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见解
湖北《枝江毛氏族谱》主编毛启国因江西《钱洲毛氏宗谱》印有“俦公自陕西荥阳迁来”的文字记载,而大为困惑,于是发文倡议《谁来破解陕西荥阳地名》,希望我能专文论证下此记载的真伪。应他的要求,我就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说的是,文字衍误现象在古代谱牒、书籍刻本中常见。刻本中多存在有两类讹误:一是讹字、衍字、脱字类,二是误增文字类。古谚:“书经三写,乌焉成马。”自古书籍文章流布难免讹误衍夺,常有校不胜校,改不胜改之虞。先哲有言,校书如尘埃风叶,随扫随有,岂不信哉!故古代多置有校书郎等官职以校雠书籍,汉有校书郎中,三国魏始置秘书校书郎,隋﹑唐以来等都设有此类官,属秘书省。各姓氏修谱也不例外,也会有专人专司校雠职。但鉴于修谱时人的学识水平,则雠校水平自有高下之别,加之排版、检字、付印多道工序的存在,难免还是会有漏网之鱼。
荥阳,这个古地名很有意思。荥,命名源自古滎泽。得名非常古老的,商周古文中写作滎字水为又。荥泽形成于史前,《禹贡》所讲“荥波既潴”,说的是黄河水沿古济水溢出后聚积为荥泽。《禹贡》云:“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五北,又东至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可以看出济水和荥泽的密切关系。古荥泽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学者考证的结论是:荥泽北崖不超过垂陇城,南崖不超过今郑州市。战国时期,韩国在荥水北岸筑城,水北曰阳,名曰荥阳,从此得名。
殷周之际,金文中的营(營)、荥(滎)、荣(榮),皆为一字,即燮省言,其地望即滎。古史研究中一直懸疑不決的姜太公首封地營丘,實際就是滎丘,並非在临淄。荥阳西北有广武山,昔称三皇山,又曰敖山,当地人称邙山,东西长约19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由厚逾百米的黄土组成,其形成时间在70多万年前。广武山东段是一片漫坡,直到郑州之西渐成平地。荥阳、荥泽两个县城就在这处漫坡上。漫坡为丘,山南水北为阳,故營丘、荥阳所指地望大体一致。殷周之际,封国城邑多用单名,以丘陵地貌为后缀的命名多见于春秋战国。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盖以时文记言古地。齐,济也。营丘,盖指荥泽以北之漫坡地也。济水南溢为荥泽,故姜太公家族初封地在今荥阳一带是可以推定的。更有意思的是,姜太公还有一个正式的官名叫荣公,这事司马迁未能提及,古今学者也不甚了了。梳理典籍文献,《国语》中有“重之以周、邵、毕、荣”,“厉王悦荣夷公”。《尚书》《史记》皆有王使荣伯作“贿息慎之命”的记载。汉代以来,学者对荣氏族源的认识皆囿于马融的注疏:“荣伯,周同姓。畿内诸侯,为卿大夫,”后世遂以荣氏为姬姓。然马融说仅一家之言,如果我们将姜太公家族初封在荥之史实系联起来,便能清楚地判读周初的那个荣公就是指姜太公,荣伯就是太公次子。太公长子丁彶于成王灭薄姑后封于该地,号齐国。齐献公时方由薄姑迁徙临淄。姜太公家族受封有齐许申吕四国,盖皆为太公之子也。周武王灭商得国后首封太公家族于营丘(荥),盖是举族就封。周武王去世后,武庚反叛,三监之乱继起。成王周公平叛后,荥地一带的封国格局有过大变动。姜太公家族随成王征伐薄姑东夷,或曾北移河北荧泽驻军镇抚,开疆拓土过程中太公四子倶有国,各有封地。太公初封地荥或为太姒嫡子孙南宫家族接手(哲注:太姒因居程邑南宫,其嫡子周公旦、康叔封、冉季载本人及儿子未受封前皆称谓南宫家族)。如周公将幼子祭季封在此地,代替了蔡叔。逸周书亦载,周公“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东”。康叔封卫,世人周知。唯中旄父宇于东,学者也不甚了了。哲考证得出,东乃柬之衍误也,地望即在管(今郑州)。唯武王四年,文王幼子冉季载随武王嵩山祭天,赐爵郑伯(见天亡簋),故冉季载亦称叔郑。