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类清谈,关于桂枝人参汤
宜
半茶白
丁酉年 戊申月 己巳日
闰六月十九
2017.8.10
忌
直口瓠
《伤寒论》方类清谈,关于桂枝人参汤
叙:曾骞
文字整理:白
我:脉,位置上所主者,越寸越主阳,越尺越主阴,所以,可以看脉来看人体意图,汤药系统,是以津血存本为概念,津可见,是阳者,所以,哪一部强,就意味着哪一部汇聚津血。
白:津血是阳?越浮津血越足?
我:严格意义上讲,津是属阳,血是属阴。浮,动能所在,但这个动能汇聚的同时,肯定也同时在消耗血。津血同源的缘故。越浮,倒不能说充足,至少是汇聚,比如痉病,津血分布不均匀。
白:脉浮,这个浮,就意味着人体有所出路上表达对吧。
我:越浮的脉,重按又无力,且不涩紧的,说明津血大量飘在外,尤其是右部的脉,因为右部和气有关系,右脉浮而津血汇集于外,必然意味着内里空虚,如果再加上左部无力,这个时候,说明人存津更重要,津血同源嘛。那么,汗法,下法,吐法,都要慎重,当内里空虚,而气血外出,简单地说,就是说明无力控制,司收失,多得采用救里。一般你看,气血浮于表的,内里又虚的,见症一般多是表里同病,表里同病呢,一般原则先救表解里,前提是确认内部还不是大虚,当确认内部已经走阴态,就得救里,所以,在我列出的分类方1中,有一项:温里救表。
白:有一个桂枝人参汤,还有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及麻黄附子甘草汤。
我:恩,温里救表有『桂枝人参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这三个,是用于内已走阴,外已趋阴,尽管可能表看起来还在亢奋。相当于所谓的温阳解表。桂枝人参汤是用于太阴兼表,因为,一切都要以存保津血为主要。按照传统的方证对应思维是,这个问题是已经陷入太阴理中汤证,因为还有表虚证在,就合了桂枝,于是就有了这个方。
《伤寒论》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所以,当内里已出现了所谓的利下,内痞,表证风寒又不除,那么就需要救里,附带解表。利下是一个很重要的人体应急的观察机制。表证,本来可以通表解除,但,表不去,则内入,直入太阴,因为人体自身想通过下法来解决呀,太阴,说白了,就是肠胃系统,正是因为入了里,势头又猛,内一下肩负不起来,就出现了过耗。出现下利,就表明人已经在想通过里去排,下利,是一种很衰的表现,这时候一定要救里,能量建立是针对里,药势也是建立于里。所以有干姜和炙甘草。
白:因为人体出路已经转向于通过里路进行,同时担负这个任务的里又偏于虚弱。
我:桂枝人参汤,有一种观点认为是错条,理由是,既然外证不去,而入里,出现了利下,以及心痞,那么就应该是以表证方合着泻心类来解决,用干姜人参似乎不妥当。不过呢,桂枝人参汤,实际本身就是一个理中汤加了桂枝,下利和心痞,都表明了胃肠道虚。
白:心痞为何是胃肠道虚?
我: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心下,就是指胃,心下痞,因虚致实,中机要运化,动能不足的时候,不就是会产生多余之物了嘛,人体就通过吐,或者通过下利,而人体自身选择了下利,直接表明就是要往里走,下利和吐,在某个层面而言,是类似的人体举动。人体选择了里,选择了下,这是最极端的做法,代价就是大耗津血,那么脾胃自然就虚弱了,因为这种虚弱,而产生了机能上的停滞,所以因虚致实。所以,尽管桂枝人参汤的方条内,讲的是协热而利,但还是得分清楚施用大黄类泻心汤,还是应该以扶中为主,于是就有了干姜和人参,因为有其热,还用不到附子,这样就好理解了。这个热要说明一下,我们以前说过,有些所谓的热,实际上是人体通过调动津血而产生了热,就像口腔发热,只不过换了地方,那胃肠是虚的,那么自身肯定要调动津血,所以产生了热象,正是因为是因虚,而调动,为的是保持胃肠的运化,产生了热象,本质而言,是虚而产生。
白:临床上有一些什么变化吗?
