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风湿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秘方23首 (下)
32.13 蠲痹通络汤
【来源】张祥德,《中国医药学报》(3)1988年
【组成】生黄芪30~6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12克,当归、白芍、地龙各15克,桂枝12克,制川乌12~15克,生甘草10克(与川乌先煎40分钟),天南星12克,土茯苓30~90克,五虎追风散3~5粒(吞服)。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五虎追风散,每日2次,每次服3~5粒(每粒合散剂约0.25克左右)。外用十味散热敷患处。
【功用】温阳散寒、蠲痹搜风、通络止痛。
【方解】张氏认为风寒湿热虽为痹证的病因,但营卫先虚,腠理不固,才是成痹的关键,因此,温阳、补虚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方用桂枝、川乌温阳散寒;制乳没、当归活血通络,止痛;黄芪益气护卫;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地龙、五虎追风散搜风通络止痛;天南星、土茯苓化痰除湿;诸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蠲痹搜风,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风湿热痹加生石膏30~90克(先煎),知母12~15克;风湿寒痹,加制草乌12~15克(先煎40分钟),生麻黄9~12克,细辛6~9克;寒热夹杂痹,加知母;痰凝血瘀痹,加白芥子、甲珠、露蜂房各12克,土鳖虫12~15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咽喉肿痛,加山豆根、板蓝根;风盛窜痛,加防风、威灵仙;骨节肿甚,加萆薢、苍术;病在上肢加桑枝、羌活;病在下肢加牛膝、独活;病在肩颈加葛根、姜黄;病在腰脊加续断、桑寄生;肝肾亏虚加熟地、枸杞子。风寒湿和痰凝血瘀两型配用十味散外治。
【疗效】治疗103例,结果近期缓解42例(占40.7%),显效35例(占33.98%),好转21例(占20.39%),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15%。远期疗效,追访88例(占80.58%),3年内仍保持缓解标准者29例(占34.94%),显效者27例(占33.53%),好转者25例(占30.12%),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7.59%。
【附记】方中五虎追风散(自拟方)由生马钱子(云南产)、全蝎各60克,大蜈蚣30条,白花蛇5条(亦可用乌梢蛇60克代替),冰片10克等5味药组成。取砂子置锅内,炒热后加入生马钱子,约在180℃温度下炒8分钟左右,或观马钱子炒至表面鼓起,内部略变黄色为度,取出去毛,与全蝎、蜈蚣、白花蛇一并粉碎,过100~120目筛;冰片另研细末,与上药混匀,分装入0号胶囊内(每粒含散剂约0.25克左右)。每日2次,每次服3~5粒(马钱子总量约为0.45~0.75克/日)。
十味散(李春樾验方):由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生麻黄、肉桂、干姜各30克,生南星、生乳香、生没药、细辛各20克等10味药组成。上药共研为粗末,每取适量,用白酒或95%酒精调湿,纱布包敷患病关节处,上盖一塑料薄膜,以防药物渗漏,后用绷带固定。每晚睡前外敷,次晨取下。一般敷药后10分钟左右局部即有热感,疼痛随即逐渐减轻。亦可外敷热水袋,促使药物进一步发挥作用。本方对寒湿筋骨痹痛疗效颇佳。本方系李氏原方去豨莶草加生麻黄,宣透皮毛腠理,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之功更加卓著。一般药后无不良反应,仅有个别患者局部皮肤轻度潮红搔痒,停药后即可消失。
肾功能不全者,忌服五虎追风散。微信搜索 行之医话 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本病非朝夕能愈,应坚持服用,疗效始著。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调摄,慎寒保暖,勿过劳累,避免感冒,及时治疗感染病灶,适时参加医疗体育锻炼,对于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十分有益,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32.14 益气通痹汤
