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21、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背后的故事
按照课本的节奏
听
学渣讲近代史
第四单元:同光中兴
第二十课、中法新约
那是在1885年3月23日,法国驻越陆军第二旅从谅山出发,向中国镇南关发动进攻。当时驻守镇南关的,正是中国老将广西提督冯子材。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外战少有的胜利。冯子材亲冒矢石,与法军展开激战,取得了振奋人心的镇南关大捷。此战的胜利,导致了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接着清朝赶紧和法国议和,然后签订了对中国不利的《中法新约》。所以,江湖盛传,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主张和谈的李鸿章,也被左宗棠评价为:十个法国将军,也不如一个李鸿章坏事。
那么说是慈禧认怂有瘾,还是李鸿章认怂有瘾?这里边肯定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形式:
经过马尾海战,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海军,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而南洋水师也被法国远东舰队击败,不足以对法国海军产生威胁。至于广东水师和刚成立的北洋水师,也没有足够的实力跟法国远东舰队一较高下。或者说,当时世界上,除了英国皇家海军,也没有哪支海军能跟法国海军在海上对垒。
法军攻打台湾失利,但是依然依靠强大的海军占据澎湖,完成了对台湾的封锁。前朝大臣左宗棠到了福建,也不能扭转东南局势。台湾能支撑多久?谁心里也没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法军能在陆上取得胜利,则中国必败无疑。让我们再回到镇南关战场,法国驻越陆军第二旅一共出动了2500人,而参与镇南关大战的先头部队,有900人。
那么当时中国驻扎在镇南关的部队有多少人呢?广西提督冯子材在镇南关集结了定边军和黑旗军90营,共43000多人,还都装备了先进的西式枪炮。而法国进攻时,从下往上进攻,且战斗时天降大雾,这才被清军用强大的火力优势压制住。等到第二天,法国援军东非兵团到了之后,冯子材亲率大军与法军展开了白刃战。
枪炮战法军都失利了,白刃战更没戏。清军人数众多,在白刃战上就算单挑不行,群殴也能把法军淹没。但是,法军且战且退,打的这么热闹,法军阵亡不足百人。
清军势如破竹,3月26日攻克文渊城,3月28日攻克驱驴,3月29日克谅山,3月31日克屯梅、观音桥,4月2日克谷松,但是阵亡了三千多人。
这时候,冯子材集结四万余人直逼河内,朝廷闻讯,以胜迫和,让法国降低和谈条件,而法国也接受了中国的要求,重新谈判。
清朝为什么求和呢?那是因为越南战场的胜利,不能扭转整个战局上的劣势。这就像抗日战争期间,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大捷,也扭转不了徐州会战的失败。当时清朝失去了制海权,往小了说是台湾遭到了封锁,往大了说法国海军随时可以北上大沽口,再来一次北塘登陆。谁能保证淮军和神机营能挡住法军?淮军统帅李鸿章和神机营统帅醇亲王不能保证。二十多年前,慈禧被英法联军从北京赶到承德的事情还历历在目,北京不能再有闪失,天津也不能再有闪失。所以,清廷决定不能和法国再打下去。
除了制海权丧失之外,清朝当时的财力,不足以继续支撑这样一场战争。上节课我说过,清廷启用虎将鲍超带了一万多人驰援越南战场。但是鲍超一仗都没打,原因就是鲍超的部队,供给完全跟不上了。当时负责鲍超部费用的是四川省,四川总督丁宝桢上书朝廷,四川拿不出供养鲍超部的十万两银子。鲍超这一万多人都养不起了,冯子材那几万人怎么养?况且,仗打到这份上,已经花了朝廷两千多万两银子,其中一半还是借的钱。
除了财政问题之外,就是前线部队的问题了。冯子材能不能攻下河内呢?算上鲍超的新军支援,清军在前线还能有四万余人。但是,最能打的黑旗军,几乎全军覆没,人数不足百人。黑旗军和老牌的湘军都没了,新军战斗力不足,而新军的装备花销可一点也不少,所以在非生死存亡保卫战的情况下,清廷不愿意为之再消耗国力。
