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苏 各 地
江苏是浙江的紧邻,两者关系密切,所以经常说“江浙两省 江浙两省”,上海夹在它们之间,形成了长三角。由于江苏的长江南与长江北发展差别大(有点像杭州的钱塘江北和南),我们经常出差是在苏南,很少到农业为主苏北去,江北的南通出差倒去过两趟。著名的扬州城一趟也没有去过,常州也一次没有去过。退休后,专门自由行去了一趟扬州、一趟常州,弥补了这一缺憾。
南京 近则近,直到工作四年后的1969年12月,才第一次出差到江苏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又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首都,在江浙沪中仅次于上海的老二城市,也是解放初全国十大城市之一(北京、天津、沈阳、旅大、上海、南京、武汉、广州、西安及重庆)。
到南京首先应该去的地方是南京长江大桥,这座1968年建成、通车的大桥,不仅气势雄伟,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那样动乱的年代,还是依靠自己的国家能力,这么快的造起了这座大桥——足以体现共产党领导新中国建设的能力!有了这座公路、铁路两用桥,路过南京北上、南下的列车,再也不用在下关、浦口之间摆渡了。杭州的钱塘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也是中国人自己造的,两者相似,但南京长江大桥规模要大得多、长得多,所以,作为杭州人,我到了南京第一个目标就是它,从东桥脚慢慢走上桥,一直走到桥中心,可惜当初没有相机,直到1991年1月,总算在桥上面留了一个影。
到了南京,另一个必去的地方是中山陵。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就安息于此,整个建筑及环境既有气魄又庄严肃穆,从牌坊处望上去,三百六十二步台阶看在眼前,令人肃然起敬。一步一步走上去,中间到碑亭,内有汉白玉大碑一块,上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十三个镏金大字,再往上到最高处,便是孙先生的祭堂和墓室,气氛宁静、肃穆。祭堂周围刻有孙先生的“建国大纲”;中心是圆形的石塘,上边设有栏杆,参观者凭栏俯视汉白玉雕的孙中山在灵床上的卧像,据说:孙先生的遗体就在灵床下深处。
中山陵的东边有个灵谷寺,它同一般寺庙一样有寺、有塔,只是有一座“无梁殿”——第一次看到与众不同殿顶。砖砌的拱屋顶,全靠四周的墙把拱顶托了起来,顶上没有一根梁,故称无梁殿。周边墙上刻有北伐军攻下南京时的阵亡将士名录。
1991年1月一行三人,调研又来到南京。以前没有去过明孝陵,故先去了那里。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这里最具特色的是墓道两侧的牌坊、石刻沿着山麓一路过去要走800米,其中石刻有:石兽十二对,石柱一对、石人四对,既高大,又壮观,印象深刻,可是到了后面好像没有什么了,仅仅是一些遗存的台基、方城和宝顶(直径400米的土丘,下为马皇后、朱元璋的墓穴)。正当我们在方城上休息的时候,广播里传来了多国部队出兵科威特、赶出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听完了这个消息后,就去了中山陵,灵谷寺。
南京的其他景点也曾经去过:雨花台是一座小山上的公园,解放前是国民党杀害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的刑场,像上海的龙华;玄武湖公园面积不小,当然不及西湖;莫愁湖更小,但是里面的一座胜棋楼有意思:传说是当年朱元璋与徐达下棋,徐达输了,他请朱元璋看棋面,上面是“万寿无疆”四个字,有点神,让朱元璋看了赢得格外开心,于是,把这座楼送给了徐达,楹联中有一句“千古河山棋一局”印象比较深;夫子庙有点像上海的城隍庙,很热闹,不过它是、沿秦淮河一长条、供的是孔夫子;国民党的总统府,老早想进去看一看,到了1991年去时开放了,叫民国历史陈列馆,里面都是一些单层的木结构老式房子和展厅,慕名进去兜了一圈。
1974年11月到南京电瓷厂调研,得知附近有个燕子矶公园,前去兜了一圈。远远望去在长江边有一座小山,走近了一看,山下还有一条小街、一些小店。上得山来,近看:长江奔流向东,远看:江中八卦洲中的村庄、田野静静地展现在那里。估计几百年前,乾隆皇帝到此看到的也是如此,他吟了一首诗在边上的御碑亭里——乾隆皇帝一生爱吟诗写诗,据说要超过全唐诗的总数,但哪一位记得他的一两句名句?弘历白辛苦了!