【来源】张选志,《中医杂志》(5)1990年
【组成】附片、桂枝各15克、黄芪、党参各30克,川芎20克,没药、乳香、防风、羌活、独活、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用冷水浸泡1~2小时,沸水文火煎约2小时,每剂煎约300毫升,日分3次温服。
【功用】益气温阳,活血通痹。
【方解】高原大自然中清气缺乏,宗气化源不足,则一身之气虚;高原四季气俱寒冷,世居的藏族民众有生食、冷食的习惯,从而使寒冷之邪易内伤外感;气虚,寒冷均可使血行不畅,阳气阻遏,加重病情。因此、气滞、多寒、多瘀是高原痹证的主要病理机制。方用附片、桂枝温阳祛寒;黄芪、党参补中益气;川芎、乳香、没药活血通痹止痛;防风祛风胜湿;羌活、独活除湿通痹;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活血通痹之功。故用之疗效满意。又高原气压低,蒸发量大,在煎药时宜久泡久煎,方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释出。
【主治】高原痹证(包括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
【加减】行痹加苍耳子、天麻各10克;痛痹加麻黄12克,细辛6克;着痹加苍术15克,苡仁30克;气血双亏加鸡血藤30克,当归15克;肝肾阴亏加女贞子、旱莲草各30克;肾阳虚加仙茅、仙灵脾各15克;热痹加忍冬藤、红藤各30克;痛风加威灵仙、防己各15克。
【疗效】治疗122例,服药最少6剂,最多135剂,平均服37.5剂,结果治愈26例(占21.3%),显效34例(占27.9%),好转58例(占45.9%),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1%。
32.15 流气止痛汤
【来源】孟琳昇,《浙江中医药》(3)1979年
【组成】木瓜、乌药、陈皮、香附、郁金、钩藤各12克,鸡血藤30克,川芎、柴胡、乳香、没药、丝瓜络各9克,木香、蜂房各6克,白芷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肝气、通络道、止痹痛。
【方解】本证型的痛、麻、酸,呈流窜样,似属行痹范畴,但“风”的表现缺如,而每与情志有关,当另有一名,气痹是也。其病机在于肝气郁结。肝主疏泄,凡人体气机的升降,流布与调畅,“经气”的舒展,调畅受肝主疏泄功能的支配。若肝气横逆络道,气机不畅,气滞则血滞,“不通则痛”。肝主筋为罢极之本,《素问·痿论》所谓,“肝主身之筋膜”。就是说明肝有联络关节、肌肉和主司运动的作用。肝气逆乱,必然致使“主筋膜”的功能障碍,因而痹证形成。肝气横窜于筋隧络道之间,成为病邪,直接侵扰了经络的正常活动功能,所以产生“肝气胜者,为气痹”的证型。实为七情失调所致。其治故以疏肝理气、通络定痛为法,方用木香、乌药、陈皮、香附、柴胡、郁金疏肝理气,直达病所,使三焦气机不壅,则经络自能通利,所谓“气行则血活”。鸡血藤、丝瓜络、川芎、钩藤活血通络,俾血行不碍,则络道通而气自行,所谓“通则不痛”;木瓜、乳香、没药,既通络又定痛,更以蜂房搜剔,白芷香开,使经隧窜畅,纵有余邪,亦有外达之枢,从而共奏理肝气、通络道、止痹痛之功。微信搜索 行之医话 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主治】气痹,证见肢体关节酸楚、麻木、重着、疼痛或兼胸满胁痛、头眩嗳恶,或泛酸苦等。脉沉弦细滑为多,痛剧则弦紧,舌质淡红或紫,或挟紫斑,苔薄腻或灰,但以润滑为主。可见于多种痹痛,如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滑囊炎、腱鞘炎,以及未消神经炎、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闭孔神经痛、周围神经挫伤、低血钙、腰肌劳损等。
【加减】如见阴虚兆,舌绛苔少者,加元参20克;肝气犯脾胃者,加青皮、枳壳或佛手、香椽各12克;瘀象明显者,加土鳖虫6克,桃仁12克;麻木为主者,加木耳12克;挟风者,加海桐皮12克。
【疗效】治疗62例,痊愈(肝郁症状消失,痛、麻、酸基本控制,一年内无复发者)33例,显效(肝郁症状基本消失,痛、麻大部分控制,或虽有复发,再经治疗仍有效者)21例;好转(肝郁症状消失,痛、麻症状有所减轻)8例,总有效率达100%。其中治愈显效率为87.1%。
【附记】首次服用本方,大都药后半日内疼痛反见加重,周身烦躁,或腹中鸣响,或轻度腹泄,均为药效之征。半日后,此反应消失,原有证情开始缓解。
本方对神经痛疗效较佳。对关节已有变形(单纯肿大者除外)者,疗效不够理想。
32.16 补肾活血汤
【来源】程昭寰,《辽宁中医杂志》(5)1983年
