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的执着

农家儿女,多半是惜粮之人。我生于乡下,长于乡下,小时候与年迈的奶奶住在一起,在田野草地上打滚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辨认五谷,并顺手从麦田里将杂草扯出来。
  
  我的奶奶那时候已经六十有余,生长在大山里的她勤恳朴实,对待亲朋都是极其大方的,但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她却唯独对粮食有些抠门。这种抠门来源于一种本能的恐惧与驱使,一种对粮食的十足珍惜。每每跟她走在路上,年幼的我都会领先许多,回头寻她有些佝偻的身影时,却总是看见她低着头在地上搜寻,有时还会从地上捡起些什么。
  
  我以为地上有宝石之类的东西,忙不迭地跑去问她,奶奶却总是神秘一笑:“地上是有宝石啊!”然后摊开她粗糙的大手,我满怀期待地走过去,却常常只看见那干裂多纹的手心,躺着几颗白胖的花生粒或者玉米粒儿,有时候甚至只是一些芝麻粒或半截麦穗,当然有时也会是一小团如雪的棉花。我认为奶奶以这种方式愚弄了我,所以我总是哼哼唧唧地跑开。这些东西,地里长着那么多呢,如何算得上宝石,我看就连地上的石子都比它们珍贵。奶奶在我身后总是无奈地摇头,自言自语道:“粮食可比宝石贵重多了,我们那个年代,一口饭能救一条人命呢!”奶奶口中的那个年代,我常听她提起,但更多的时候只是听着故事,没有经历过那些故事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那时候缺吃少穿,一个劳动力一个月也才有三十斤毛粮,妇女儿童能分到的则更少。“那怎么能吃饱呢?”我总是仰着脸问,然后盯着自己那一碗过多的米饭发愁。“吃野菜啊!一大筐子野菜煮一小碗糙米。”奶奶说。
  
  那是太遥远的事了。故事里的平淡让我提不起任何兴趣,每次我都在奶奶的喋喋不休中寻空抽身,将她的叹息声留在身后。但是听得多了,脑子里便时常回荡着奶奶那句“不能浪费粮食”,吃饭时也就不敢稍有浪费。这便是我最初所接受的“珍惜粮食”的教育,我那没有念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奶奶教我要珍惜粮食。
  
  之前,我误以为粮食是取之不尽的,对自己的要求便有所放松。直到后来,我才渐渐明白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那正是秋天最炎热的时刻,父亲领着我和弟弟一同去收获已经成熟的玉米。玉米的秆和叶已经干枯,一棵棵捧着自己的果实像在向主人邀功,等待着主人的摘取。我们戴着笨重的草帽埋头走进玉米地,玉米干枯粗糙的叶子时不时轻划过我的肌肤,留下一道道痒痒的细长红痕。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把成熟的玉米从秆子上掰下来,将它们与母体分离,那真算得上一种煎熬。长长的、像是走不完的地,不会怜惜人的、时刻热情的太阳,让我们一整个下午都在无比难耐之中度过。直到夜幕降临,父亲递来他泡了半杯茶叶的茶水,我们喝了之后才感觉到疲惫消解了些。
  
  看到车厢里满满的劳动成果,我们心里升起了些许欣慰,然而,这只是开始。玉米的真正收获还需要经过更为烦琐的过程:将玉米从包裹着它的干枯外壳里面剥离出来,然后再将玉米粒和玉米棒分离,最后才得到可用的玉米。那一整个秋天,我们都在玉米的香气中度过。后来,直到亲眼看见冬小麦的种子被播撒在刚刚挖开的土地里,我才相信玉米成熟的时节已经过了。
  
  小麦的收割程序更为复杂,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只能靠人力收割,一把镰刀,一家男女老少,一天又一天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收割机,可是还是需要人力运输,需要晾晒。在地里耕耘了几个春秋之后,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书中所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那些在内心深处翻腾着的,年幼时奶奶教给我的箴言,仿佛也就自此刻起印入了我的脑海。
  
  诚然,在现在这个发达的社会,粮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袁隆平爷爷培育的水稻,还有产量很高的小麦,无不令人感到心安,可是这绝不是我们浪费粮食的理由。奶奶曾经说过:“一口饭能救一条人命。”即便已经富足到衣食无忧,我们依然应该对自然的慷慨和饋赠感动,对辛苦劳作的人民感恩,对自己吃的每一粒米、每一餐饭负责。
  
  现在我每次看见那些点一大桌子菜却只吃上几口,或者随意将不喜欢的食物扔掉的场景,总想起儿时,奶奶不舍得将掉在地上的馒头扔掉,捡起来吹一吹上面的灰尘继续吃的样子。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粮食的珍惜,是她留给我的珍贵财富,也是应该流传下去的美好品德。

(0)

相关推荐

  • 广西人为什么天天喝粥?

