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专注力,我们可以做什么?——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七十五)

身为PET讲师,这些年接触了很多的父母,我发现有几个问题是父母比较集中困扰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说到孩子的专注力问题。

上了小学的父母,最经常反映的就是孩子学习不专注,比如,刚写作业没多久,就要去上厕所,吃吃东西、玩玩橡皮檫等等;小一点孩子的父母,也常常会说自己的孩子做什么都容易分心,坐不住,听个故事也扭来扭去,玩个玩具没两分钟就被别的吸引了,然后就给孩子贴上分心的标签。

这样的标签后面藏着父母很多的焦虑情绪。这些情绪从哪来:

第一:父母的认知偏差带来的焦虑。

这种时候,父母满心满眼都是“孩子专注力”不行的焦虑。

我想让父母们静下心来想想看,生活中你是否有遇到过孩子充耳不闻的时刻呢?比如,孩子正玩着玩具或是游戏,你喊他几遍,他都没有回应你?或是,你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就能在书店里一本本的看书,而你们家的孩子就想跑出去久久的盯着地上的蚂蚁看?

当这种时刻发生时,你是允许孩子专注于当下他所正在做的事还是想要纠正孩子的行为?比如,小一点的孩子,专注在他手头的事物时,父母往往会认为孩子的充耳不闻是对父母权威的挑衅,甚至会上前打断给予教导;大一点的孩子,父母更容易会对跟学习无关的“专注力”,归类为“无用”的专注。这些,其实都是成人对专注力认识的偏差。

我认为,专注力也是一种生命能量,并不存在好坏的分别。只是父母会把孩子对学习的专注力归为好,其他的都是有碍学习和进步的坏。

其实,专注力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充分关注当下时刻的能力,也就是他的注意力能聚焦到当下,安静和专心。

如果用这样客观中立的态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父母们会发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点也不缺少这样安住于当下的时刻。

第二:对孩子每个发展阶段的专注力限度不了解带来的误会。

我们也可以通过孩子专注力的发展规律来了解下每个阶段的孩子的专注力是怎样的:

新生儿阶段,孩子没有主动注意,都是通过外界的刺激来被动注意;

到了一岁左右,孩子的专注力基本不超过2-3分钟,他们很容易被外界干扰;

3岁左右,专注力时间可以达到2-8分钟,一些特别感兴趣的事物会持续多一点时间;

4-7岁,随着大脑的发育和完整,专注力能保持在5-15分钟,有些甚至更久一些;

7-10岁,在20分钟左右,10-12岁25分钟,12岁以上,30分钟。

以此作为参考,当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专注时,也可以想一想,是否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已经超出了他这个年龄段的专注力限度了?

所以,当父母内在有很多的评价以及对孩子发展规律的不了解所带来的焦虑,不仅看不到孩子并不缺少专注力,反而还会去破坏,制造让孩子恐惧的行为。

源于何处:

我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特别羡慕和欣赏孩子天生具有的这份专注力和持久力。比如,我的孩子从一岁多就对数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个时候就已经能从一数到一百,慢慢开始会问我们几加几等于的一些十以内的加法,然后又主动探索百以内的加法,直到现在不到六岁,他已经能自主的算一些三位数相加,据说这已经是小学二年级的题目。

他常常能自己坐在桌边乐此不疲的写数字,一遍又一遍,从小时候起到现在,他估计写了不下百张的数字。我还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到,他能把自己所有感兴趣的东西都融合起来写数字,比如他喜欢色彩,喜欢海洋生物,喜欢甜食,喜欢水果等等,他就一张纸一张纸的用各种颜色画着这些物品,然后按照顺序给它们编上数字或是按顺序画出不同数量的物品。

我在我的孩子喜欢数字这件事上,我看到了深刻的专注力和持久的热情。

我常常想这是为什么?

我想专注力会源自于这三点,一是兴趣,二是放松玩耍,三是爱与陪伴。

兴趣。这个可以说是专注力的前提,有兴趣就会有热情,有热情就会愿意投入。这个对于我们成人来说也是一样。就像我自己这几年,对教育和心理非常的感兴趣,我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一直在做传播父母课程的工作,这令我自己都感到惊讶。回想五年前我还一直不知道自己会对什么有热情。

所以,说到兴趣,父母们可以在平时多留些意去发现自己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事物有热情。然后不评价也不催促,允许孩子有他自己的节奏,投入其中去发展他的爱好。