【组成】当归、赤芍各10克,生地15克,桃仁、红花各6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川芎6克,丹皮9克,木瓜10克,露蜂房、桂枝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待基本治愈后,应改汤为丸,徐徐善后。
【功用】滋肾养肝。
【方解】本病病在筋骨关节,但无不累及肝肾。精血同源,损则同损,虚则同虚。虽病变复杂,症状不一,但正虚是主要矛盾。治疗重点是滋肾养肝。滋肾要用温柔之品,不可温燥;养肝意在养血活血,不可峻猛克伐。若兼湿热痰瘀诸证,又应适当兼顾。补血之法,求之肝肾。肝肾同治,求补精血。本方是桃红四物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衍化而成。血虚多滞,四物汤中以赤芍易白芍,更配入少量桃仁、红花,意在行瘀而不破血;六味地黄丸妙在三补三泻,病不在脾,故去山药,以木瓜易山萸肉,酸入肝以柔筋。蜂房味苦平,用治痹证,能凉血祛风除湿;桂枝辛甘,通络和阳。通络有行血之能,和阳有通气之功。阴柔之剂佐入阳刚之品,使药能直达病所。药虽平淡,效果尚好。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瘀血明显加土鳖虫、地龙;兼湿热加苍术、黄柏、苡仁;上肢疼甚,加威灵仙、片姜黄;下肢疼甚加牛膝、五加皮;腰痛甚加豨莶草、桑寄生;气虚加黄芪、党参;阳虚去生地、丹皮、加仙茅、仙灵脾;血虚加丹参、鸡血藤、何首乌;阴虚去茯苓、泽泻,加女贞子、旱莲草。
【疗效】多年使用,屡验屡效。
【附记】对关节变形的病人,难求速效,宜本方改用丸药缓图,其效方显。
32.17 加减痛风方
【来源】汪履秋,《江苏中医》(2)1990年
【组成】生麻黄8克,制苍术10克,桂枝8克,防风、防己、威灵仙、制南星各10克,鸡血藤15克,桃仁、红花各10克,全蝎3克,雷公藤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散风渗湿,散寒通络,化痰消瘀。
【方解】病由风湿痰瘀所致,治以祛风,宣湿,化痰,消瘀之法。此四法合为一体,缺一不可。而朱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熔此四法于一炉,对本病甚为合柏。本方即以此方为基础化裁而成。方用麻黄发散风寒;苍术苦温燥湿;防风祛风散寒;桂枝除在上之风;防己除在下之湿;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而祛风通络;制南星化痰燥湿;桃仁、红花活血消瘀;鸡血藤活血养血兼制他药温燥太过;全蝎搜风剔络;雷公藤祛风解毒。综观全方,既能散风邪于上,又能渗湿邪于下,还可散寒通络,化痰消瘀,因而用之多效。微信搜索 行之医话 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若寒邪偏甚者,加熟附子、制川乌各10克;热邪偏甚者,加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忍冬藤、虎杖各30克;气血亏虚者,加黄芪15克,当归、白芍各10克;肝肾不足者,加熟地、鹿角片各12克;风胜游走加白芷、羌活;湿盛漫肿,加苡仁、大腹皮;周身关节疼痛,加千年健、伸筋草、络石藤等,同时按部位加引经药。
【疗效】治疗50例,服药60~180天,结果痊愈1例,显效21例,好转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39例为类风湿因子阳性中、阴转率为35.9%。
32.18 王氏热痹方
【来源】王士相,《天津中医》(1)1987年
【组成】桂枝3~6克,防己12~15克,海桐皮9~12克,生石膏15~30克,黄柏6~9克,木通6~9克,生薏米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祛湿。
【方解】本方系从吴氏加减木防己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桂枝本为辛温之品,原非温热所宜,此用其意有二: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此其一;桂枝有通血脉,调营卫之功,以化血脉中阴浊之气,此其二。生石膏、桂枝合用以辛散;防己苦寒通经络之湿邪;黄柏、木通苦寒清利湿热;海桐皮苦平,入血分;薏苡仁甘淡,主湿热挛痹。合用则清热祛湿作用尤著。
本方中桂枝、防己、黄柏、木通为治疗风湿热的主要药物,尤以木通为最。这不但是临床经验,而且也有文献记裁:如朱丹溪“潜行散”即用木通一味;《古今医鉴》的“神通饮”即用木通二两水煎服;《景岳全书》中的“抽薪饮”治热盛挛痹,亦用木通配合黄芩、石斛、栀子、黄柏、枳壳、泽泻、甘草。
