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哲学和励志、鸡汤是一回事吗?

不思考,不实践,就算天天喝牛奶,你也不可能变牛;天天看哲学书,也不代表你有多么智慧

——坤鹏论

考虑到人们很容易将哲学和励志搞混。
今天,坤鹏论就来试着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异同。
一、莫要瞧不起励志、鸡汤

每个人都曾读过励志书籍、看过鸡汤文章,甚至听过类似讲座。

坤鹏论看到,不少人一提到它们,就会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认为都是垃圾。

可是,请扪心自问,你的青春难道不曾被它们感动、激励过呢!

尽管,我们永远无法做到100%客观,但是,我们应该尽量让自己客观。

那句话说得好——不看广告看疗效。

只要能让你真正改变,又何必在意它是用什么熬成的呢!

就像投资理财等财经类图书,一般会分为两种:

一种是读了让人生出干劲儿的书,属于励志书;

另一种则是获得具体的知识、工作方法的书,属于技能类书。

在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好的时候,坤鹏论建议你就去读那种刺激原始动力爆发的书。

有非常喜欢的话语、给力的词语,就记录下来。

在情绪低落、没有干劲的时候,如果想起这些词句,人们往往会不可思议地爆发出活力来。

在书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词句,是一生的财富。

成功者、大师们,都拥有这样的格言。

二、励志、鸡汤都有基本模式

不管是励志书还是鸡汤文,它们都有相同的基本模式。

首先,描述人们所面临的一个或多个社会问题。

比如:孤独、拖延、焦虑、自我评价低、压力大、肥胖、无助感等。

其次,它们都要讲故事,叙述历史上特定人物的案例,这些人物也曾被这些问题所困扰。

最后,它们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一般都是采取“分阶段、几步走”的模式。

比如:讲焦虑的书会说,为了克服这种感觉,人们应该练习诚实,开放自我,真诚待人;练习采取控制手段;练习自主;练习改变自己的习惯……

甚至很多书最终是殊途同归的,也就是说,它们最后的解决办法总会落到:坚持……坚持到习惯成自然。

是啊,这个怎么说都没错。

因为在概率世界里,离成功最近的路便是——干,干不停。

三、哲学是励志的理论源泉

许多人会认为,哲学和励志是一回事。

确实,不少励志的理论支撑就源于哲学,像存在主义哲学,简直可以覆盖如今大多数励志和鸡汤。

原因坤鹏论讲过:

第一,现在的社会大背景总的来说,还是笼罩在虚无主义之中。

第二,存在主义与传统哲学背道而驰,不追理性追感性,专注于人类最常有的那些情感,比如:孤独、焦虑、抑郁……

第三,在现象学和文学功底的双重加持下,存在主义哲学家对于情感的描述和刻画入木三分,总能让人找到共鸣。

第四,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存在主义并没有批判这些情感,而是对它们先加以肯定,认为正是因为有着想突破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生出此类情感。

第五,最后,存在主义所指出的人生方向也励志到令人澎湃——活成真实的自己。

四、哲学和励志相同之处有哪些?

总的来说,坤鹏论认为,哲学和励志有共同点,也有很大不同。

先说共同点。

1.都是用语言文字阐述道理,这点和音乐很相似,音符都是那些音符,但谱写出来的音乐作品却是千变万化,风格迥异。

类比下来,哲学如交响乐,励志更像流行音乐,

所以,不管是音符,还是语言文字,都像是乐高积木,那么,我们可以说,哲学、励志、文学等都是在做语言文字的游戏,而音乐则是玩音符游戏。

2.都是针对人的思想问题展开论述,或者说,都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

3.人,都是其中的主角。

4.都认为理性对于解决问题最为重要。

5.如果站在世界哲学的角度,也就是将东方和西方的哲学都囊括进来,那么,它们算是哲学。

因为像《论语》这样经典的东方哲学著作,显然和西方哲学大相径庭,它只有结论,没有论证,和励志相亲又相近。

所以,从普通人,特别是中国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哲学和励志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或者,励志可以被称为残缺的哲学,可能只包括世界观,或者只包括方法论,或者两者都有,但中间没有沟通的桥梁。

比如:世界是美好的(只有世界观);你一定要努力(只有方法论);世界是美好的,所以你一定要努力(割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都是名言警句的集散地。

7.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就是在消费励志后,觉得不解馋,才爱上了哲学。

因此,搞哲学大可不必鄙视励志,更不要认为自己就高了看励志的人一等。

现实中,一些人可能因为看了几本哲学书,就对励志百般讽刺挖苦,以偏带全,玩命抬高哲学,拼命践踏励志,好像只要这样做了,他自己也高大上了起来似的。

正如坤鹏论说过的,不思考,不实践,就算天天喝牛奶,你也不可能变牛;天天看哲学书,也不代表你有多么智慧。

反而,真正智慧的人,是那些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人——无知之人;真正智慧的人,是那些特别能包含、轻易不说别人不好的人。

五、哲学和励志的不同又在何处?

