治疗思路】

历代医家对于消渴病多分三消治之,对后人影响很大,近代很多书籍教材亦多宗之,其实不妥。中医认为人是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相关,消渴的多因素是综合发病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多饮、善饥,多尿之证常同时并见,只是症状轻重程度而已。因此,务必在抓住主症的基础上,整体调理。《医学心悟》指出:“治上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夫上消清胃,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肾,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

对于消渴辨治自金元开始,又受火热、温病学说的影响,医者多偏重于阴虚液涸、燥热内结-火热炽盛之说。如《临证指南医案》云:“虽说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医学心悟》说:“三消之证,皆燥热结聚也。”《圣济总录》说:“消渴之病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甚。”此类观点对后人影响很大,当今书等药教材亦多偏执阴虚燥热之说,亦属不妥。阴阳是互根互用的,且津血相关,消渴病之病机虽然阴虚阳亢,火热燥热为主,但“壮火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损及阳,故消渴病发必见冷伤。《证治要诀》云:“三消久久不治,气极虚。”津乃阴性之物,须得阳化,才能蒸腾流布全身发挥滋润作用,阳虚火衰,不能蒸精化液,则津液真下,从而则机体失养,而生口渴,喜饮,多尿消瘦之患。《医贯》指出:“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薰蒸,上润于肺,如斧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入膀胱,正谓饮一升溲一升,饮斗溲一地。”《景岳全书》认为治疗消渴贵在阴阳并调、水火互济、调和气血,反对偏热清滋,指出:“若阳虚,而阴无以生,气虚而精无以化者,使非水火并济,保益之有。”“若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而日渐消败,益以困矣。”《医贯》云:“人其水火得平,气血得养,何消之有。”因此,治疗消渴之病,务必调其阴阳、和畅气血。

消渴病发病,复发与情志内伤,饮食失节,劳欲等忘切相关,因此,十分重视治养并行,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调畅情志,控制饮食,慎房事,防劳倦,配合食疗。《千金要方》云:“消渴病人……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成食及面。”《古今医统》云:“初觉燥渴,便当清心寡欲,薄滋味,减思虑,则治可瘳,若有一毫一厘,纵有名医良剂,必不胜生矣。”《儒门事亲》曰:“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

【辨证施治】

消渴病基本病理是五脏怯弱气化失调,因此,临床辨治必须以脏腑为核心。

1.肾消 肾消又称“下消”,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劳欲过度,导致肾脏虚损,气化不足,精不化液所致。临床以腰膝酸软、多尿味甜为主症,治疗当滋肾养阴、温肾壮阳,水火互剂。

肾阴虚证 证见尿频量多,浑浊如膏,或尿甜,口干舌燥,形体消瘦,舌红瘦薄,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固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芡实、金樱子、山茱萸、枸杞子。

肾阳虚证 证见尿频量多,浑浊如膏,腰膝冷痛,形体消瘦,阳痿,舌淡苔白,脉沉迟细。治宜温肾摄精,方用金匮肾气或右归丸加枸杞子、山茱萸、五加皮、杜仲。

阴阳两虚 证见小便频数量多,浑浊如脂膏,甚至饮一溲一,或夜尿频多,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阴阳双补,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山茱萸、金樱子、枸杞子、桑寄生、杜仲。

肝肾阴虚 证见尿量频多,浑浊如膏脂,尿甜,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多梦遗精,皮肤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润燥。方用河车大造丸加枸杞子、金樱子、菊花、五味子。

肺肾阴虚 证见口渴欲饮,小便频多,尿如膏脂且味甜,形体消瘦,咳嗽无痰,盗汗,骨蒸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肾养肺,方用麦味地黄丸加黄芩、知母、芦根、鳖甲、牡蛎、百合。