【主治】热痹。发热多急骤、高热、多汗、大关节明显红肿热痛、皮肤环形红斑。脉滑数。
【加减】若无汗者,加独活1.5~3克,汗出热退者则去之;木通、黄柏苦寒伤胃,尤以木通易引起呕吐,本方加生甘草、橘皮各3~6克可解木通之致呕;关节红肿热痛、高热,尤以环形红斑、结节红斑者,可酌加清热凉血,去血中毒热之品,如广角、丹皮、赤芍、大黄(勿后下);关节红肿痛极重,伴发热者,可酌用羚羊角、山栀、胆草等。羚羊角治热痹掣痛,极效(观叶天士医案自知);发热渐退、关节红肿渐消,此时生石膏、木通、黄柏逐渐减量,最后停用生石膏。方剂变化为:桂枝、防己、海桐皮、黄柏、木通、生薏米,酌加桑枝、桑寄生、秦艽、赤白芍、当归、甘草。如诸证消失,血沉,抗链“O”正常,此时以上方可配丸药,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2次。服用时间最少不能低于3~4个月,最好以半年为度。
【疗效】临床屡用,多有良效。
【附记】王氏治阴虚热痹,则用阴虚热痹方(自拟经验方):忍冬藤、连翘、牛蒡子各9克,栀子3克,知母、桔梗各6克,麦冬9克,生地、元参各6克,桑枝30克,桑寄生12克,海桐皮、防己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同时口服六神丸(中成药)1~2次,每次10粒,吞服,并用锡类散吹喉,疗效甚捷。
32.19 桂枝活络汤
【来源】徐心仁,《新中医》(4)1987年
【组成】桂枝、赤芍各15克,白芍、丹参各30克,当归12克,乳香、没药、炒穿山甲各10克、蜈蚣2条,秦艽2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和营卫、温经通络,活血祛瘀、止痛。
【方解】本病之起,内由正气不足,营卫气血失调,外由风寒湿、温热、痰浊、瘀血而致痹阻经络所致。本方由桂枝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味组成。方用白芍养血缓急,赤芍活血通络,二药配用,俾补而不碍邪,通而不伤血;伍以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对于肢体关节之拘挛疼痛更为合适。配以丹参、当归、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桂枝通血脉、活经络,和营卫;秦艽祛风湿、通经络;更加蜈蚣、穿山甲尤善走窜,性专行散、搜风止痛,可以增加原方疗效、缩短疗程,防止关节僵直畸形。诸药配伍为用,共奏调和营卫、温经通络、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痹证。
【加减】如寒湿阻络,加制川乌、制附子、麻黄、细辛;湿热阻络,去当归、白芍、穿山甲,加石膏、知母、金银花藤、黄柏、防己、牛膝、苍术、苡仁、地龙;寒热错杂,加制附子、制川乌、石膏、滑石;口干加生地;口苦加黄柏;瘀血阻络,加红花、松节、元胡、炙水蛭;肝肾两虚,加杜仲、熟地、续断、巴戟、补骨脂;痰湿阻络,去白芍,加苡仁、萆薢、半夏、茯苓、白芥子;关节肿胀积液,加麻黄、白芥子;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鸡血藤、当归、首乌;气阴(血)两虚,加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制首乌。此外,结合病变部位及症状特点加减:上肢痛加羌活、桑枝、威灵仙;肩关节痛加防风、姜黄;下肢痛加牛膝、独活、千年健、海桐皮;腰痛加杜仲,枸杞、巴戟;足跟痛加肉苁蓉、补骨脂、枸杞,重用白芍;四肢痛加羌活、独活、防风、姜黄、千年健;肢体麻木加黄芪、鸡血藤、天麻、栝蒌、胆星;但麻不木为气虚,重用黄芪,但不寐为湿痰死血,加风化硝、姜汁、半夏;关节僵直畸形,加全蝎、骨碎补、虎骨(或豹骨、猴骨)、鹿角胶;皮下红斑加生地、丹皮。
同时随证配用外治方:①熏洗方:川乌、草乌、威灵仙、甘松、舒筋草、防风、白芷。上肢加姜黄、桑枝;下肢加牛膝、千年健、五加皮。煎水趁热熏洗患处(湿热痹忌用);②外洗方:黄柏、苍术、牛膝、苡仁、金银花藤。煎水待温洗患处,适用于湿热痹;③止痛擦剂: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生草乌,加50%酒精浸泡1周,外擦患处。有明显消肿止痛作用。
【疗效】治疗130例,临床治愈67例,显效28例,好转2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达91.5%。疗程:最长186天,最短3天,平均21天。
32.20 石藤热痹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生石膏粉、忍冬藤各30克,鲜桑枝、白茅根各60克,夜交藤、鲜石斛、白芍、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甘草、竹茹各10克,白粳米1撮。