长江边上有好几个“矶”——江边的小山。燕子矶是万里长江第一矶,其它著名的还有: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当年,韩世忠率水军、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的故事,就发生在采石矶;湖南岳阳的城陵矶后来去过,只见到一个城陵矶码头,不见城陵矶本身的矶,大概不在这个位置。哪知再后来,到了九江,又遇到了一个矶叫:回龙矶。它在江边突起、跃出江面30余米,江水至此形成急转的涡流,常有行船在此处遭难,故古代建回龙塔以镇之,就在九江的“锁江楼景区”内,目前,回龙塔下成了游客必到的留影处!
苏州 老话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想当年,傍晚在卖鱼桥乘小火轮,睡一觉醒来时苏州就到了。近则近,直到工作后十年的1975年4月,为临安水泥厂扩建工程搞设计时,才有了机会第一次出差到苏州。水泥厂搞结构设计的小刘,家在苏州,我们就住在他家里,借了自行车,第一次去苏州几个景点兜了一圈。
虎丘,是苏州的代表,旅游图上常以它作为封面,所以到了苏州,这个地方是第一个要去。那座虎丘塔虽然不能上人,但是它遭火焚毁后、斜而不倒很有特色;剑池并不大,它下面据说是2500年前吴王阖闾的墓穴、里面有宝剑三千,可惜像秦始皇陵一样,没有发掘而未能证实;附近有一块一分为二的石头,说是吴王阖闾的试剑石,有点神!宝剑再锋利岂能劈此大石?显然是风化涨裂!
西园,是一座有五百罗汉的庙宇,好像我们江南的庙宇就只有这一座有五百罗汉堂。原来杭州灵隐寺最后面那个平台上也有一座五百罗汉堂,可惜烧毁了,一直没能建起来,最近听说有了。想当年,杭州虎跑寺里面原来有座五百罗汉亭,里面是宽15厘米、高20厘米的石板上阴刻着一位罗汉,共500块,相当清晰而且画工精湛。我初中时还去那里用铅笔、白纸拓过好几张罗汉。文化大革命一搞,精美的500块石刻不知搞到哪里去了,真可惜!
罗汉堂里最有特色的是站在中间线两侧的两位:一位右看是笑脸、左看是哭脸、中间一看是张尴尬脸,就是济公;另一位是怒打秦桧的疯僧。五百罗汉堂中的罗汉们虽为泥塑,他们不但名字各异、神态也各异,佛教雕塑造型艺术,到了这个程度也算是登峰造极了——它是搞雕塑艺术专业学生最生动的课堂!。
留园 是一座典型的苏州园林,它里面有一块太湖石是北宋花石纲的遗留物,高达6.5米,叫“冠云峰”,集“瘦、皱、漏、透”于一身,是我们江南地区最大的一块太湖石。
拙政园,它是一座比较大的苏州园林,一园分三个部分:刚进去的一部分比较开阔、景色简单,越到里面园林内容越来越丰富。
狮子林,小巧玲珑,它的特色是有范围较大的叠石假山,游人可以在假山里面穿来穿去。有只故事说:乾隆皇帝游到这里,走到亭子里休息,于是有人请皇帝为亭子赐名,乾隆皇帝还在想狮子林好玩,于是赐名为“真有趣”,边上的一位状元字觉得不雅,请皇帝将“有”字赐给他,乾隆一想也觉得不雅,顺水推舟地将“有”字赐给了他,“真趣”亭如今还在。
沧浪亭,是一座三面有水的苏州园林,不像其他苏州园林是用围墙围起来,它与外界隔水相望,坐在沧浪亭中,就可以看到河对面的市井生活。对面是忙忙碌碌为生计,这里是优哉游哉茶喝喝,相映成趣!