脾肾两虚 证见口渴欲饮,倦怠乏力,纳食减少,食后腹胀,腰膝酸软,大便干结,舌质淡嫩,脉细无力。治宜健脾益肾,方用济生肾气丸合四君子汤。

2.肺消 肺消又称“上消”,是由于外感六淫,邪气入里,壅阻肺脏或嗜食咽燥或久病嗽咳,损伤肺脏,导致肺气虚弱,阴阳失调,水津散布失常,津液直趋下流,津液耗散所致。临床以多饮为主症,治当养肺宣肺,以使津液布散复常。

肺热津伤 证见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治宜清热泻肺,生津润燥。方用消渴方加黄连、天花粉、麦冬。

肺阴虚证 证见口干欲饮,小便量多,形体日渐消瘦,五心烦热,舌红苔薄黄,或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肺,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加扁豆、玉竹、地骨皮、乌梅、五味子、天花粉、桑叶。

肺气阴两虚 证见多饮、多尿,咳嗽,神质乏力,畏风形寒,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益肺气,方用补且汤加五味子、百合。

肺胃燥热 证见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量多,尿浊色黄,身体渐瘦,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生津、益胃养肺,方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天花粉、麦冬。

3.中消 中消包括了古代所含脾瘅、胃消,主要是由于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一则气化生化不足,形体失养,二则浊邪留滞,蕴久化热伤津,临床以消食善饥,形体肥胖为主症。

湿热中阻证 证见口渴欲饮,饮而不多,多食不明显,脘痞腹胀,胸闷恶心,四肢沉重,或见皮肤瘙痒,溲黄,便秘或溏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化湿,方用黄芩滑石汤加天花粉、薏苡仁、佩兰、苍术、槟榔。

胃热炽盛 证见烦渴欲冷饮而量多,消谷善饥而多食,形体消瘦,大便干结,泛酸,口臭,舌红苔黄,脉滑数或脉实有力。治宜清泻胃火,方用清胃散合玉女煎加天花粉、玄参。

肠燥津伤 证见多食易饥,口渴引饮,大便燥结,舌红少津,苔黄干燥,脉实。治宜滋阴增液通腑,方用增液承气汤加知母、石膏、天花粉。

脾胃气虚 证见口渴欲饮,纳谷不香,食入腹胀,大便溏薄,四肢无力,神疲气短,舌淡,边有齿痕,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

胃阴不足 证见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夜间为甚,大便秘结,消谷善饥,或饥而不欲食,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益胃养阴,方用益胃汤合沙参麦门冬汤。

脾胃阴虚 证见倦怠乏力,食后腹胀,口干舌燥,饥不欲食,心烦低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健脾生津。方用七味白术散合益胃汤加天花粉,芦根、火麻仁。

脾虚胃热 证见口渴喜冷饮,胃中嘈杂,口臭,食欲不佳,食后腹胀,四肢倦怠无力,形体消瘦,舌质红,脉沉无力。治宜健脾清胃,方用清胃散化裁。

中阳不足 证见口渴喜热饮,尿多浑浊,纳少腹胀,便溏形体消瘦,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濡弱。治宜温运中阳,方用理中丸加味。

4.肝消 肝消是由于七情内伤,损伤肝脏,导致疏泄失职,阴阳失调,气血不和所致的消渴。治当以恢复肝木冲和条达之性为原则。虚则补之,使木气旺达;实则泻之,制其妄动而复其冲和之性。

肝火燔灼 证见心烦易怒、口渴多饮,尿黄、面红目赤、头晕目赤、口苦咽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苔少而黄、脉弦数。治当清泻肝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天花粉、知母、玄参、虎杖、石膏、沙参。

肝气郁结 证见多尿、情志郁闷不乐,兼胁痛、腹泻、便而不爽,舌苔薄、脉弦。治宜疏肝解郁,达木开结。方用柴胡疏肝散加瓜蒌。若气滞及血而血瘀者,则兼见肢体麻木或疼痛,胸闷隐痛,肌肤暗淡、面色晦暗,舌暗红或有瘀斑、舌下脉络紫曲、脉迟涩,加丹参、豨莶草。