我们再从法国方面分析,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是,怎么理解茹费理内阁倒台?内阁是什么?内阁起源于中国明朝,是中央政府组织的一种形式,为国家元首负责。清康熙年间,随着英国的光荣革命成功,英国形成君主立宪政体,欧洲也逐渐有了内阁制度。中法战争时,法国正值第三共和国,是二元共和政体。即总统为国家元首,总理为政府首脑。总统不掌权,而总理总揽行政权。所以,法国的内阁是总理组织的,对总理负责。
像清朝这样的独裁政体,军机处相当于加强版的内阁。如果清朝的军机处倒台了,肯定是皇帝下台了。如果皇帝下台了,那就相当于独裁的清帝国倒台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不一样,他的内阁倒台了,是因为总理下台了。总理下台了,那再选一个就行了,法国并没有倒台。
茹费理下台,那因为吹的牛逼没能兑现,所以引咎辞职。所以,虽然镇南关大捷导致了茹费理下台,但不是冯子材打的法国垮台,这是俩概念。茹费理就算不辞职,也得被弹劾下台。法国人对茹费理不满的原因,是因为茹费理简直是个茹废物,连中国都搞不定,还混什么啊。
茹费理下台后,法国新政府并没有打算罢兵,而是追加了五千万法郎的军费,打算扩大战争。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在1874年初入侵过一次台湾,而中法战争期间,日本政府又找到了法国,要与法国联合出兵,先取台湾再说。而与此同时,日本并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已经开始行动,在朝鲜发动了甲申政变,囚禁了朝鲜高宗大王。
朝鲜和越南不一样,越南是记名的藩属,而朝鲜是亲藩属。清朝从来不直接管理越南,但是清朝要在朝鲜驻军。如果我们看美国人编写的世界近代史,地图上从来不把朝鲜和清朝算作俩国家。换言之,朝鲜和越南同时掉河里了,清朝肯定先救朝鲜。再者说了,越南离中国腹地还远着呢,朝鲜可靠着东北,离北京也不远,所以清朝要处理的第一要务是朝鲜问题,并非越南问题。
那么法国为什么接受和谈呢?一方面是见好就收,中国已经承认了越南归法国。另一方面是李鸿章拉来了英国撑腰,在英国的调停下,法国接受了和谈,与中国签订了《中法新约》。条约规定:
1、中法两国各自罢兵,各守边界,双方都不得在越南北圻地区驻军。
2、法国与越南签订所有条约,不得有碍中国体面威望。
3、条约签订六个月内,双方划清边界。
4、边界划定后,中国人从越南回中国,由中国发放护照。法国人以及其他国人从越南进入中国,须法国政府出面,请中国发放护照。中国人从中国进入越南,须中国政府出面,请法国发放护照。
5、在越南胜保、谅山开放通商。
6、双方厘定关税。
7、法国要在北圻一带修铁路,如果中国以后也造铁路,要与法国商办。但是,对外不能说只与法国合作。
8、法国从澎湖、台湾撤军,停止海上封锁。
对比战争前中法签订的《中法简明会议条约》,这份《中法新约》并没有本质区别。对比观音桥事件后,法国增补的中国赔偿法国军费三千八百万两白银军费的条款。清廷用其中两千万两打仗,到底也是省下了一千八百万两。
就这样,随着《中法新约》的签订,这场历时六个月的中法战争结束。
其实这场战争,中国并不存在不败而败,而是在极大的劣势下,以战迫和。法国也不存在不胜而胜,因为冯子材四万多人击败法军两千多人后,谁也不敢保证法国五千万法郎的军费到账后,法国再派大军前来,冯子材能否有胜算。而且法军拥有着绝对的制海权,困死台湾那是早晚的事。而且真要是扩大战争,法军北上无论是攻打东南赋税集中地江宁府,还是北上攻打帝国的大门天津卫,都能逼迫清廷签署城下之盟来结束战争。
镇南关的大捷,是中国在近代打的极其漂亮的一场对外战斗的胜利,而不是整场战争的胜利。如果把镇南关大捷当做是中法战争的胜利,相当于说平型关大捷是二战转折点。一场战斗的胜利,不代表战役胜利。一场战役的胜利,也不代表整场战争的胜利。
我理解的不败而败,是在场面的占尽优势,打的敌国回到石器时代,或者差点迁都,但是战争结束后,敌国依然占领着战胜国的土地。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只能说所谓的胜利有水分。
回过头来再看《中法新约》,这个条约对中国来说,绝对吃亏,但是并不是不能接受。该条约不割地不赔款,在近代史上极为罕见。所谓失去越南这个藩属也并不可惜,越南只是名义上的藩属,从来都不归中国管,也当不了中国的战略缓冲国。从不曾拥有,何谈失去?他不来进贡,中国还能少赔点钱。
