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都做不好,还谈什么生活质量?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著名神经科学家丹尼尔·列维汀所写。信息超载时代,焦虑而混乱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 作者通过认知科学中的前沿成果,深入了解注意力和记忆的工作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工作和社交,轻松提升生活品质。
这次我们分享书中三个重要内容,分别是:找不到的东西、大脑的盲区和应对策略。
①
『找不到的东西』
你是不是又找不到钥匙了?
有时你买菜,会忘买了某味调料。
这么重要的日子都被你忽略了?
这些偶然冒出来的小事情,可真能急死人啊。有多少待办事项因为少了某个工具,不得不搁浅。上次搬家的纸箱子还没拆吧?里面还有什么你记得住的东西。“混乱”让我们害怕面对需要找某个东西。
即便这样,你也不要自责。这真的不怪你。直到1600年,欧洲家庭还都只有一个单独的房间,一家人一年大多数时间都只是围着火炉取暖。而现在,我们每个人拥有的物品比以往所有时期都多,组织这些物品就成了一个现代麻烦。研究显示,普通的美国家庭平均就拥有2260件看得见的物品。这还不包括藏在厨房、车库和阁楼里的东西。
人们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丰硕成果,就必然也会深受其害。以前一个工具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现在假设你想买一根晾衣绳,首先进入你视野的就是丰富的说明:它必须由不会掉色的材料制成;它必须能够经受多种天气的考验;它必须有足够的负载力,能够承受衣服的重量,确保不会断,也不会伸缩。于是,当你走进一家五金店,你会看见专门展示各种绳子的柜台,细绳、麻绳、线绳和钢丝绳等等,种类繁多但用途相对单一。
②
『大脑的盲区』
但是,你可能也发现了一些规律,我们在寻找东西的时候,摆放在固定区域的东西,就很容易被找到,而那些随用随放的东西总会给我们带来麻烦。比如:钥匙、眼镜、公交卡和手机。
不吹不黑,“找不到”其实恰恰体现了人类的适应性。在进化过程中,我们需要适应环境,适应的表现就是对于食物源、水源和危险区域记忆牢固的人得以存活,那些记不住的都被淘汰掉了。大脑也逐渐进化出一个特殊的结构——海马体,它专门用以记忆物品的空间位置。但由于水源、食物源和危险区域都相对固定,这造成大脑最不擅长记忆的,就是位置不断变化的物品。
因此,我们很少会丢失碗筷,因为厨房有专门放置区;我们不会丢失牙刷,因为牙刷就在浴室的洗漱台上。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收纳策略:创造固定或备份的位置。固定位置就要求我们利用自己海马体的能力,在家里给物品设置固定存放位置。而备份位置指的是对于常用物品,比如小刀、剪刀、透明胶带、指甲刀等,我们不妨做一个备用物品盛放箱,一旦急需却又找不到的时候,备份位置就能成为大脑盲区的有效补充。
③
『应对策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纳习惯。这句话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我们的物品使用都有它独特的暗逻辑。如果我们已经有了稳定的习惯,能随时找到想要的物品,就不用刻意纠正它,继续保持就好。但如果你总是丢三落四,对常用物品的位置也判断不清,那就需要升级你的物品使用系统了。
培养物品放置习惯,不仅能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帮我们节省时间,而且可以减轻我们盲目寻找时的压力,并产生一种舒适感。“找不到东西”这种感觉会让大脑进入疑惑状态,你会变得焦躁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放松,虚耗精力。
从前文可知,影响我们位置判断的关键因素是:复杂。功能相近的东西太多、太复杂会给我们带来信息干扰。因此,作者给出的应对策略就是:清理。
清理主要涉及到三种物品,分别是:功能相近的、久存不用的和损坏的。功能相近的物品越多,你就越难找到。因为它们的位置信息会和你想用的东西发生冲突,白做很多无用功。所以,只留下功能最全、适用性最广的那个就够了。藏在衣柜底层的旧衣服、放在床下面的老物件、坏了很久的自行车,这些留着只能占地方的东西最好处理掉。这样可以降低你的存放压力,减少收纳程序。
总结一下,你为什么总是在找东西?如果这个问题正在困扰你,不妨改变下思路,看看你找不到的东西都属于什么类型,在了解大脑盲区的基础上,调整你的收纳方法,轻装上阵,把大好的精力都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