【用法】上药加水2500毫升,煎熬成1000毫升,分两日6次温服。病重可一日服完。
【功用】清热滋阴、熄风通络。
【方解】本病因风热合邪,故方用石膏清热、降火生津;黄柏清热坚阴;生地凉血泻火清热;知母消肿泻火滋阴;白芍泻火敛阴止痛;忍冬藤散热解毒消肿;夜交藤滋肝肾之阴而通络;白茅根清血分中之热而消瘀;桑枝利关节治风热臂痛;竹茹除烦热,而寒滑利窍;石斛除邪热治风痹骨痛;甘草解百毒而缓中止痛;白粳米滋胃液以清热除烦。组合成剂,用治此病,屡试皆效。微信搜索 行之医话 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主治】热痹,证见上下肢肩、肘、腕、指、髀枢、踝、趾诸关节,游走作痛。痛处热灼,微现红肿,痛如锥刺、不能动。但持续0.5~1日,此处痛减,红肿消退。又走窜彼处关节,引起肿痛,循环往复,交替不已。多有炽热、汗出、舌红、脉数、食少、形瘦等象。常数日或数十日不愈。
【疗效】多年使用,屡验屡效,效果甚佳。
32.21 蠲痹六虫汤
【来源】程爵棠,《江苏中医》(1)1982年
【组成】炙全蝎(研冲)、炙蜈蚣(研冲)各1.5~3克,炙蕲蛇4.5克,炙蟅虫6克,鹿含草、寻骨风、制川乌、制草乌各9克,僵蚕10克,制附子、桂枝各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则2剂),日服3~6次,温服。
【功用】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解】《金匮要略》云:“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济生方》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痹之为病,寒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著。”由此说明体虚为病之本,风寒湿三气杂至为病之标。病有久暂,证有虚实。质言之,用“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二条来概括痹证的病机足矣。治宜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方用炙全蝎、炙蜈蚣,搜风通络、蠲痹止痛;佐以蕲蛇(或白花蛇),祛风湿、通经络;蟅虫(地鳖虫)化瘀止痛。以制附子、制川、草乌温经散寒、通经止痛;僵蚕、鹿含草、寻骨风祛风湿、通经络;甘草解百毒,并能协调诸药之性;桂枝调和营卫、通络散寒,又能横通四肢关节,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痹证(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脊椎炎等),证见肢体关节疼痛,遇阴雨或寒冷天气疼痛尤著,或肿胀疼痛,甚则关节屈伸、转侧不利,或肢体关节功能活动严重受限,或强硬僵直、筋缩内卷、关节变形,手不能抬举提物,足不能履步,脉弦细或沉弦。
【加减】病初起,去全蝎、蜈蚣、附子,加秦艽、威灵仙、羌活、防风;病发上肢者加羌活、片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独活、牛膝、木瓜;关节肿胀不红,或关节变形者,重用寻骨风,加钻地风、炙蜣螂、狗脊、鹿角胶、伸筋草;或减制川草乌;筋脉挛急或兼阴虚者,加炒白芍、枸杞;脉细、舌淡红而嫩者或兼血虚者,加鸡血藤、首乌、地骨皮;肢冷畏寒,脉沉迟而紧者加仙灵脾,重用附子、桂枝。
【疗效】治疗顽痹157例,年龄均在40岁以上,病程1~10年不等。其中痊愈141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4%。
【附记】本方系根据名医朱良春之经验方——六虫汤减炙蜣螂、钻地风,加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桂枝而成。六虫汤用治顽痹,极效,用于风寒湿痹,反而疗效不佳,可能是药重病轻之故。后得一名医指教:即在治痹对证方中加入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能增强疗效。后经反复验证筛选化裁而成本方。若能随证加减,能通治风寒湿痹和顽痹。尤其顽痹,贵在守方,其效始著。待病初愈,可将汤药改为丸药缓图,巩固疗效。若遇卒病,要先治卒病,后治本证,否则必然影响疗效。
32.22 补肾清热治尪汤