中旄父乃冉季载次子,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命代管叔,驻军于管,宇宅于柬。故柬地先称管,又转称郑,或源自毛叔鄭家族曾首封于此。只是文王嫡幼子冉季载的特殊性,毛氏家族在郑地可能并没有真正建国,唯是武装殖民堡垒而已。周人重幼子,认为幼子是家国最后的承祧者。太姒不愿冒险让幼子叔郑封于外被虎狼环伺,故毛氏家族基本回归西土宗周受封于畿内。中旄父担任盩师统帅后,亦称盩伯毛。成王亲政后,封中旄父为毛伯,领地在畿内盩厔一带,受土得氏为毛。故其父冉季载亦称毛叔郑,毛公。成王直接称其为毛父(见班簋)。毛叔郑家族的初封情形和姜太公家族首封营丘有点类似,且封地先后都在荥阳一带。可以说姜太公家族在荥的势力范围基本是由毛氏家族、周公家族接替了。中旄父于成王十九年平叛东夷猾戎,三年靖东国,奠定了周初成康之治的伟大基业,其依托的根据地应该就在荥阳郑州一带。可以说,毛氏家族虽然名义上在郑州一带没有真正的封国,但实质上荥阳、郑州、中牟一带皆是毛氏家族的势力范围。司马迁因为不了解这些,故在史记中哀叹:冉季载,其后世无所见。果无见乎?唯司马迁未能细考耳。于姜太公家族亦一样,司马迁也未能明了太公原亦称荣公,其长子丁公受封齐国,次子承继大祖氏称为荣伯,其余儿子得国为许,为申,为吕。可以说,姜太公家族受封的氏称其实应该是荥(荣氏),而非世口相传的吕氏。荣伯的采邑在宗周荣邑(今户县一带),也是姜太公的葬地。礼记曰:“大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可见荣氏才是姜太公家族的大宗,与周公家族、召公家族、毛氏家族、毕公家族等皆以次子承继祖氏一样。此盖为周人因大分封拟定的规制。之所以啰嗦枚举荥阳地名的历史相关渊源,是因为哲在研究毛氏谱牒时有发现,古代刻本中往往有将毛氏望地荥阳写作荣阳,不光平江毛氏谱、钱洲毛氏谱内有,江山清漾毛氏谱中亦有。以今人看来,貌似讹字了。古代刻本中此类讹字,主要出错在排版检字因形近而错讹,按理修正不难。然了解了古文“荥荣”字源同一的话,还真得不能认为是错讹字。是否需要修订,哲也犹豫不可定夺。江西钱洲毛氏九修族谱出现“毛俦自陕西荣阳登唐贞观戊子进士”的文字确实令人困惑,且不光讹字还有误添笔之嫌。“荣阳”为荥阳所误,这个在与江西钱洲毛氏一至八修谱对照后可以确定无疑。唯“陕西荥阳”地名,查阅古今书籍、非毛俦支系毛氏族谱以及他姓谱牒中概无此说。哲倒是很赞同毛乾业等几位宗亲的看法,认为也是因古代信息闭塞、文化水平高下错落,某些地方秀才修谱时的笔误,造成了以讹传讹的转记转抄。不过还有其他毛氏宗亲研究后试图弥缝此误,比如河南郑州《中天毛氏族谱》执行主编毛海根先生推测认为,陕西省内有一个“荣阳村”,即陕西省榆林地区定边县白泥井镇荣阳村。认为谱内的“陕西荥阳”应为“陕西荣阳”也!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以毛俦为始祖的平江毛氏族谱堂号自称荥阳堂,这间接佐证了毛俦祖地在荥阳,不可能在陕西境内的“荣阳村”。其次,钱洲毛氏谱后裔必济于乾隆庚申岁十月所写“宗传世次”篇明确说明“(毛俦)为乃州陵侯毛宝第十一世孙,由进士而任岳州官至参知政事,择地而家钱洲为江右之鼻祖。”毛氏显姓,一自毛遂、毛亨、毛苌居西河,显赫于秦汉。二自东晋毛宝家族三叶拥旄,五世死难,星耀于荥阳。毛氏主干在魏晋以后虽有毛璩归乡浙之信安而开新叶,但北方有宝公后裔毛修之一脉居荥阳一带向无断绝。北图敦煌写经《姓氏录》也表明,隋唐時荥阳郡四姓:郑毛潘陽。古人多聚族而居,虽远近有异,但大体以一郡内为主。故古人云祖地,不似今人必细究至村、至庄。由此可推定毛俦祖地必在河南荥阳,而不可能是在陕西省榆林地区定边县白泥井镇荣阳村。
