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匈奴挑衅,汉武帝命霍去病、卫青千里奔袭

今天我们一说起匈奴,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群披头散发凶残强横的蛮族形象,作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感爆棚的入侵者,匈奴与中原王朝屡次交手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塑造着中华文明特有的观念和面貌,演绎出李广卫青霍去病等诸多名将抗击匈奴的故事,造就了凝结着千万人民血汗的万里长城。

在五千年文明史中,匈奴曾是最令古代中国统治者感到恐惧的敌对势力,甚至一度给中华文明带来灭亡的威胁,可是就在汉武帝以后,匈奴似乎立刻变得俯首帖耳,很少再在边境兴风作浪,一部分还倒向并臣服于中原王朝,成为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屏障。

这一切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其实都要归功于汉武帝时期主动进击匈奴的四场大战,而这四场空前绝后的战争,虽然征服了匈奴,对国力的虚耗,却险些酿成整个汉朝崩溃的恶果。

那么刘彻为何执意发起这场豪赌?并如何引领农耕文明实现军事史上的逆袭?

一、争夺生存空间: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

匈奴作为起源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生活在北方高山草原地区,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相安无事,可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匈奴部落开始向南迁徙,寻找温暖湿润水草丰美的地方繁衍发展。到了战国时代,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匈奴开始武装侵扰中国北方边境,而诸侯国力量分散又有后顾之忧,无法组织起强有力的反击,只能各自为战,凭借险要地形修筑长城加以防御。

秦统一中国后,匈奴南下造成的危机愈演愈烈,于是秦始皇在连接加筑长城的基础上,派将军蒙恬深入大漠击败匈奴,并有意扩大战果扫清边患,可是国内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让秦人应接不暇,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秦朝仅存在短短十五年便二世而亡,刘邦和项羽随即上演了争夺天下的角逐,中原重又陷入无休止的战乱,这给了匈奴很好的发展机遇,据史书记载,楚汉相争时期,匈奴冒顿单于已聚集"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磨刀霍霍虎视眈眈,急欲吞并华夏。这一年,立足尚未安稳的汉帝国遭到来自匈奴的突然袭击,由此便结下了汉朝与匈奴的世代仇恨。

汉朝初建之时,刘邦封韩王信于马邑,镇守今天山西平城一带地区,战略意义十分重要,不料韩王信并无戍边之才,面对匈奴的猛烈攻势,韩军节节败退,都城马邑也落入匈奴铁骑的重重包围之中,最后韩王信索性率众投降做了汉奸,联合匈奴南下攻汉。

半生骑在马背上东征西讨的刘邦,刚刚坐稳江山,自然不会对匈奴赤裸裸的挑衅坐视不理,他亲率三十二万大军从长安出发,浩浩荡荡开赴前线迎击。匈奴人知道,面前的汉军是在战斗中锻炼成长起来的部队,如果和他们正面决战,自己并不能得到便宜,于是佯装败退。

从未与匈奴交手的刘邦果然上钩,以为匈奴都是傻大黑粗不堪一击,只带少量精锐骑兵贸然追击,把三十万步兵远远甩在后面,马上就要到达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汉军收复失地近在眼前,不料却见匈奴人调转马头,四十万骑兵铺天盖地包抄过来。

刘邦的随身部下虽然都是以一敌十的特种兵,怎奈众寡悬殊,只能固守附近的高地白登山暂避锋芒,立功心切的匈奴兵知道汉朝首领在此,立即将山团团围住。当时正值严冬,天降大雪,寒风凛冽,刘邦和部下缺衣少粮,被冻得连拉弓射箭的力气都没有了,最后还是陈平献上离间之计,以重金贿赂单于妃子,才打开包围圈得以逃脱。

白登之战是汉军主力与匈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刘邦从中认识到匈奴力量的不可小觑,对刚从楚汉战火中走出的中原王朝来说,此时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内外环境来恢复国力,刘邦灵机一动,于是由汉朝首创的和亲制便应运而生。

二、"和而不亲"的和亲,以屈辱妥协的姿态换来发展时间

刘邦率败兵回到汉地,一改先前对匈奴的敌视态度,主动派遣使团与其交好,送上大量金钱美女,并挑选举世无双的女子,以"公主"之名嫁与单于,史称"和亲",应匈奴对中原货物的需求,刘邦还开放边境城镇作为官市,允许双方在此自由贸易。