【来源】焦树德,《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15~20克,桑寄生20~30克,桑枝30克,地骨皮10~15克,酒浸黄柏、知母各12克,川断骨碎补各15~18克,白芍15克,威灵仙12~15克,羌活、独活各9克,忍冬藤30克,桂枝6~9克,红花9克,制乳香、没药各6克,炙山甲9克,炙虎骨(或豹骨、熊骨)12克(另煎兑入)。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补肾清热,疏风化湿,活络散瘀,强筋壮骨。
【方解】本方取丹溪潜行散合自拟的清热散痹汤和补肾强筋之品组合而成。方中以生地补肾壮水;黄柏坚肾清热;川断补肾壮筋骨;骨碎补补肾祛骨风为主药;以桑寄生补肾强腰,除风通络;地骨皮益肾除劳热;威灵仙祛风湿、除痹痛;羌独活搜肾、膀胱二经之风湿;虚骨祛风壮骨,以骨治骨为辅药;以白芍养血以缓急;知母降火清热,除蒸清烦;忍冬藤通经络,祛风湿;红花活血通经;乳没化瘀定痛;炙山甲通经络,有虫蚁搜剔之能;桂枝温阳宣痹,配羌、独活之辛温,可以免除方中大队凉药抑阳涩滞之弊为佐药;以桑枝通达四肢,祛风湿,利关节为使药。
【主治】尪痹,肾虚标热重证。痹,病程较长,再兼体质、年龄、地域等不同,有的则可寒郁化热,或从阳化热而出现热证。但这是其标,其本仍是肾虚受寒所致,故称肾虚标热证。热象轻者为轻证,热象重者为重证。本方所治证为:关节肿痛,不怕冷,夜间喜把病肢放在被外,但时间过长又会加重疼痛,或有五心烦热、低热、咽干牙肿,大便干秘,舌苔黄、舌质红、脉细数、尺弱小等。微信搜索 行之医话 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加减】有低热或下午体温升高,五心烦热者,加秦艽20~30克;关节,筋肉痛重者,加蚕砂10~15克,海桐皮15克;晨僵明显或关节僵直、挛缩严重者,可加白僵蚕10~12克,木瓜10克,生苡米30克,地鳖虫9克;上肢痛重者,加片姜黄9~12克;尚兼有受凉痛增症状者,可加草乌3~6克,地鳖虫6~9克;肿痛关节略现轻度发红,用手扪之局部略热者,可加皂刺6~9克,连翘10~15克,白芷6~9克;瘀血证明显者,可减地骨皮、白芍、加赤芍15克,桃仁10克,活血止痛散1克,1日2次,装胶囊,随汤药冲服;下肢病重者,加牛膝、泽兰各10~15克;大便干结者,可加桃仁泥10克,酒大黄3~6克;口渴思冷饮者加生石膏30克。
【疗效】长期应用,坚持治疗,疗效显著。
【附记】1.本方巧妙之处在于先用黄酒浸泡黄柏3~4小时,然后入煎,可增强药效;2.注意事项:①肾虚标热重证因为是标热,所以多数病人服本方一段时间后,热证消除而又出现肾虚寒盛证,这时则须投以补肾祛寒治尪汤而渐致痊愈收功。此时可参考补肾祛寒治尪汤的注意事项;②本方中的黄柏须用黄酒浸泡3小时以上,捞出入煎药中同煎。
32.23 乌头二仙黄酒汤
【来源】董建华,《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
【组成】川乌5克,淫羊藿、仙茅、牛膝各15克,当归、防己、桂枝、赤、白芍、五加皮、苍术各10克,黄酒60毫升(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各服1次。
【功用】祛风除湿,温经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上肢痛甚加羌活10克;下肢痛甚加独活10克;关节红肿热痛加水牛角30克(先煎),赤芍、丹皮各10克。
【疗效】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附记】“类风湿”是一种常见而难治之症,见症又较为复杂,故再选各地名医秘方数则,以备临床选用。
(1)痹痛宁(谢海洲):鹿角霜、防己、当归各15克,附子、桂枝、羌活、独活、赤芍、白芍、地龙、乌蛇肉、甘草各10克,生地、薏苡仁、黄芪各30克,蜈蚣3条。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益气活络汤(黄家勖):黄芪、桑枝各30克,党参、白术、当归、白芍各15克,桂枝、羌活、独活、防己、炙甘草各10克。每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空腹服。临床应用时又可加些虫类药如蜈蚣、地龙或白花蛇等,其效更佳。
(3)热痹饮(刘志明):当归、忍冬藤、防己、海桐皮各15克,黄芩、连翘、防风、甘草各10克,薏苡仁25克。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1小时服。此方适用于类风湿而显热象者,如关节红肿热痛等。
(4)钱氏类风湿方(钱今阳):桂枝、白芍、白术、知母、防风、海桐皮、威灵仙、甘草各10克,伸筋草15克。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久服无害。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