我:平时我用的党参为多,山民啊,有时人参觉得贵。临床上不会照书生病,我所在的南方地区过湿,往往很多都是带湿的,白术茯苓一起用,如果确实需要渗水。
还有表虚的,协热有痞内里虚而下利,又表虚,比如容易出汗,汗了就怕冷,主建势能用桂枝人参汤。我自己生病,有次就有类似这个证你还记得吧,但当时是入里还没有那么明显,主要还在表,开始要有走里的意思。而且当时汗出得很多。轻微腹泻。桂枝汤,我加了人参,因为当时我需要用白芍来收阴,所以等于是桂枝人参汤里,去了枣,加了白芍。后面干脆桂枝加人参都不吃了,直接艾灸肚脐,刚开始是腹泻加重,最后彻底腹泻了一次后全好。
白:记得的,后来看到你好了起来。
我:这一个汤,我们再来总结一次,外证不去者,人体转向了内部通道,想通过内部下利来作为出口,但同时这样的选择是比较极端的,损耗自身津血为代价,造成了内部的胃肠道系统的虚弱,因此产生虚而致实的心下痞,因为其内中虚,所以,干姜人参用之扶中,因为其协热,所以用不到附子,尽管内里虚弱。外证者,虚之,桂,实则麻桂,有湿多者,白术、茯苓,有水饮的,半夏,或者更严重的,可以用细辛,有肋间转痛的,那么就以开中有滋的,比如当归,香附类,我们可以根据情况一直变化,只要守住大法。
白:你这么一说,我想象了一下这个走图,你的解释更合理些看起来。
我:其实古人讲守中,汤药上更好证出来。我们来讲一个我们去干姜人参的用法,就是出现有烦热的,就是在这个证机下,出现另一种情况,因为不会照书生病,就是确实入里,也下利,也心下痞。
白:烦热与协热如何区分?
我:协热,是热之内陷,但人体化得动,协热,如果脉上关是虚的,这个热,是假的,是人体为了调动津血,和口腔发热一样。表明的是热入里,而致津血消耗过大。烦热,是人体化不动,是个实的,看脉,即使下利,如果是关寸浮动的,集中在中上,人体化不了。烦热病人,有烦渴,出现有烦象,比如病人一来就说,死了死了,想死了,唉,活着真郁闷啊什么的,再比如会跟你说:人家都说,看不好了,要去大医院做检查,搞不好是什么恶劣病啊,你看有没有啊,你号脉啊,我外公啊,外公的外公有那个什么病啊,我会不会也得啊,医生啊,我什么时候能好啊?外象上表现为一派的躁动。极端点的,你去看烦热的人,爱捶胸口,还有就是看印堂,发红,有热而移。
白:确实蛮烦的[偷笑]。
我:有的人,烦热也是因为外证不解,但没到里阴,烦热的去干姜人参了,脉是寸关强浮,用大黄泻心汤,用泻来救。人体这个时候下利,是因能量过于集中,不阴,里不甚虚。这类病人,有的还会有一个好玩的现象,你摸心下到中脘区域,跳动厉害,蹦蹦蹦的。
白:懂了。虚实的变化。可以说说如果关于热实的守攻变化吗。
我:继续在这个上变,这就是玩方子。外证不去,走里了,又走不到太阴去,就结在心下了,人有时也是个废物,自己也有智障,虽然说人体是智能的,这时候跑到胃肠道了,又不下利,就老在那里,就容易有阳明的象了,可能就有了太阳阳明合证。这个时候看脉,就容易看到可能出现的结紧,这个时候以下为建。就是承气类的。表证呢,有,比如汗出,因为它不下利啊,总得有个地方来玩,他就出汗,局部地出,额头出点,手心出点,也不吐,因为知道吐了接下来就不好办,吐了等下就垮了,人体就跑到中间了,不选择下,搞点汗出之类,这一类的问题,多半是因为人的肠胃功能不至于太虚弱。外证不去的,入了里,里说,噢,你在这里住几天,那是因为有自信,所以说转到阳明的,是因为机体自身还有力量,转到太阴的,是因为人体机体自身就弱,你来我这里,快滚,就利下了。
白:心不甘,所以发发汗。
我:对,总要有路走,人体机制就是这样,所以我说,张大老板是用病机制来反推人体机制,这一层,大家看不到,可惜啊。
白:以病体机制来反推人体模式,并且总结在了《伤寒论》里。
我:恩,你遇到这种,腹诊很重要,摸摸硬的,而且自痛,大承气汤,所以大承气汤里,没有甘草,阳明留了一阵,不想搞了,想让快滚,让它们直接出去,所以没有甘草,甘草的力量在中。按痛的,腹胀的,小承气汤,里面没有芒硝,力量没有那么狠直。等于劝说,你去那那那儿去吧,资本家解聘了一个员工,还要帮安排一下,按痛,相当于沟通一下,和你聊聊,不按自痛的,没什么余地,直接让人事找你,你去财务领工资走人。
白:人事和病情都是一个道理呢。
我:恩,另外的,就是小承大承都是针对实证,那肯定还有一种,虚证,调胃承气就是针对虚的。虚的,自然是不满痛,不压痛,按压反而舒服,但有一点烦热。
你去对应看之前的通里攻下方类分列就全明白了。
白:嗯。
附:
桂枝人参汤
存市流通版《伤寒论》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 四两(别切) 甘草 四两(炙) 白术 三两 人参 三两 干姜 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肉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