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有趣的食品安全行为科学

国内的食品生产企业,很多通过了各种体系认证和客户审核,企业在食品安全专业知识方面花了精力,进行了各类培训和提升,但是很多时候,落地的效果并不太理想。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落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企业将食品安全仅当成是一门自然科学,而没有将食品安全的落地实施当成一门行为科学

企业在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中,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改变员工的行为,而不仅是教会他们专业知识和要求。

关于食品安全行为科学的书籍,有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是由美国FDA副局长Mr.Frank Yiannas在之前担任沃尔玛副总裁时著有的一本书籍,书名为《食品安全等于行为》,其中列出了30条提高员工行为的技巧。

接下来挑选这本书中的12个食品安全行为科学,小编用自己的语言更简洁地和大家进行阐述。

1)统计大数据还是一个具体案例。

2)一致性和承诺的原则

3)书面承诺和口头承诺

4)“从众实验”的社会规范行为

5)从错误教训中进行学习

6)“三度”影响力法则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8)“破窗理论”

9)照亮食品安全行为

10)旁观者效应

11)图片警示还是文字警示

12)峰终效应

第一个:统计大数据还是一个具体案例 

对于强调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性,有如下二种方式:

“美国疾控中心统计每年大约有4800万人员罹患食源性疾病,3000人左右死亡,如果以此统计数据来培训员工,员工的感受会非常有限。

“电影食品公司中的小男孩Kevin因为食用被O157大肠杆菌污染而死亡的故事。

上面的二个案例,第一种是死亡了3000多人,第二种是一个人,是死亡3000多人的让你印象深,还是第二个具体案例让你的印象更深?相信大多数人是选择第二种。

 实践案例/思考 

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的相关培训,要尽可能使用生动的案例,而不是枯燥的统计大数据。

第二个:一致性和承诺的原则 

根据心理学家RoberCialdini博士(1993)的研究表明,一旦一个人针对某件事做出选择或采取立场,他们便会按照承诺的方式采取行动。大多数的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承诺采取行动,尤其是书面的承诺。

”案例:某餐厅接收电话预约订餐,但是很多顾客没有“按约定到店”,老板很困惑,对于“没有按照电话约定出现”的原来沟通方式如下:

调整前方式:和预定客人电话沟通时说:“如果计划有变,请电话告知”

老板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沟通方式的调整:

调整后方式:和预定客人电话沟通时说:“你可否在计划改变时电话告知我们?”,并在说完后短暂停顿来等待客人回答“是或否”。

结果是:调整后的方式比之前,从原来30%爽约率降低到10%,即降低了20%的爽约率。

 实践案例/思考 

想想有些企业搞个食品安全宣传语的签名墙让员工签名是不是挺有道理?食品安全部门,希望让其它部门配合的事情前,先获得其它部门对于食品安全重要性的承诺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书面承诺和口头承诺

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4种沟通方式,哪种方式更有效?

1)以电话方式或口头专题讨论方式讨论

2)面对面沟通方式来承诺会解决问题

3)提交书面说明的方式进行承诺

康奈尔大学的Jeff Hancock博士的研究结果发现,14%的电子邮件,27%的面对面交谈,以及37%的电话讨论会可能涉及不正确的内容、谎言抑或夸大事实。

人们在书面交流时对说谎会比较迟疑,行为科学家发现书面方式比口头方式更能有效地保证人们实事求是并践行之前做出的承诺。同时研究发现手写的效果比电子邮件又要好。

 实践案例/思考 

企业在内审或其它客户审核时的整改措施,质量部门是让各个部门在会议上进行口头承诺还是书面承诺方式进行整改?如果是书面的纠编行动计划则会更好。有的企业经常销售搞军令状的签订,也是符合这一行为科学。

第四个:“从众实验”的社会规范行为

1951年著名的所罗门-阿希实验:

这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测试,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段长。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测试者开始迷惑自己的判断,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

另外一个类似的指示和发呆实验表明,如果有一个人有街角站立并四处张望,其身边经过的人会有40%的人会做出相同的动作,如果有多人站在街角并四处张望,有几乎85%的人都会张望一下。

 实践案例/思考 

Lapinski等(2013年)在密西根大学进行调查研究,75%的男性表明会在使用洗手间后洗手,然后在洗手间张贴了一则标语“五分之四的男士会洗手”,结果洗手人员的比例从75%增加到86%。

企业在进行食品安全和合规时,强调大部分人都进行了遵守,而不要强调仅有小部分的人员没有遵守。

第五个:从错误教训中进行学习

Joung等(2006)研究人员针对消防员的教学培训课程进行测试,共分为二组:

第一组:受训者接触的场景中涉及其它消防员所犯的错误,如低估资源要求、误判天气变化等情况,这些错误都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第二组:受训者接受的培训案例中,仅有成功和正确的案例,不存在错误。