荥阳一带自古就是政治要地,荥阳东有鸿沟连接淮河、泗水,北依邙山毗邻黄河,南临索河连嵩山,西过虎牢关接洛阳、长安,地势险要,交通便利,在历史上曾是郡治要地。虽然今天荥阳为郑州所属一个县市,但在三国魏正始三年即诏割河南郡巩县以东创建荥阳郡,至西晋、北魏时期,荥阳一直为郡治之所,管辖今郑州、开封的大部分地区。北齐、北周、隋代,间有废立,或改荥州,或改郑州。至唐复设荥阳郡,下辖管城、荥阳、荥泽、原武、阳武、新郑、中牟7县。唐乾元元年(758),荥阳郡又改为郑州。西汉时期主管财政的大司农桑弘羊,就把荥阳列为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之一,与洛阳、蓟、邯郸等著名城市并列。所以世人说荥阳多不加前缀,而陕西定边县荣阳村,很少人知。谱牒中对不知名的地名不加指称,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钱洲谱内的“陕西荥阳”是秀才误笔,属于画蛇添足的衍误。另外有必要指出的是,以毛俦为始祖的毛氏谱内“陕西荥阳”说法甚早,并非如毛启国和其他宗亲讨论的认为,是自清光绪十三年丁亥(公元1887年)由毛羽丰写序的十一次续修《钱洲毛氏宗谱》时才出现此类错误。如有宗亲提供资料又说,江西新建县钱洲毛氏一至八次修族谱时均载:“唐显庆年间,毛俦自荥阳登唐贞观戊子进士”。而钱洲毛氏九修族谱时,才出现“毛俦自陕西荣阳登唐贞观戊子进士”的文字。哲不知道,这两个材料是否出自同一钱洲毛氏谱牒,九修是否亦是指光绪年修谱。但据哲手里有的同是以毛俦为始祖的平江毛氏谱牒来看,首修谱序由南宋状元王十朋撰写,其篇题为“宋绍兴庚戍叙”,换算今曆為公元1130年。查史历表为建炎四年,次年才是紹興元年,或存在当年改元的情形。王十朋譜序中並無毛儔為“陝西滎陽”文字,只云毛俦望出荥阳。唯二修“宋景炎丁丑叙”中出現了“始祖毛俦自陕西荥阳参知江南道政事”云云,可见始作俑者为该篇谱序作者丰城教谕朱叔服。
平江毛氏谱王十朋首序
平江毛氏谱朱和服二序
朱叔服,字逢掖。明代丰城县燕山人。大学士朱善之子。洪武间以辟召任江阴县教谕。著有《采芹集》。其撰毛氏谱序落笔在景炎二年(1277年),似可存疑。查其父朱善生卒年为公元1314年至1385年,焉有其父未生,其子已经为毛氏作谱序云云。哲手里没有钱洲毛氏谱完整资料,故也不清楚平江毛氏二修谱序在钱洲谱内是否也存在,或者钱洲毛氏谱和平江毛氏之间是否存在通谱现象,拟或存在互相借鉴文字的可能,因为始祖同是毛俦。但直觉告诉我,钱洲毛氏谱中的“毛俦祖地为陕西荥阳”的离奇记载一定和平江谱内二修谱序有关,而问题是谱序作者丰城教谕朱叔服的署名并不可靠,原因见前论。所以说,要揭开钱洲毛氏谱内的“毛俦自陕西荥阳”离奇文字记载秘密,一定要论证明白平江毛氏二修谱序的真实性,假如出自谱匠或者学识低劣的秀才之类冒充朱叔服所作,那么以毛俦为始祖的毛氏谱牒中出现的“陕西荥阳”说毫无存在的价值,废之则可。当然我不是毛俦支系的后裔,只是提出我的考证结果,具体定夺当然还得由毛俦后裔决定。行文至此,闻说毛启国与毛斌就“陕西荥阳与河南荥阳”之争,两人公开发生“骂战”,同室操戈,闹的差点要干一架。这个不妥,同是血脉宗亲,焉可如斯。学术越辨越明,情谊越结越深,这才是我们毛氏宗亲交谊该有的态度。记得2015年湖北枝江毛启国、江西丰城毛斌,都分别向我求教过关于陕西荥阳地名,哲因为见面匆忙,也没深入细谈,希望此篇论证,能解此二位仁兄心中沟壑不平,和好如初如兄弟。
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孔子偶遇老子,曰:"唉,吾瞧毛天哲这小子亦是蛮可怜的,老写长篇历史考证文章,发到博客、微信朋友圈里却少人问津,更别提友情转发了。咱老哥俩是否该出手帮帮他。"老子说:"天哲那小子我知,他喜欢与吾等古人对话。然其欲证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斯言犹在耳。天哲欲与之辩论不得,惟成文章。班固不亦有预言乎:'夫图书亮章,天哲也;孔猷先命,圣孚也。'且夫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哲作文,惟愿四知尔。"孔子问曰:"何为四知?"老子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孔子曰:"善!文王之裔孙,必复其始。"
关于公众微信号公众号:cnidmao此公众号-先秦史暨毛氏文化-由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理事、先秦历史及毛氏文化研究学者毛天哲先生负责维护和运作。不定时为订阅粉丝提供历史、文化、时评、杂谈等原创文章。我用心做,你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