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姓入闽:河南人南下福建,将蛮荒之地开发成为海边邹鲁

“福建”一词,是在唐朝唐玄宗年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的。因此,福建这一称呼,可以说是在唐朝才开始出现的。

而对于福建在历史中崛起而言,要从“十八姓入闽”说起。“十八姓入闽”是在唐朝最大规模的三次人口迁移的中的最后一次出现的。

在唐末年间,河南王绪以及王潮、王审邽和王审知三兄弟率领光州、寿州五千义军渡江南下入闽,其中以固始县人居多,史称“十八姓随王”。

此次的人口迁移入闽的数量是最多的,因为除了那五千将士,还有躲避战乱的难民、家眷和应召来闽的能人志士,共大约一万余人。

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冶炼、纺织等文化,在福建开辟疆土,大大促进了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此看来,人口迁移对于福建的开发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十八姓入闽

十八姓入闽是唐末河南地区光州固始,向福建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

而发生的原因则是多方面共同作用而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政治因素。

当时中原战乱不止,各地纷争四起、战火不断,人民苦不堪言。

当时光州刺史(今河南信阳境内)王绪,为了避开战乱,率领着军民向南发展。

在离开江淮流域后,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向洪州(今江西南昌)出发,试图借道洪州达到福建。

当时,洪州节度使时钟传认为王绪等人“若得福建,境土相接,必为己患,阴欲诛之”,所以他派兵加以阻拦。

而王绪率领着军队没有办法,只能继续向南前进,到达吉州(今江西吉安),他们还曾占领过虔州(今江西赣州)。

但后来因为虔州所属的南康县民潭全播起兵“破王潮之众,入据虔州”,王绪只好引兵东向,由南康至临汀(今福建长汀)。

至此,他们才到达福建,这才有了“十八姓入闽南”、“十八姓随王”。

但这“十八姓入闽”中的“十八姓”并不是说那五千将士的姓氏只有十八姓,它只是个约数。

它所代表的是大约有十八个姓氏的有功之人随王绪、王潮所率领的农民军进入福建。这十八姓大抵包括李、王、陈、张、吴、蔡、杨、郑、谢、郭、曹、周、廖、庄、苏、何、高、詹等姓氏。

“福”地“建“”成

“十八姓入闽”后,福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人口基数的增加。

在王审知建立闽国、安定闽中之后,也有不少的江淮流域的移民进入福建,“中土氏族以闽峤僻江右,故多依焉,衣冠氏族与编户杂处”。

再加上王审知在建立闽国后,推行优待江淮移民的政策,所以就吸引了更多的江淮流域的移民来到福建,从而促进了江淮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活动频繁不断。

而这些人口的流动,带来了富足的劳动力,它对于福建的开发和之后的发展有是很重要的。

人口迁移对于福建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人口的增长,还有文化的交融。

“十八姓入闽”的大量北方人口所带来的北方文化与习俗通过日积月累的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闽文化。

福建人还在频繁的外贸活动中与波斯、阿拉伯还有南海商人接触,也受到了一定的西方文化影响,所以闽文化得到了丰富与繁荣。

这些在闽南人的建筑物、生活习俗还有语言上都有所体现。

唐末的人口迁移,王审知对福建,当时闽国的治理,使得福建地区社会环境稳定,处于一片祥和之中,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开闽圣王'王审知

人口迁移对于福建的影响并不止于表面,更重要的是福建各方面的发展,这里不得不提到王潮三兄弟中的王审知。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一面临海,有“东南山国”之称。大量的移民在进入闽国后,就大量的开发山区发展农业。

王审知在福建推行鼓励农桑和轻徭役薄赋税的政策,这大大的激发了农民开发农业与生产的积极性,出现了“至千里无旷土”之景象。

而随着山地和平原的开发日益完善,福建人开始向沿海滩涂地区发展。

在唐朝五代十国时期,福建的福州、晋江、莆田和福清等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围海造田活动,有的地方还直接在滩涂区域围堤筑垦。

据统计,到唐朝中期时,仅是晋江、莆田这两个地方就围田2412顷左右,而到了闽国时期,移民的围垦活动更加频繁活跃。这些活动,都推动了福建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当福建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后,人们就开始发展多种经营经济,譬如茶叶、荔枝、龙眼、橄榄、还有柑橘等等。

茶,盛行于中唐时期,而福建的茶叶茶品属于上乘,在当时的福建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并且还是上交朝廷的贡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产于福州的方山露芽 。

而说到荔枝,可能就会联想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但这里的荔枝是产于广东而非福建,而福建比较著名的荔枝产地是闽南,在当时也是作为贡品要上交朝廷的。

除了这些,人口迁移对福建手工业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这主要是因为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原本福建的纺织技术是很落后的,这从唐初期福建向朝廷上贡的纺织品数量就可以看出了。