很多智能时代的大咖和教育学家说过,玩耍的能力甚至是未来孩子的竞争力之一。幼儿阶段让孩子尽情放松的玩耍,是孩子天性释放的需要,很多没有在小时候好好玩过的孩子,上了学反而更容易出现一些小动作。而且孩子的兴趣爱好也是在玩耍中被发现和挖掘的。上了学的孩子,学业、社交等压力每天都对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压力,如果在回家后能先让孩子通过玩耍宣泄掉这些无形的压力,也能让孩子在写作业时,更加集中注意力。

再来说说爱与陪伴。我认为这是重中之重。

孩子对父母的爱的确定能够给他带来稳定和安全感,孩子体验过被一个人全然的爱着,以及全然的爱着一个人的经历后,他不会对投注爱投注能量这件事有不确定的焦虑感,不需要时刻想着该如何获得爱。

高质量的陪伴,也能够让孩子很好的专注于此时此刻此地,同时父母自身在高品质的陪伴时,也能给孩子传递稳定的情绪能量,不至于让孩子身在此刻,却心里想着一下刻会怎样。

我认为父母可以在孩子专注力方面做的更好的是:第一不打扰,第二多肯定和欣赏。

不打扰,一方面是在物理环境上,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放松的环境,让他可以沉浸的去做自己的事,玩自己的游戏。

有心理学家发现,若一个孩子平常的活动大多是自主、自发的的,这个孩子也会是意志自由的,能够自主控制自己身体,当然专注力也更高。

所以当在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轻易打扰他。当孩子持续处于自主探索的过程当中时,他的专注力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

但是,很多时候父母却做着相反的事。孩子的一边玩着,父母时不时的在边上催促喝水啦,穿脱衣服啦,叫孩子吃饭,也不管孩子在什么状态里,直接上前打断,等等。他们不知道,孩子注意力的维持时间在这一次次的打扰中渐渐变短了。

所以,想要孩子有较强的注意力,你还需要做到不打扰。即使孩子在发呆,或者在玩你看起来毫无意义的游戏,你也不要随意打扰。要知道,专注于这些事情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还有一个不打扰是在孩子的心理环境上,也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稳定安静的情绪状态。所以,在和孩子相处时,父母自己内在是平静的,自己不是被情绪打扰的,能够专注于当下和孩子的互动,传递给孩子的就是一种平和和专注的能量,也能让孩子在这样的亲子互动中感受到爱,让孩子对爱是有把握的。

还有一个心理环境的安全,也在于父母两人的关系上,也就是夫妻关系。如果孩子观察自己的父母是相处和谐的,他会很安心能专注的做自己的事,而如果孩子发现自己的父母关系是不稳定的,甚至还常波及到他,这种内心状态会让孩子惶惶不安,无心关心自己的事,而是更多的跑去关注父母的关系,做父母关系的照顾者。

除了不打扰,父母也可以真心的去鼓励和欣赏孩子他的兴趣和他正在做的事。哪怕他喜欢做的事跟你的期待所有不同,但是只要能专注的做一件事,对孩子的专注力培养就是非常有帮助。我们可以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来表达鼓励和欣赏,融入进跟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比如孩子在画画,你可以也坐在一边画画或者看自己的书,当孩子抬起头和你目光相接处时,你可以认真的回应孩子的目光,或是对孩子的笑容也报以微笑,这些都是一种无声的鼓励和肯定。当你愿意全心全意的跟孩子去做一件他想做的事,就是在传递接纳和欣赏。

或是当看见孩子上次做一件事只能坚持五分钟,这次却做到了八分钟,你可以跟孩子表达说:上次妈妈看见你坚持了五分钟,这次坚持了八分钟,妈妈很高兴看到了你的努力。

这样的表达能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努力得到了看见和认可,也让孩子感受到了在父母那的重要性。

其实专注力也是有一些小游戏可以增强和加固的,这里给大家推荐几个很简单的小游戏。

一, 比如可以跟孩子一起设定一个不长的时间,然后安静专注的彼此坐下来,一起听周围的声音,然后时间到了可以各自说出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二, 比如迷宫类的游戏,跟孩子一起玩,陪孩子一起阅读,这些都可以。

三, 对于一些上了小学的孩子,可以通过设定小和容易达到的目标鼓励孩子完成,让完成之后可以适当的让孩子增加时长,将大目标切成很多个小目标完成,可以积累孩子的信心也可以一次次的增强孩子的专注时长。如果设定的小目标也没有完成,那不是进行指责和批评,而是跟孩子一起来调整时长和目标效果。比如原来设定是坚持15分钟,就休息2分钟,可是孩子不到10分钟就想休息,那可以根据情况调整到坚持10分钟,就休息一分钟。这样也是在帮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更多的认识,然后一步步的在过程中去突破自己的局限。

感谢李嘉佳老师的精彩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