浏河是苏州地区太仓县的一座古镇。想当初,郑和下西洋时,船队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它是古代的一个重要港口,后来上海港兴起了,它就慢慢地被淘汰了。1968年春节,第一次去浏河,从唐行步行出发,在浏河水闸上走过,然后走进浏河镇。镇里过桥有一条狭长的老街,分外热闹,沿河两岸也有不少商店,也算是一个大镇,但看不到什么古迹。直到2005年5月,老镇也开始注意旅游开发,总算让我们能够参观:镇内的郑和下西洋史料陈列馆以及镇外的浏河南港堤,浏河在这里与长江交汇,当年郑和下西洋时,船队正是在这里出发的,现在在南港堤,可以望到江对面的崇明南门港的高层建筑。
1990年11月13日,上耐厂召开党代会,为让优秀党员、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本人有幸以无党派人士列席)外出旅游散散心,开了一辆大巴前往苏南四镇一日游:昆山、甪(lu)直、同里、周庄,时间很短但蛮有意思。一早,车到昆山,那爿著名的“奥灶”面馆尚未开门,我们成了这爿面店的第一批吃客,什么奥灶面?原来是一大碗红色酱油汤面,上面加了一些熏鱼块、鸭块之类的浇头,面烧得软,味道尚可,红汤喝不完,只好剩下。进而来到昆山唯的一座山叫玉峰山,又叫马鞍山,不高,不大,从这边上去,那边下来,算是走过场。然后来到甪直,甪直的“甪”,用字头上加一撇,读(lu),这里有一座保圣寺,是江南名刹之一,寺中的那棵古银杏树:高大粗壮且挺拔、枝繁叶茂叶纯黄,真是特具风采,特请“泰山”报记者(厂报),留影一张,以作纪念。继而来到同里,有点小苏州的味道,小小的一个镇里面,有不少的古建筑、古园林和古桥,也实在跑不过来,只好择优录取,就兜了一个“退思园”。最后来到了周庄,那是一个著名的水乡古镇,四条呈井字形河道在镇里交汇,河边八条街上民居沿河而建,河上架起了元明清时的石桥,水乡古镇名不虚传。明初富可敌国的大富豪—沈万山的后代留下来的“沈厅”,保持完好,进去参观了一下,正宗江南大户人家的宅院,楼上还搞了一个江南农村生活用具展览,蛮有意思。下得楼来,在客堂间“松茂堂”前留了影,开开心心地结束了这次一日游。
无锡 “无锡锡山山无锡”有点像“长沙沙水水无沙”,“常德德山山无德”成对联,其实老早这个地方是有锡的,只是到了汉朝,锡开光了,索性就叫无锡了。第一次到无锡,那是七十年代初,无锡老火车站的候车室是低矮的木棚棚,里面黑沉沉的,出了站过了桥,见到有爿叫“中国饭店”的旅社,口气倒不小,于是就进去,一看,住宿条件在当时还真不算错,而且出行方便。二十年后的1991年1月,上耐设计室三人出差无锡,我再带二位同事去住中国饭店,发觉同样的中国饭店,由于时代进步了,我们的眼光也高了,加上它里面变化并不大,显然是差多了。
到无锡,不像到苏州有很多景点好跑,目标明确,直奔鼋头渚。太湖碧波万顷、气势不凡,一派大湖风光,前人在岸边刻石曰:“包孕吴越”,大概就是这种感觉的升华。湖中的那三座小岛,很引人入胜,可惜几次去鼋头渚,因没有游三山的项目,只好望望而已。在鼋头渚进口附近,有摆渡船到锡惠公园那边上岸,然后走过乡间小道,穿过公路便来到锡惠公园大门。公园依锡山而建,上面广种梅花,只是几次去都不是时候,无缘赏梅。那里有一口号称“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既然此水泡茶号称天下第二,看来杭州的龙井也不及它,本应该坐下来泡壶茶喝喝,可是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一圈兜下来,就要往市区赶回旅社,只好在锡惠公园大门两侧的店里,买一对摇头晃脑的老头老太泥塑留作纪念。
老早就听说无锡人喜欢吃甜的,想想也没有什么,我们烧菜也不是要放点糖吗?谁知无锡人居然在肉包子里也放糖,一吃,真是难以下咽,实在不是味道,只将皮吃掉,馅子丢掉算了,好在无锡的菜,吃吃倒还是可以的。
宜兴 著名的中国陶都,又素以石灰石溶洞多而闻名天下。1973年5月,到宜兴丁蜀镇调研,真真的陶都不在宜兴县城,实际上是在丁蜀镇。此处附近有著名的善卷洞、张公洞。此外,在上海工作期间,由宜兴建材机械厂带了我们去游了江苏宜兴、安徽广德交界的太极洞和宜兴的慕蠡洞,这么一来,那一片地区著名的山洞算是跑过了四个:善卷洞、张公洞、太极洞、慕蠡洞。
善卷洞是游览宜兴的第一个山洞,印象比较深刻:进洞不久就有形如狮子、大象的溶岩看守大门,这里叫狮象大场;再进去叫云雾大场,空间很大,介绍说就在这里拍过智取威虎山电影;再走就来到了地下河的边上,大家上了一叶小舟,这里特点是:船浆不是用来划的,而是用来撑的,撑洞顶用的,朝上这么一撑、一撑,船就沿着弯弯曲曲的地下河前进了,突然有光可见了,快到出口,对面的石壁上凿了四个大字“豁然开朗”——名副其实!,一转弯就出了洞。张公洞的特点是洞里有洞、洞中套洞,反正有不少的洞……。
太极洞现在的进口是在安徽广德境内。介绍说从洞口进去,一直可以走到宜兴那边,洞很深远。古时天下有四绝:“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其中“广德埋藏”就是说这个太极洞。宋朝的范仲淹曾经来此一游并题名。走在里面,进去总的感觉是洞大而深,也有石灰石溶洞常见的各种景象,但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们参观的路,曾经是地下河流流淌的地方,由于地质的变动,如今河没有了,但是,壁上因不知多少年的水流冲刷,流纹却十分清晰。
慕蠡洞,大概是仰慕范蠡的意思。就在公路边的洞口走下去,在里面,左转来右转去,上上下下,结果出来的地方却在一座山的山腰上了,有意思。
镇江 镇江人跟南京人一样,出乎我的想象,大家在江南,说话应该差不多的,至少应该像苏州、无锡一样的吴语。然而一到这两处,听到的都是“拉块、拉块”的苏北话,不过也就是这两个地方,再往东就是常州、无锡、苏州一路过来统统属于吴方言系统,两者之间又没有高山大岭阻隔,你说奇怪不奇怪?