当时福建上贡的只有泉州的棉、丝、蕉、葛各200匹,还有福州、建州蕉布各20匹。

而到了闽国时期,王审知上贡的数量就达到3.5万匹。这说明了人口迁移对于福建的纺织技术的提升有着推进的作用。

当时福建、岭南、扬州作为与阿拉伯、波斯还有南海商人来唐的经济贸易区。

到了唐中叶后,泉州作为外贸港口迅速崛起,但它依旧不如广州的外贸繁华,这一现象到了闽国时期得以改善。

主要是因为唐末五代时期战火四起,而广州、交州和扬州港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福建的泉州却是免于战火纷扰一枝独秀,之后,福建的其他港口也开始逐渐发展。

而这都要归功于王审知的开明政策,他不仅实施轻徭役薄赋税的政策,还大力支持福建的外贸经济发展,开辟了甘棠港。

此外,福建安定的环境,还招揽了不少中原名士前来投奔,并在福州'建四门学,以教闽中之秀者'。当时福建地区文教兴盛,一时间有“海边邹鲁”之称。

结语

可以说,福建在历史中的崛起,离不开河南移民的开发,更依赖于王审知在位施政,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使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发展。

后世福建人,对王审知甚至推崇,尊称为'开闽尊王'、'开闽圣王'或'忠惠尊王'。

到了明清时期,大量福建人渡海去往台湾谋生,成为台湾的开发者。因此大量台湾人也会对其推崇不已!

当前,有六成多福建人和台湾人的祖先,都源于十八姓入闽。

(0)

相关推荐

  • 中国最有“福气”的城市是哪里?03

    伴随军力日兴,国势日强 远离中央.偏安盆地中的闽越国 与汉王朝矛盾加剧 元封元年(前110年) 汉武帝派强兵,平闽越 强制迁徙闽人于江淮一带 冶城衰落 福建出土的汉代瓦当,其上铭文为"万岁& ...

  • 4000万福建人来源是哪里呢?

    最新统计,福建有十大姓氏,分别是:陈.林.黄.张.吴.李.王.郑.刘.杨,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4000万福建人大姓都是来自什么地方的. 1.陈姓:最早进入福建的陈姓,是晋朝迁入的陈润,已经有1600多年 ...

  • 福建四大姓你知道几个?跟广东姓氏出自同宗?祖先都来自哪?

    福建,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千米. 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 ...

  • 八姓入闽之陈氏

    陈氏,得姓始祖为舜帝后裔胡公满.据记载,早在汉代福建就有少量陈氏族人活动的足迹,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北方士族豪门纷纷南迁,史称"衣冠南渡".陈氏入闽始祖陈 ...

  • 八姓入闽之林氏

    林氏源于子姓,是商王族比干之子林坚后裔.林姓发源于北方,却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总人口位列南方第四大姓. 林氏全国人口分布图 在五胡乱华时期,中原板荡,林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晋安郡王林禄跟随晋 ...

  • 河南“十八姓随王”南下,进入福建躲避战乱,让福建得到大开发

    大唐盛世的繁华造就出一个长安,而唐末的纷繁战乱也帮扶起一个福建. 唐朝的固始县人口颇多民有所乐,这也正是在"十八姓随王"中河南固始县人数最多的重要原因. 王绪.王潮.王审甫和王审知 ...

  • 小乐趣味国学 百家姓之四十八:郎,一半人姓了费,繁衍又不广

    好,各位看官,我们上回说了百家姓的彭,今天我们来说说郎.郎姓源出有: 第一支源出姬姓,为春秋时鲁国大夫.鲁懿公的孙子费伯之后,以地为氏. 在费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所据邑名为姓氏者,称郎氏:也有以先 ...

  • 无极残篇之五十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原著:无极道人 生死轮回一场梦, 迷悟只在一念间. 俊鸟出笼游太虚, 大道无极任逍遥. 我们前面讲解了地理与风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地理重理,风水重术,两者属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且依据其中" ...

  • 第二十八回入内帐潜夺将军印救全城幸得舍人儿

    却说项王移兵至宛,见汉兵固垒守着,好几次前往挑战,并不见汉兵迎敌.要想攻打进去,又为壕栅所阻,不能冲入.项王正暴躁得很,忽接得探马急报,乃是魏相国彭越,渡过睢水,大破下邳驻扎的楚军,杀死楚将薛公,气势 ...

  • 余姓入闽

    余姓入闽 余姓早在南北朝和唐时即南迁入闽.一是南朝时,由余的五十一世孙余雍任鄱阳令,率其子余青(字隆对),自安徽休宁往江西.南朝梁时(502-557年),余青因任建阳令而入闽(见<建阳县志> ...

  • 杨万里最经典的一首诗,短短二十八个字,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诗歌到了宋朝,虽然整体上不如唐朝,但同样的还是涌现出了一大批的诗人,而且宋诗比起唐诗来,还多了一层哲理,这也是宋诗与唐诗最大的一个区别,很多宋朝的诗人在创作中,往往会加入自己对于人生的一些看法,这样也 ...

  • 这十八个字对于太极人,字字如金!

    太极拳十八式诀解 太极拳十八式诀解,可能许多太极拳爱好者都听说过.但说到具体内容以及用法,恐怕许多爱好者就要摇头了.今天一并奉上. 太极拳十八式诀解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 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采在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