不过,如果以哲学,特别是以西方哲学为标准,哲学和励志的不同也不少。

1.侧重点不同

励志主要针对的是情感或行为方面出现问题的人。

这些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让他们不快乐。

也就是说,励志类的图书或文章所讨论的是一个人感情或行为上的问题。

它们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改变行为,或改变一些信念,因为正是这些信念导致了不快感。

所以,励志类图书或文章的价值就在于,对问题的回答能够帮助一个人解决焦虑感、拖沓的习惯、不再孤独等,并使其努力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感情。

但是,在哲学里,人们寻找的是智慧,智慧最“自私自利”,所以令人信服的答案都是为自己服务的,不论它是否改变了一个人的行为或感情。

哲学改变的往往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就是给出一整套人生的答案。

因此,我们可以说,哲学能够更彻底地改变一个人。

励志侧重讲述不好的心情,并给改变这些心情找答案。

哲学侧重答案本身,而不论人们对答案的情感反应如何。

哲学努力满足的“感情”只是人类的“好奇心”,如果它可以称为感情的话。

励志对问题给出的答案的检验标准是:“它能让我感觉更好点吗?”

哲学的检验标准则是:“它揭示了人类经验吗?与我们已知的其他事情相吻合吗?它目标明确、可以理解吗?”

因为哲学一词让人有种高深的感觉,所以,当人们想对某个想法进行粉饰时,就会冠以“XX哲学”的名号。

比如:成功哲学、经营哲学、制造哲学等。

如果成功哲学讲的是如何获得成功;经营哲学讲的是如何赚钱,使事业成功。

那么,它们都不是真的哲学,因为这些都是不证自明的。

而哲学应该探讨的是,成功是什么?经营是什么?赚钱真的好吗?等根本性问题。

这些都不依从于个人经验,而是对不证自明的前提提出了质疑,这才是哲学。

2.个别和普遍

励志关注的问题是某些人才会有的。

这些人自认为自己在焦虑、拖沓、孤独等方面已经快到无可救药了,他们就像不会游泳的人落入水中,急需抓到一个救生圈。

而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里,并不会为了这些事情而去专门寻找帮助。

哲学关注的问题则是面向所有人的。

哲学问题都是普遍性的,它们不针对某一个群体或另一个群体。

比如:上帝的存在、人性、社会组织等问题。

它们都是人类经验方面整体上的问题,关注的不是你的经验、我的经验或他人的经验。

3.解决方案

哲学和励志提供的解决方案也不同。

哲学是讲逻辑,教领悟,还鼓励反思,可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

这么一整套系列下来,也就得出了哲学的解决方案——人生的答案——人生观或世界观。

哲学的解决方案是谁都可以接受的,似乎任何有理性的人都可以信服这个答案。

励志的解决方法只适用于有情感问题的个人,带有精神安慰作用、具有动机强化作用,就像激励性的“语言艺术治疗”,一般都要去改变一个人的感情或行为。

所以说,励志按摩心灵,哲学拷问心灵;励志是满足一时之需,哲学是认识一世之路。

4.观点和箴言

虽然哲学和励志都盛产名言警句,但是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哲学的名言警句往往是某种观点的总结,并且,它们通常需要哲学家通过严谨的分析论证得出来。

而励志的名言警句很多源于或改编于哲学,当然也有作者自己的创造,但作者往往不会对其进行逻辑论证,因此,属于箴言性质。

以解数学题类比,哲学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后最终给出答案,而励志一般直接给出答案。