镇江著名的景点当然是金山寺,它是镇江的代表,又是“白娘子水漫金山”故事地,久闻大名了。直到1980年调到设计院后到南京镇江调研时,才去了一趟,到那里一看,由下望上去果真不错,一座宝塔高高地耸立在鳞次栉比的寺庙之中,蛮有气派,里面的小景点也不少,直得一游。
镇江第二个要去的地方是北固山,它就是中学课文中辛弃疾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中的北固楼,又是三国时,刘备东吴招亲的临时招待所——甘露寺的所在地。不巧,那天“古甘露寺”铁将军把门,只好在周围走走,走到溜马涧看看。传说,刘皇叔被软禁在此时,闲得无事,常在此溜马。走近一看,向下这么陡的山坡,两侧的空间也不大,牵着马走走已是问题不小了,如果骑在马上溜的话,一定会人仰马翻的!——反正又是个传说。一路走过去来到了焦山,哪知渡船工作人员告诉游客说:这是最后一渡了,要去请抓紧,否则明日请早。朝对面一望,山不大,一个小时没有问题。上得岸来,从左侧上山,一路走马观花,看到路边有陆游的题刻,到山顶东面临长江处的古炮台遗址,兜一圈,下山,到下面的景点走走,人不多,大家乘着最后一渡回程船,回到了陆地,就这么一天,全是步行,来去匆匆地游了镇江著名的三座山—金山、北固山、焦山,它们都在长江的边上。从山上朝下看,特别是金山面前的涂地范围很大,快都成为冲积平原了。
江阴 1990年厂里的沥青浸渍生产线的浸渍罐,请江阴压力容器厂加工,上耐厂相关部门一众,放车来到江阴,问问情况,看看加工进度。旅馆附近的长江边上有一座小山,也叫黄山,于是抽空去看看,走近一看,原来此处叫“要塞森林公园”,山不高,登上山顶一望,此处长江的江面比较窄,所有在长江的船都逃不过当时的大炮轰击,所以,在小小的一座山上,沿江的一面居然有三处古炮台,“江阴要塞”果然名不虚传。
南通 1987年6月,为了沥青工场设计的调研,第一次来到长江北岸的南通。北京边上有个通县,古代叫通州;南通古代也叫通州,所以通州有南北之分,有一副佳对说:“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就是说此。1992年4月,又来到了南通,不过这次是厂里放车来的,连人带车一起摆渡过了长江。到了南通,那里有个著名的风景区—狼山,上得山来,远看茫茫长江,近看港区码头、山峦叠翠,风景不错,前人到此留下了两句观感曰:“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长江到了南通这里更显得特别开阔,所以,这位先辈夸张了一下将“江”改为了“海”。山上有一座寺庙叫法乳堂,堂内两侧的壁上,有当代著名的画家范增(南通人)画的十八高僧瓷砖壁画,是这庙里的特色。他画古代人物:苍劲有力、飘逸潇洒,我很喜欢他的画,专门买了一本荣宝斋出的“范增画集”欣赏欣赏。狼山兜了,大家一起来到长江边,散步来到突出江中的龙爪岩结束,上了小面包车,到南通清末状元张謇(jian)的墓地—啬园。他是一位历史转换期间的著名人物,从清末状元到一门心思搞实业,卓有成效,最后成了一位著名的实业家。1905年,他还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自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又是一位使南通人值得骄傲的人物,到了南通都应该去看看他。江苏的城市因出差、旅游跑得不少了,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