刘邦死后吕后临朝,匈奴单于听说消息,想趁机试探汉朝实力,便给汉朝写了一封书信,信中竟然说希望和吕后同欢共乐,言语中充满轻慢和羞辱之意,可是一贯刚毅果敢的吕后,为维持汉匈之间的表面友好,出人意料地选择忍辱负重,只是轻描淡写回绝了单于,还随信送上几大车金银珠宝。

刘邦夫妇一脉相承的“和亲”怀柔姿态,对匈奴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即使以德报怨有些让人窝火,若真能化干戈为玉帛保一方安宁,也是美事。然而匈奴绝非见好就收之辈,汉朝越是慷慨馈赠低声下气,匈奴越是贪得无厌目中无人。

汉文帝时匈奴一度攻取云中一带,直接威胁长安周边的安危,汉文帝深感恐惧,赶忙调集重兵拱卫京城,还驯养骏马组建骑兵,每日在上林苑操练军队,时刻准备与匈奴决战,只是始终未能下定决心。

除了大举入侵攻城略地,匈奴人更擅于常态骚扰。从汉朝与匈奴和亲以来,"公主"没少嫁,金银没少送,边关的烽火却从没消散过,呼啸而至的匈奴骑兵一通烧杀抢掠,再满载战利品扬长而去,这样的事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北方边境地区大都被洗劫一空,民众苦不堪言,可是皇帝们为避免更大范围的冲突,宁愿忍一时风平浪静,直到刘彻登基,汉朝与匈奴的攻守态势才终于有所转变。

三、展开翻天覆地的变革,只为复汉匈世代之仇

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规律,但纵观古今历史能够发现,很多时候统治者个人的个性特点往往能极大地影响整个历史走向,就像面对匈奴的欺凌,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韬光养晦的隐忍策略,正是与他们稳重平和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而汉武帝的个性和前面两位大相径庭,他发愤图强又好大喜功,敢作敢为又爱慕虚荣,因此历史便把保全中华文明的艰巨重任交到了他肩上。

要讨伐当时正值鼎盛的匈奴势力,对军事上本来便处于弱势的中原农耕帝国来说,难度可想而知,发动这样大规模的持久战争,需要政府拥有充足的经济和物资支持,因此汉武帝在决定用兵之前,很早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革措施。

打铁还需自身硬,汉武帝首先做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力,颁布"推恩令",将原先的诸侯权位全部由长子继承,改为由所有后代平均分配,这样诸侯国的势力被越分越小,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空间被极大缩减,解决了朝廷对外用兵的后顾之忧。

其次,汉武帝施行盐铁专卖制度,将盐铁这类国计民生关键资源的生产经营权收归国有,朝廷不仅从中直接盈利,还便于控制战略物资流动。接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思想上统一民众,减少政策执行中的反对声音。

再次,发动一场长途奔袭的持久战,需要大量的资金积累,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加征重税,农业是国之根本不容破坏,汉武帝选择对手工业生产者和商品流通行业下手,制定严格的条例,从车马、奴婢、田宅、利润等各方面全面征税。有的商人耍小聪明偷税漏税,汉武帝又施行"告缗法",凡是举报商人逃税行为的给与重奖,如此这般,朝廷从工商业者手中"抢"到了大量的钱。

最后,在军事装备上同样不能马虎,汉武帝大力支持炼钢业科技创新,打造质量上乘的战刀和盔甲;驯养良种战马,以骑兵取代步兵成为军队主力;选拔培养一大批新生代优秀将领,推广适应骑兵机动作战的新式战法。

四、两位名将,四场恶战:你死我活的生死较量

汉朝经过最初几代帝王的休养生息,国力达到鼎盛,再经过一系列以战争为目的的改革,君权空前集中,军力大大增强,整个国家俨然成为一个庞大的战争机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汉武帝已经按捺不住建功立业的冲动,迫切想尽快了却汉匈积年的仇怨。

这时有人献上一计,表示愿写诈降信给单于,谎称马邑粮多兵少防守空虚,利用匈奴人爱占便宜的心理,引诱单于主力前来劫掠,汉军预先在马邑周边设下埋伏圈,等待时机全歼匈奴。汉武帝认为这是很好的计策,在马邑围歼匈奴,正好可以一雪当年匈奴围攻马邑引发白登之围的耻辱,于是欣然采纳,积极调度精锐准备迎战。