励志可以让普通人在似是而非的道理中,获得若有若无的哲理感悟,强化对自己的肯定,增加学习成就感。

所以,励志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哲学的幻影,傻瓜版哲学。

5.交响乐和流行乐

哲学和交响乐一样,都是思想的盛宴,能够给思想无限的延伸性,回味无穷,每一次听和思考,都会有不同的领悟。

但是,真正欣赏喜爱者少,而能够听得懂者更是寥寥。

励志如流行乐,喜闻乐见,脍炙人口,喜爱者众多,给人的感受很直接,大众基本都能听懂,因为它就在面上摆着。

而且,它们的受众也是如此相似,哲学和交响乐更被年长者青睐,励志和流行乐最受年轻人喜欢,这与人们的人生阅历强相关。

年轻人总是强烈地追求速度,追求结果,励志不在乎分析和论证,更注重给出观点和结论,如流行乐那般简单直接,这点特别投他们所好。

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或是经历过一些大事后,人们才懂得很多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人生要细品,而不是狼吞虎咽只顾吃饱。

而交响乐由多个乐章、多种乐器组合成一部作品,有主题、有意境、有想象空间、有跌宕起伏的过程、有曲终奏雅,这些都需要听众全过程地贯注其中,既要听更多的则是想,哲学何尝不是如此,它的完整形态包含有反思、分析、论证、综合等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说,励志是文体的艺术,哲学是思想的艺术。

6.洗脑和反洗脑

毋庸置疑,励志还常常被用来给人们洗脑,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某种的东西,甚至洗脑洗成习惯,成了“理所当然”。

而哲学从诞生起就是反洗脑的,它总是质疑“理所当然”,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将其本质揭穿绝不善罢甘休。

所以,哲学的一大成果便是,让人拒绝习惯和盲从,直面现实,活出真实,善于独立思考,享受独立思考,即使这一边只有他一个,也绝对不会恐惧。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0)

相关推荐

  • 当《庄子》遇到“存在主义”:老庄哲学真的是人生输家的鸡汤吗?

    <庄子>轶事一二三 提到<庄子>,大家总会不自觉地想到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流派之一--道家学派.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庄周及其后人所撰写的.庄子(约 ...

  • 坤鹏论:前苏格拉底哲学之总结(下)

    人生注定是场悲剧,因为死亡没有概率,既是注定的,也是公平的,所以,对待活着能够遭遇的绝大多数悲惨的态度当如塞涅卡所说:"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坤鹏 ...

  • 坤鹏论:前苏格拉底哲学之总结(中)

    青史留名的最佳方式是著书立说,在世时就要尽量地去扩散自己的理念,第一让更多人知道,第二让更多人信仰,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便是自成一派,建立学派,吸引更多同道的追随者.传播者.解释者.研究者. --坤 ...

  • 坤鹏论:前苏格拉底哲学之总结(上)

    一直以来,宗教.哲学.科学之间都是一步之遥,因为客观上讲,它们在本质上是无异的. --坤鹏论 一.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家只是"他们的不肖子孙" 到这里,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主要哲学家,坤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上)

    愤世嫉俗往往源于太喜欢这个世俗,其中道理很简单--绝大部分的恨源于爱而不得. --坤鹏论 坤鹏论写到这里,大家一路跟着读到这里,我们基本也了解了哲学与修辞学一直的关系. 自古希腊时期起,它们便处于对立 ...

  • 坤鹏论:第一位将哲学引入雅典的人

    一个人如果在某个方面很强,且经过了实践验证,他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放大这一面,并乐于看到更多人的实践,因为这样他就可以以上帝视角居高审视他人,从而获得一种傲视的精神快感,如果他有权力,则会将其扩展到统治之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要对修辞学转向?

    不管做什么,既能找出一堆支持你的道理,也会有不少反对你的道理,凡是模棱多可,正反皆有理,都不值得浪费宝贵的脑细胞,更不值得为它们停下前进的脚步,连一丁点儿的踌躇都不要有! --坤鹏论 一.没有所谓的真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下)

    偶然的机会永远留给必然有准备的人. --坤鹏论 一.从概率看哲学与修辞学 坤鹏论认为,如果从更本质的角度看,哲学和修辞学完全代表了人们在这个概率世界中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西方传统主流哲学--是确定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中)

    科技背后不是科技,而是人. --坤鹏论 一.理性面对人事,往往束手无策 17世纪,欧洲是全世界最耀眼的所在. 随着科学在那里萌芽.发端,"理性与科学"便成了一直延续至今.蔓延全世界 ...

  • 坤鹏论: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下)

    很多常识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审视下,都会败下阵来. --坤鹏论 一.色诺芬尼的真理与意见 色诺芬尼提出"意见"与真实者和真理(也就是"一")相对立,他这样吟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