肝郁脾弱 证见多尿、情志郁闷不乐,胁痛腹胀、腹泻、形体消瘦,面色少华,舌薄黄,脉弦。治宜疏肝健脾,方用逍遥散。

肝脾湿热 证见多尿、尿黄浑浊,情志郁闷不乐,胁痛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化湿热,方用黄芩滑石汤。

肝阴血虚 证见口咽干燥、口渴多饮、形体消瘦、面色憔悴、肌肤干燥为主,常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头晕目干、雀目、肢体麻木,舌红少津少苔、脉弦细数。治当滋阴补血、养肝达木。方用一贯煎合四物汤加瓜蒌、地骨皮、银柴胡、制何首乌、沙苑子。

肝气不足 证见多尿、情绪低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尤甚,腹泻、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当补肝益气,扶木以达。方用《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加味。

5.痰消证 肥人多痰,痰消与肥胖相关,主要是由于脏腑怯弱,气化失调,津液代谢障碍,停聚成痰,痰随气动,阻滞脏腑经络,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利,形体失养,发为消渴。临床以特征,口渴、多尿、形体肥胖、胸脘疼痛,舌苔腻、脉滑为特征。治宜化痰。

痰热证 证见口渴喜冷饮,多尿浑浊如膏,尿黄,易饥,胸腹胀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

痰寒证 证口渴喜热饮,多尿色白、浑浊如膏,头晕、胸脘痞,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宜温运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味。

6.变证

心痹 消渴由于血液黏滞,运行不利,累及心脉,导致心脉不畅,产生心痹。证见胸闷疼痛、心悸,舌暗或有瘀点或瘀斑、舌下脉络纡曲、粗大,脉涩。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用四物汤合生脉饮加减:丹参、当归、益母草、赤芍、白芍、木香、麦冬、天冬、人参、五味子。

雀目 消渴由于血液运行不利,阴津亏虚,常导致目失所养,产生雀目。证见视物模糊、眼前黑花扰乱,日久瞳仁变白、视物不清,甚至失明。治宜滋阴养血,活血通络。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子、菊花、地黄、当归、茯苓、泽泻、山药、山茱萸、白术、丹参。

痈疽 消渴由于血液运行不利,浊邪、燥热内生,日久瘀、浊、热互结,酿生痈疽。证见牙龈、黏膜、皮肤溃烂脓肿,疼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养阴。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味:金银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蒲公英、野菊花、天花粉、玄参、黄连、赤芍、牡丹皮。

肾水 消渴日久,肾气虚弱,导致水液失调,水液潴留,从而产生水肿。治宜补肾利水。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车前子、牛膝、地黄、当归、茯苓、附子、肉桂、泽泻、山药、山茱萸、白术、丹参。

痿证 消渴由于血液运行不利,和阴津亏虚,常导致肢体所养,产生痿证。证见肢体肌肉瘦削、皮肤干燥、痿弱无力、麻木不仁。治宜益气补血,养阴通络。方用四物汤加味:当归、白芍、红花、熟地黄、川芎、益母草、鸡血藤、黄芪、天花粉。

脱证 消渴日久,由于气血津液耗损,可产生脱证。证见烦躁不安,甚或神昏,四肢厥逆,大汗淋漓,脉微欲绝。治宜益气固脱,方用生脉饮加味。临床可用生脉注射液。

【病案举例】

李某、男、35岁。于2001年7月来初诊。6个月前出现多食、多尿伴肢困倦、乏力,消瘦3年,在某医院查血糖16.6mmol/L,尿糖(

),酮体阳性,诊断为糖尿病,曾服用格列本脲(优降糖)和消渴丸治疗6个月,疗效不显著。症见形体消瘦、腰膝酸软乏力、眩晕耳鸣、口渴欲饮、纳谷善饥、小便频而量多、虚烦不眠、脉弦细数、舌质红、苔薄黄。查空腹血糖15.8mmol/L,尿糖(