培训结束后,让二组受训的消防员接触新的场景,看他们哪一组展示技能和解决问题会更好。结果想必你已经猜到,第一组接受过错误和后果培训的表现会更好。

 实践案例/思考 

企业将历史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汇总,并进行复盘和培训,这样效果会更好。有些企业建立的异物博物馆就是利用这个行为科学。

第六个:“三度”影响力法则

根据Christakis和Fowler(2009)的《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一书对三度进行了描述。

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都会在我们的影响力范围内产生连锁反应,包括一度:对我们朋友的影响,二度:对我们朋友的朋友的影响,以及三度:对我们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影响。

”例如:你工作中可以第一度影响10个人,第二度可以影响10*10=100个人,第三度可以影响10*10*10=1000个人。理论上在一个200人口的城市里,仅需要250位具有高影响力的人,便能影响到所有人口。

 实践案例/思考 

不要试图影响所有的人员,而试图影响你的第一度的人员,然后再做第二度和第三度的传导。

在食品安全管理的活动中,塑造具有影响力的模范,会更容易推进食品安全教育。这个三度教育也是在前几年微商描述成功裂变时经常引用到的。

第七个:“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Robert Cialdini(1993)的经典著作--《影响力:说服的心理学》中,指出我们试图喜欢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这些相似是指性格、背景、生产方式或职业方面。

人们更乐于和具有相似性的人就某一具体问题开展交流。比如同一个地区、同一职业、同一部门的人员他们之间交流会更顺畅更容易。

 实践案例/思考 

在企业给生产员工进行食品安全培训中,让总部的质量总监去给一线员工讲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这样的效果可能还不如让生产一线某员工进行培训的效果好。

第八个:“破窗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他把停在纽约的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车辆很快就被拆除破坏并最终被偷走。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人们路过、开车经过它,看着它,整整一个星期,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它“下手”。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实践案例/思考 

食品生产企业开展的5S活动,主要是使生产环境保持一个有序清洁的状态。很多客户对清洁卫生要求非常苛刻,不能有卫生死角,就是不希望破窗效应的发生。

第九个:照亮食品安全行为

“Zhong等(2010)人员研究照明除了影响犯罪率真,是否对其它行为产生影响。通过让测试者在二个房间进行20道数学题目测试,并告诉测试者每回答对一道题目便会有奖励,测试结束后,由测试者自己上报正确的数量。

每一个房间的灯炮有四分之三是不亮的,结果欺瞒人数比例是61%

第二个房间的光线是正常的,结果欺瞒人数比例是24%,比第一个降低了37%。

 实践案例/思考 

企业的卫生死角多数是在光线十分差的地方,想解决卫生死角的第一件事是把照明灯给安上,检查卫生记得带上手电筒。

食品企业对于光照度的推荐标准如下:

Sourcefrom SLL Code for Lighting

第十个:旁观者效应

”Latane和Darley(1969)设计了一个虚拟的应急场景实验,他们通过从门底下渗透进来的烟雾来模拟大楼里面发生了火灾,看待室内的人们是如何做出回应的。

1)等待室仅有一个人的时候,报告烟雾情况的可能性是75%。

2)等待室有3个人的时候,报告烟雾情况的可能性降至38%。

即观察到严重情形的人越多,任意单个人会采取的措施可能性便越少。行为科学家相信这一现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每一个观察者都认为其它人会采取行动措施,因此自己就没有责任采取行动,便也就无动于衷了。

 实践案例/思考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后道有杀菌工序环节时,对于前道的卫生就不太关注,认为前道的基本的卫生和清洁消毒工序没有太大必要。部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经常要企业建立虫害日志,当员工发现有虫害时,就在虫害日志中填写所发现的虫害,这也是避免虫害日志。

第十一个:图片警示还是文字警示

根据李克特五分量表,烟草行业使用文字和图片进行警示会有非常不同的认知加工,看到图片的吸烟者和不吸烟的人士具有更高的认知加工(3.72和3.0),而仅看到文字警示的仅为(1.43和1.53)。

 实践案例/思考 

对于致病菌的危害的描述,用肾脏系统受损的照片比大肠杆菌的电镜照片要更有效果,对于洗手消毒的重要性,用“洗手消毒是基本要求”等文字描述不如下面一张图更有效果。

第十二个:峰终效应

”让人们听两段录音,第一段录音有8秒,但是声音很刺耳,第二段录音有16秒,噪音稍微温和一点,但是前8秒和第一段录音是一模一样。听完这两段录音之后,要求被测试人选择一段重听,更多的人选择了第二段。按照常理来说,明明选择第一段的只需要忍受一半噪音的时间,为什么更多的为选择了第二段?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这就是峰终定律(Peak-EndRule)。

实践案例/思考

企业在食品安全培训时,如何进行收尾?从而加强大家对于培训内容的记忆?

希望如上12个食品安全科学行为能够帮助大家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更好地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如果你有关于这些食品安全科学行为的具体案例或者其它有趣的行为科学,欢迎在评论区进行分享和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