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义”之旅新且奇——读塔勒布的《反脆弱》
“俞莲舟一直捉摸不定周芷若诡异的鞭法精要所在,待得见她抖鞭成圈,夺落殷梨亭手中长剑,登时心中雪亮:'原来她功力不过尔尔,这几下抖鞭成圈,比之我们的太极拳功夫可差得远了。’”
相信上面这个片段,任何一个金庸迷都不会感觉陌生,这个出现在《倚天屠龙记》中的情节,恰恰和我阅读这本《反脆弱》的理解过程相似。不过,不要误会,我当然不是武当二侠俞莲舟,而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也不是误入歧途的周芷若,我关注的不过是“捉摸不定——几下抖鞭成圈——心中雪亮”的理解过程而已。
甫读此书,我对这个“反脆弱”的说法,真是如坠五里云雾之中,摸不着头脑。所以不免进行一番“格义”,试图从已有的知识库中调取一个词汇来理解一下这个“反脆弱”到底是什么意思。强韧、潜在性、盲点、盲域、自我修复性、自愈性、潜能……然而这些词语均被一一否定,因为任一词语,如果放到书中某一个事例上也许可以讲得通,然而放到整本书的系统中,却又显得格格不入了。到底塔勒布这是卖的什么关子呢?
这个疑问还是要到书中去找。
塔勒布在这本书中以“反脆弱性”为纲领,把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看似坚韧却又脆弱的现象逐一进行分析。其范围涉及了医疗、金融、教育、生存状态、健身法则等诸多领域。塔勒布指出,在当今的时代中,人们越来越依靠专家的指导、越来越相信科学的技术、越来越相信学校的知识、越来越追求外在的成功,然而这一切却是得人类自身逐渐受到伤害,其实质就是“反脆弱性”的削弱。
他相信一个做事拖延的人,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懒惰的人,除了要考虑是否这个人身处的环境不合理之外,还要注意“拖延”本身所具有的“反脆弱性”——“它能避免我们由于冲动而轻信某个信息。”
他相信在很多领域“干预”都会产生“医源性损伤”,我们相信医生的开据药方,我们相信专业人士的建议,我们相信某一领域权威的指引,表面上我们是在寻求安全和稳定,但实际上我们所依赖的对象反而可能使我们更加脆弱。他认为,“只要我们的生活遵循正常的秩序,我们就需要一些随机性,混乱性,冒险性,不确定性,自我发现,非致命的挫折等来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在教育领域中,他所提倡的杠铃式教育是有反脆弱性。他认为,“课堂上学习的东西只能留在课堂上”,要获得真正的知识,需要自己不断地去探索。在他看来“对过去保留一些尊重,对历史记录保留一些好奇,对老人的智慧保留一些渴求,并掌握'启发性’的概念,这些不成文的经验法则对生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他还指出“我们天生容易受理论的愚弄”,波普尔的理论存在漏洞,苏格拉底可能并不比当代的一个商人聪明,我们正在吃的“被称为'健康’食品的东西一般都不健康”,而“'社交’网络阻碍了人类的正常社交”……
凡上种种,岂是用一两个词语,能够把“反脆弱性”解释清楚的?然而,在塔勒布宏大的纷杂的构思之下,“反脆弱性”呈现出了一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的气象。此时,我才明白“反脆弱性”并不是一种静态的解释性词语,而是一种存在于事物本身的辩证或悖反之中的动态描述。如果用“反者,道之动也”来进行“格义”才是最为恰当的理解方式!
然而,这并不意味这塔勒布笔下的“反脆弱性”是“不过尔尔”的,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得出“比之我们的太极拳功夫可差得远了”(这样)的论断。我们当然可以用“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辩证统一”来诠释“反脆弱性”,但我们要注意一点,当我们依赖这些已有的智慧时,我们正在失去对生活现象的感知和分析的能力,即我们已经走在丧失“反脆弱性”的路上——我们正在变得脆弱。
虽然塔勒布试图用“反脆弱性”“一统天下”的努力值得赞赏,但是对于与他的知识范围鲜有交集的我们,就很难跟得上他的脚步了。不过,我相信,塔勒布由生活万象所引申出的“反脆弱性”并不是意在让我们向他看齐,他只想向我们揭示“反脆弱性”的存在,所以无论是我们从任何一章一节之中能感受到“反脆弱性”的存在,我们就已经有所收获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是一本毕读但并不一定非要读毕(也不太可能读毕)的书。
注:格义,汉传佛教术语,是南北朝时代流行的一种佛教诠释学,以中土思想跟典故,比拟配合,使人易于了解佛教思想的方法。后引申为,一种类比理解的方法。
提取码: vd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