)。中医诊断:消渴(肝肾阴虚);西医诊断:糖尿病。治法:滋补肝肾、益精养血;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菊花10克,枸杞子20克,熟地黄20克,泽泻10克,黄芪30克,茯苓15克,麦冬30克,山药20克,牡丹皮10克,山茱萸20克,天花粉20克。日1剂,水煎,分2次服,20剂。

二诊:“三多”症状明显减轻,耳鸣消失,睡眠改善,余同前。化验空腹血糖9.8mmol/L,尿糖(

)。药症相符,效果明显,守原方30剂。

三诊:“三多”症状消失,空腹血糖5.8mmol/L,尿糖(-)。嘱口服杞菊地黄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

石某,男,55岁。自诉口渴、多食、尿频量多、色浑如脂、身体消瘦3个月、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而燥,化验空腹血糖12.6mmol/L,尿糖(

)。中医诊断:消渴(津伤燥热);西医诊断:糖尿病。治法:清热生津;方用人参白虎汤加减:生石膏50克,知母20克,白参10克,石斛15克,麦冬30克,粳米20克,丹参30克,天花粉20克。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剂。

二诊:“三多”症状已减轻,但尿量依然较多,脉弦,舌质红、苔黄。空腹血糖8.8mmol/L,尿糖(+)。现已验证药效明显,原方加金樱子15克,覆盆子10克,10剂。

三诊:“三多”症状消失,复查血糖6.2mmol/L,尿糖(-)。嘱守方10剂以巩固疗效。

谭某,女,58岁。患糖尿病20年,经口服中药、格列齐特(达美康)、消渴丸等10余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证见轻微口渴,双眼干涩,尿频量多,双足麻木及皮肤瘙痒,足背时有针刺样疼痛,手足心热,脉细数,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薄黄而燥。查体:双下肢皮肤见有抓痕,关节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反射征。化验空腹血糖9.2mmol/L,尿糖(

)。中医诊断:消渴、痹证(阴虚血燥、血瘀痹阻);西医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法:养阴清热,凉血活血。方用消渴方合二妙丸加减:生地黄20克,知母20克,黄柏10克,葛根30克,牛膝10克,苍术10克,防风10克,丹参30克,全蝎3克,天花粉20克。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剂。

二诊:双足麻木及皮肤瘙痒缓解、足背疼痛明显减轻,前方加川芎10克,续服7剂。双足麻木及皮肤瘙痒,疼痛消失。

童某,女,46岁。患糖尿病17年,经口服中西药等药物治疗,血糖难以控制,疗效不佳。证见尿频量多且白浊,面浮肢肿,腰膝酸痛,神疲乏力,纳少腹胀,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滑。查体:眼睑及面部皮肤稍见水肿,双下肢见凹陷性水肿,余(-)。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0.4mmol/L,尿糖(

),尿蛋白(

),白细胞(+),红细胞(+)。血肌酐140μmol/L。中医诊断:消渴肾病(脾肾阳虚);西医诊断:糖尿病肾病。治法:健脾温肾利气。方用真武汤合实脾饮加减:泽泻10克,黄芪30克,茯苓15克,菟丝子15克,车前子10克,生地黄20克,葛根30克,牛膝10克,人参10克,制附子10克,丹参30克,陈皮10克。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患者自述连服药1周后病情好转,但四肢发凉。空腹血糖8.8mmol/L,尿糖(+),尿蛋白(

),白细胞(+),红细胞(+),血肌酐135μmol/L。故上方加肉桂6克,10剂。

三诊:四肢发凉消失,面浮肢肿减轻,仍尿频量多且白浊。空腹血糖8.2mmol/L,尿糖(+),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1~3。前方去附子肉桂加金婴子15克、覆盆子10克。连续服2周。

四诊:面浮肢肿消失,无畏寒肢冷,纳差稍乏力。查体:眼睑、面部皮肤、双下肢无水肿,余(-)。空腹血糖7.4mmol/L,尿糖(-),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肌酐120μmol/L。嘱服用参桂鹿茸丸1~2个月善后。(石海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