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AI盯着你!上课说话、打瞌睡就不是好学生?

当爆红全网的换脸App  ZAO风波还未平复之时,9月2日,全国开学第一天,一张图片在网上刷屏,课堂上,趴桌子几次、玩手机几次、睡觉几次、举手几次、阅读几次、听讲几次,都被摄像头捕捉,因为印有旷视的logo,这被认定为是它的视觉AI系统。

精彩评论

有网友如此评价:关于校园的美好记忆,来自于上课时的纸条、干脆面、偷瞄喜欢的女生,我不懂天才少年眼中的精英教育是什么样子的,也不知道估值800亿的旷视有多了不起,只是觉得,如果有人要控制、扼杀和剥夺亿万人少年时代的情感,那他的公司技术再突破也并不会青史留名。

知乎网友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旷视回应

旷视因此备受大众质疑,回应称这张图片只是一个概念演示,公司在教育领域的产品专注于还在校园的安全,但其实类似的AI课堂分析系统已经开始进入课堂。

南京中国药科大学在课堂上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学生无法逃课或替同学签到,关键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逃不开这套“鹰眼”。

旷视不是唯一一家研究AI课堂分析的AI企业,中国药科大学也不是唯一一个安装课堂人脸识别系统的学校。2018年的安博会上,可提供场景解决方案的安防厂商中,有一半都表示可以做AI+教育为基础的人脸识别监控。

AI课堂分析是否侵犯隐私?

AI课堂分析到底有没有侵犯学生的隐私?老师先分成了两派,“为了(敦促)你学习,你还抱怨,请问你还是学生吗?” 中国药科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主任许建真表示,学校已向公安部门和法务部门咨询,由于教室属于公开场所,因此不存在“侵犯隐私”的说法。

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语文老师唐伊豆则对雷锋网表示不赞成AI摄像头分析进入课堂,教室是存在隐私的,它更像是一个特定的师生群体共有的空间,“用摄像头考勤可以接受,但采集和监控课堂行为是一种过度的介入,它暗含着对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会影响师生共同建设的一个安全互信的、自在舒适的环境。”

在教室这个场景里,需要被监督的只是学生吗?如果老师也被监督,课堂的教学会被提高吗?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从育人的角度看,好的课堂教学应是交互式、探究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的,这需要宽松的允许批评、质疑的氛围。毫无疑问,在明知有人脸识别系统监控、记录教室里的一举一动时,教师的教学很可能选择照本宣科,而学生对照本宣科的教学不满,又不得不在AI监控下,表现出对教学内容“兴趣盎然”。

AI发展与隐私的保护

如今,AI已然进入了场景落地的关键时间点,争议推动着AI应用落地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政府和人工智能企业当下应该思考的是,AI的边界在哪里?AI的推广与隐私的保护如何平衡?

从AI仿声到AI换脸,再到AI课堂分析,科技向善成了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热的衍生话题,AI立法被全球共同关注。

在欧美,人脸识别推行困难,旧金山等美国城市通过立法禁止该技术,英国首例警用人脸识别案于近日开庭,而瑞典GDPR第一案——瑞典学校因使用面部识别技术登记学生出勤率而被罚款20万。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度的应用,引发了隐私保护的丧失,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零隐私的社会。”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上,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指出了人工智能武器化,这个全局风险使得人工智能的国际治理成为必要。

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武器化了,它会由谁掌控?这个世界还安全吗?以核能为例,核能已经发展成为了武器化的技术,人类命运或多或少系于其上,因此国际社会也一直对这项技术有所约束。“核能相对来说,入门门槛较高,成本也比较高,不是所有的主体都可以参与,但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门槛、成本都相对较低,甚至有一些非国家的主体有较深的介入,我们应当关注到这方面的安全风险。”申卫星说。

目前,在许多AI问题上,法律尚未完善,大部分情况依靠企业的道德约束。AI治理面临这么多挑战,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表示,最大的原因,是“用”走在了“治”之前。AI治理,一方面需要完善法律建设,一方面在“用”的时候,需要把“底线”守住。在IT界流传着“数据就是价值”的说法,但是数据不能滥用。

在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稿中,针对收集、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有了明确规定,要求必须“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等,而且把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也纳入保护的范围。

AI+教育的边界在哪

AI课堂分析引起的争议,并没有否定AI进入教育行业,进入学校的作用。

“王小明同学在学校西面围墙边摔倒”,一则消息同步发送给班主任和保健科,校医检查后将学生的伤情同步给家长。为了避免各种校园安全事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用AI搭建起了一个“隐形盔甲”,及时发现楼梯拥挤、学生打架等一系列安全事故隐患。

在卢湾高级中学的AI实验课上,几位学生合力做出了一个智能分类垃圾桶,清洁工不需要再问,你是什么垃圾?AI垃圾桶会直接告诉你,你是湿垃圾还是干垃圾。

“8月1日小学劳技教室,8月27日生命科学实验室……”在一位家长的手机上,清楚地记录着孩子暑假期间的到校活动,甚至可以看到孩子在学校里花4.2元买了一罐牛奶。在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从买点心饮料的自助贩卖机,到借体育器材的体育馆,再到借书的图书馆,学生们都可以“刷手”来完成购买、借还等动作。

上海学生的十二时辰正在被AI浸透,各种AI+教育的应用在学校里试水,那么,“什么才是AI+教育最合适的落地场景”“什么才是AI+教育的试探的边界”“AI的发展与隐私的保护如何平衡”,才是政府、学校和AI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孙妍 钱奕昀 李玉洋

编辑/挨踢妹

图片/网络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