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换雅阁【全手工紫砂壶盖与半手工紫砂壶盖有何区别 】

直接进入正题,先看三张紫砂壶盖图片:

以上三张壶盖都是半手工壶的壶盖。

下面再来两张全手工壶的壶盖:

大家看出有什么区别吗?

下面用图片来讲解:

通过以上图片可以看出,全手工紫砂壶的接口有收缩凹陷的痕迹,而半手工壶是很平稳的过度,如果过度角度接近90度照片不一定看的明显,但是实物细看还是能发现有点凹进去的,而像大角度过度的壶盖特别容易识别。

为了大家对这个痕迹有更好的理解,我来详细讲解下全手工和半手工壶盖的成型区别;首先先理解几个概念:

上图是塘盖石,自己制作的工具,用这个在壶盖里面处理过度的,所谓过度的角度大小完全取决于塘盖石的角度,作者想大就可以做大点,想接近直角就可以角度做小点。

上图是脂泥,用来做连接用的胶水泥,是用紫砂泥的边角料加比较多的水稀释后均匀搅拌,由于含水量很大,泥料很松,可塑性极高,但收缩的时候不稳定性比较大,一般只作为拼接用。

上图是尾泥,制壶时的边角料加一点水用手揉捏而成,含水量低、硬度较高,用作修补、衔接、壶嘴、壶把的制作,不适合做壶身桶和口盖,会出现气泡等不稳定因素,尾泥的湿度是不确定的,一般用的时候要调节到和当前制壶泥料硬度相同,不然湿度不同收缩比就不同,会造成紫砂壶的报废。

先来看看全手工壶的壶盖制作过程:

全手工是制作盖片和触口,然后围起来后通过脂泥来填补中间的空隙,并用塘盖石处理达到连接的目的,由于脂泥含水量特别大,而制壶的泥料比较硬且含水量小的多,制作的时候看起来处理的很平,但是干后就会收缩,由于脂泥收缩比大很多导致接口处出现凹陷,所以全手工壶一般内角度也会是接近90度的,而不会做大角度过度,因为收缩太厉害会很难看。

下面我们来看看半手工壶的壶盖制作过程:

先打一块泥片,根据尺寸裁切成圆形,并放入壶盖模型中

在表面覆盖一层尾泥然后口然后再外围抠一圈凹槽,再打一泥条围起来放入凹槽

半手工壶的触口泥片要求没全手工那么高,尺寸有点随意,因为可以切,中间的都是尾泥。

把模型上半部分套上去,和触口持平,用塘盖石在里面把尾泥处理干净。

半手工的成品出来了。

大家知道了,因为全手工的过度用的是脂泥,收缩率不同步造成内凹;而半手工用的是尾泥,和制壶泥料硬度接近所以收缩同步,过度就自然。那为什么全手工不用尾泥呢,因为尾泥比较硬,要用很大的力才能塘干净,全手工壶没有模型做支撑,完全承受不了这个力,而半手工壶由于还有尾泥做填补过度,而不光是链接两个组建,所以用脂泥也是不行的。现在大家知道了原理就更容易理解上面的辨别方法了。

塘盖石是用一种合成树脂材料自己打磨而成,再之前用的是竹片,现在很多艺人也喜欢用竹片来做塘盖石,效果如下图:

但是不管是竹片还是树脂制作的塘盖石,这个判断方法都通用的。

至于机车壶盖子和半手工壶一样;手拉胚壶壶盖内也有一圈一圈的年轮,但是和用竹制的塘盖石的区别是壶底内部也有一圈一圈的年轮。

下面我们再来说几个特例,首先是壶盖内有内盖圈的壶:

为什么有内盖圈呢,因为以前没有塘盖石,处理接口非常麻烦且处理不好,干脆就不处理,用一圈内盖来遮盖接口,省时又省力,后来有了塘盖石这个制作方法就被淘汰了。

有个小细节,很早就有人用竹片做塘盖石处理壶盖,为什么不用来塘接口呢,是因为以前没有锉刀!对,没有锉刀,竹片不能打磨成弧形,顾景舟在自传里说到过,年轻的时候去上海制壶,最大的收货就是有人送给他一个史丹利的锉刀,有了这个他就能很高的打磨工具,而当时其他制壶艺人是没有的。

另一个特殊情况是方壶

方壶的处理是没有任何处理,直接用脂泥在接口处链接,外面不用任何过度。

先来看看方壶的壶盖成型把:

首先方壶的触口不管是半手工还是全手工,都是切出来的,包括里面的直线弧度也是切出来的,如果印出来也有,一般是很低端的模型方壶上出现,印出来的线条不挺,一看就很低端,已经很少见了,光这个切的工夫就要几个小时,所以说半手工的方壶工夫和全手工圆壶都差不多了。

切好后的触口和盖片

通过脂泥链接两个部件,无论是全手工半手工都不需要过度,所以这个办法在方壶上并不成立(也有过度的方壶盖子,属于混方偷懒的办法,也会有过度,一般都是半手工),而且为了好看方壶经常会用内盖来遮挡接口:

上图是全手工的,但是这个辨别方法是无效的,方壶要看身桶的接口,以后再细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