单于收到书信起初并没怀疑,真的带领大军倾巢出动,浩浩荡荡杀奔马邑而来,不料汉军内部机密走泄,匈奴人听闻风声知道上当,立马返回老家,这场奇谋就此不了了之。然而事还没完,单于见原先对自己毕恭毕敬百般讨好的汉人,如今竟敢暗算自己,越想越恼火,心想必须要好好教训汉朝一下,于是汉匈双方撕下伪和的面具,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这年匈奴自认为出其不意地杀入汉朝的上谷郡,单于一定想不到,这时的汉朝早不是当年百废待兴后备空虚的软柿子,而是国力昌盛早有准备的硬骨头,汉朝与匈奴间的生死大战就此拉开帷幕,整个战争进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河南之战

就在匈奴攻占上谷不久,立马遭到汉军的迎头痛击,为首的是将军卫青,这位出身寒微的青年从小给人养马为生,长大后参军报国,凭借出众的军事才干受到汉武帝重用,这次他与两位一起做过马奴的发小公孙敖和公孙贺同领三军,击退了匈奴的进攻,接着乘胜追击,夺取黄河南岸鄂尔多斯一带战略要地,汉朝在此设立五原、溯方二郡,从此匈奴再也无法对关中构成直接威胁。

2、河西之战

汉朝初年,陇山以西地区大都落入匈奴之手,祁连山和焉支山乃匈奴世代居住的老巢,出长安向西的道路常年阻隔。汉武帝决意打通西域,先派遣张骞穿越匈奴控制区,联系大月氏、乌孙国寻求国际支持,再以将军霍去病率领精锐骑兵出陇西突击匈奴。

霍去病是卫青路边捡来的外甥,同样出身孤苦,从军之后尤其善于机动作战,在这场战役中霍去病将闪电战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消灭大量匈奴主力,更打通了河西走廊武威敦煌一线的道路,端掉了匈奴在河西的老巢,长安西面的威胁也被消除。

3、漠南之战

以前匈奴进攻汉朝,经常从东西方同时出兵,使汉军首尾难以兼顾,为解决这一难题,汉武帝集合以卫青为首的七位将领,兵分七路横绝大漠,将匈奴领土从中间切割为东西两段,此后匈奴势力分散,再也无法对汉朝发动大规模全面进攻。

4、漠北之战

经过前面三场大战,匈奴已经失去了主动,转为防御姿态,汉武帝当机立断,发动了最后一场决战,意欲彻底消灭匈奴。

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各领五万精锐骑兵,分别出定襄与代郡向北搜寻匈奴主力,卫青遭遇了单于的部队,擅长稳扎稳打的卫青命令将战车围成一圈作为营寨,纵五千精骑杀向匈奴,从早上一直打到黄昏,匈奴人渐渐支持不住,卫青指挥两翼骑兵包抄单于,正在这关键时刻,忽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对面看不见人,加上天色也暗下来,单于趁乱溜之大吉,虽然没能捉到单于,汉军还是火烧匈奴的赵信城,全歼了匈奴在王庭的主力。

霍去病也没闲着,他的军队遭遇了匈奴左右弦王的主力,经过一场奋战,共消灭七万匈奴,俘虏官员八十余人,而汉军仅损失三成。至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汉武帝指挥的四场进击匈奴的大战,可以说是中原文明学习游牧民族战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成功案例,在这一过程中汉军首次将骑兵作为主力,以机动克机动,成功击败了世代以骑兵为荣耀的匈奴,实现了农耕文明在军事史上的逆袭。

对于汉武帝的主动出击,历代评论家众说纷纭,有人说完全没必要打,因为这场积年战争大大耗费了汉朝国力,男人当兵女人运粮,全国百姓都为之不得安宁,农业被荒废,工商业被摧毁,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以致朝廷风雨飘摇危如累卵,最后还是刘彻反躬自省,发布"罪己诏",才取得了谅解,挽回了局面。

公元前110年,在发动对匈战争20年后,汉武帝亲自出长城巡行边塞,勒兵18万骑,旌旗数千里,沿途见不到一个匈奴,饱受欺凌的大汉帝国终于迎来了重振天威之日。

如今回望历史,不能简单以对错论之,因为无法否认的是,在那个匈奴崛起的历史节点上,若没有汉武帝倾尽全国之力抗争蛮族,华夏文明能否延续至今将是个难以预料的问题,古罗马的灭亡就是明证,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应该对先祖们弊在当代,利泽千秋的英勇行为给与应得的理解。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