    很多人都以为广西人喜欢吃粉,广西人天天吃粉,一日三餐都吃粉.也有很多人以为广西人喜欢吃粥,广西人天天吃粥,一日三餐都吃粥.那么广西人到底是喜欢吃粉,还是喜欢吃粥呢?广西人到底是一日三餐吃粉,还是一日三 ...

  • 胡倩倩:“向往的生活!”

    ~ 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有人向往富贵的生活,有人向往清贫的生活,还有人,向往着只要吃饱穿暖就满足了,不需要太多,也不奢求太多. 我想了想,自己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嗯,应该是不要上学,不要考试, ...

  • 玉米熟时快乐多

    玉米熟时快乐多 文/沙漠里的天 乡下人家,但凡土地肥沃一些,就要种玉米.河沟两岸,大块麦田,一到夏季,就成了葱葱郁郁的青纱帐,到处是绿的海洋.微风吹来,发出飒飒的声响,像一首首轻音乐,又像是安静的湖面 ...

  • 用自己的记忆缅怀袁隆平院士

    上午的时候,满网已经都是消息了,不过辟谣的消息马上也都出来了,心里有不好的预感,刚过午得到确定的消息,老先生走了--. 看着朋友圈里大家的缅怀,一时百感交集,我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先生的缅怀吧. 我 ...

  • 【温柔雨丝】| 刘莲:妈妈的好时代

    妈妈的好时代 刘莲作品系列 江南水乡 微雨江南.漫步在冗长的雨巷,雨水濡湿我三秋的情怀.美丽的心情,沿着墨香古道悄悄绽放,慢慢漾开,化为墨色的伤感,与流水一起,潺潺了我悠悠的思绪. 刘莲作品系列 一 ...

  • 童年行

    六稚之童智朦胧,儿是妈的跟屁虫.妈提铁锅去打饭,儿追身后急匆匆. 母亲叮嘱唧唧语,似听非答音哼哼.妻喜为妇不做饭,夫曰:放鞭饭有成. 盆锅桶罐排好队,依次等待把粥盛.小手衔嘴催吃饭,母亲争先第五名. ...

  •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坡里吃

    <数九歌>云: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坡里吃. 这<数九歌>的最后一句说的是:农忙了,春耕春种开始了,要给坡 ...

  • 两粥一饭,想不长寿都难

    "两粥一饭,长寿不难."这句谚语在很多地方广为流传. 早晚喝粥,中午吃饭,这几乎是古今每个如皋人饭桌上不变的三餐食谱,已经延续了好几代.尽管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已十分优越,不再为粮食 ...

  • 处暑养生吃什么?一粥一饭一茶一肉,“四大金刚”最护体!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 "七月中,处,止也, 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的意思是 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暑气到此为止. ▪处暑▪ 暑气消退, 一场秋雨一场凉. 处暑有 ...

  •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主食的.前些天,烹饪大师段誉给我做了他家乡河南的一种蒸菜,叫蒸槐花--槐花的花蕾,裹上面粉之后放在锅里蒸,蒸好后浇上蒜汁.我小时候,每年春天都能吃到 ...

  • 傻子才把粥当饭吃,铁打的胃也受不了

    83岁的张院士研究肠胃病已有六十年光景,这六十年见惯各种胃病患者,但是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病例就是前几年的一个患者.那个患者一直有慢性胃炎的毛病,平时也比较注意养胃,一天三顿从不拉下,但就是这样半年后 ...

  • 83岁高龄院士劝告:傻子才把粥当饭吃,铁打的胃也受不了

    83岁的张院士研究肠胃病已有六十年光景,这六十年见惯各种胃病患者,但是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病例就是前几年的一个患者.那个患者一直有慢性胃炎的毛病,平时也比较注意养胃,一天三顿从不拉下,但就是这样半年后 ...

  • 一粥一饭有来处 一生一梦真栋梁

    举国悲恸,大星归天.袁隆平先生今日辞世,所有中国人心头一颤. 几千年来,"吃饱穿暖"是我们最朴素的理想. 或为稻粱谋,或不为五斗米折腰,粮食紧紧勒住我们的咽喉. 杜甫只能长叹&qu ...

  • 一粥一饭里有温情,一颦一笑里有欣悦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漫旅,那我们都是在旅途中相遇的伴侣,有些人中途就会下车,有些人冥冥中注定会相伴一生. 我相信,没有人会刻意疏远谁,能走在一起的,必然是三观相投,彼此珍惜. 其实不必计较谁转身了,谁走远 ...

  • 【“中国梦•家风美”征文比赛:114号作品】陈攀余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梅溪实验学校七17班   陈攀余 月光明朗,微风清爽,手捧一本<朱子家训>,字正腔圆地读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 秋天的莲藕最养人,教你一道莲藕小菜,鲜辣爽脆,佐粥下饭很开胃

    秋季是莲藕丰收的季节,俗话说"莲藕一身宝,秋藕最养人".此时的莲藕最为肥美,秋季吃莲藕能够养阴润燥,清心安神.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道柠香泡椒藕条,酸辣脆爽中带着柠檬特有的香气,虽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