在主流历史观里,中法战争并不是场太重要的战争,只能说是一个历史事件。《南京条约》的在课本中要求背诵,《中法新约》几乎不提。但是在我看来,中法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远远大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对于近代中国来说,几乎没有影响,朝廷该干嘛干嘛,仿佛对战败还不服。但是中法战争,让清廷对世界大势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国的近代化和举步维艰的洋务运动来说,中法战争是一剂强心剂。
首先说,清廷认识到,海军才是一个大国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陆军是打不赢外战的。所以从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朝花重金武装北洋水师,让北洋水师曾经是亚洲第一海军。
其次,清廷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战略意义,于是在战争结束后,清廷迅速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首任巡抚。可惜的是清廷财力不足,如果当时在西藏和外蒙也建省,可能中国版图还可以保住秋海棠。
第三,李鸿章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认定日本狼子野心,必为后患。但是因为中法战争的场面并不太难看,导致朝中大臣普遍认为,清军并没有出动正规军,而是用湘军残部、新招募的定边军和新招抚的黑旗军就跟欧洲强国法国打成这样的局面,区区日本不足挂齿。
第四,此战之后,左宗棠都病死,湘军几乎销声匿迹,朝中唯有李鸿章的淮军独大。湘军派系的人因为没能从中法战争得到利益,所以把矛头指向了李鸿章。清流派因为自身存在感收到了这位搞实业的大臣威胁,也把矛头指向李鸿章。
李鸿章成了众矢之的,所以处处掣肘,举步维艰。造成的影响就是掣肘李鸿章,就是掣肘中国的近代化。中法战争这针强心剂,促使中国有了近代化的北洋水师。但是之后中国近代化的脚步开始放缓,铁路处处受阻,银行始终不能办,日本也没被当成个对手。
凡是李鸿章说好的,几乎是全朝反对。凡是李鸿章说要警惕的,朝臣都说危言耸听。也正是因为如此,实干家李鸿章,在朝臣的口水中,只能当个裱糊匠。李鸿章想为中国建立一支具有战斗力的海军,会被说成拥兵自重成立私家军,所以李鸿章只能建立一个样子货北洋水师,吓唬人玩。
第五,中法战争刺激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在中法战争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将来的甲午战争奠定了基础。
第六,中法战争客观上造成了朝廷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利阴影中走出,天朝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复苏,而洋人加给清廷的压力减小,从而造成朝中内斗激烈,相互倾轧,把精力从近代化建设转移到政治斗争上来,也拖慢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第七,中法战争刺激清廷发展海军后,因购买军舰和大炮,清廷开明官员和西方交流增多,让清朝开明大臣逐渐意识到先进制度要比先进武器重要的多的宇宙真理,这也成为了清末宪政的思想源头。
中法战争这针强心剂注射之后,清朝的北洋水师迅速发展为亚洲第一海军,而在洋务运动的刺激下,清朝岁入八千万两白银,也超过了乾隆时期的财政收入,所以这段时期,被称为同光中兴。
而所谓中兴的背后,却又暗含着巨大的危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场震惊世界的甲午战争,让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纪元。而我要讲的历史,也要进入下个单元:甲午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