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里普利氏果鸠(拼音:lǐ pǔ lì shì guǒ jiū);学名:Ptilinopus arcanus (Ripley & Rabor, 1955)。里普利氏果鸠,又名里氏果鸠,内格罗斯果鸠,是菲律宾特有一种鸽子。生活在亚热带或热带低地潮湿的森林。它们因失去栖息地而受到威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2016)列为:极危(CR)
雌性里普利氏果鸠是一种小型果实鸽,羽毛鲜艳的深绿色,额头呈灰白色。与菲律宾其他果鸽并不相似。它的眼睛周围有一圈明显的裸露的黄色皮肤,一些羽毛上的黄色流苏使它在栖息时看起来有一个黄色的翼条。它的第一根初级羽毛有严重的虚化,以致于这根初级飞行羽毛的前部有明显的狭窄。初羽或外飞羽呈淡黑色,次羽(内飞羽)和尾羽(最内侧的飞羽)呈闪亮的翠绿色,边缘呈黄色,内尾羽和大翼盖上有明显的黄色翼条。中央尾羽为绿色,外侧四对尾羽的内网呈黑灰色,并有不明显的近端白斑。喉部是白色的,渐变成绿色的胸脯。背部和翅膀有法绿或梅花绿调的痕迹,而尾下和泄殖腔附近是黄色。它的喙为黑色,脚呈暗紫红色,体长16.5厘米,翼展100毫米,尾巴长54毫米。
▲照片是里普利氏果鸠的模式标本的腹面、侧面和背面图。该标本是里普利氏果鸠的唯一模标
里普利氏果鸠是从岛北部的坎隆山山坡上采集到的一只雌性标本后得知的。虽然它是在高海拔地区被发现,但人们怀疑该物种最初生活在低地的双子叶林中,由于栖息地被破坏而被驱赶到高海拔地区。虽然也有些人认为该标本不是有效种,而是一只幼鸟或杂交种,但这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广泛接受。部分原因是由于标本的独特性,特别是在眼睛周围的裸露皮肤,没有适当的证据表明里普利氏果鸠是一个无效的物种。由于雄鸽的羽毛外表特征表述是用来分类果鸠属的一个关键特征,因此不确定里普利氏果鸠在果鸠属内应置于何处。有人认为里普利氏果鸠要么与黑鼻果鸠关系最密切,要么代表该属在菲律宾的早期殖民,没有留下幸存的近亲,所以里普利氏果鸠没有已知的亚种,也被称为内格罗斯果鸠。
里普利氏果鸠的唯一目击证据仅是一对鸟被看到在果树上进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关于其行为的信息。
里普利氏果鸠据信是菲律宾中部内格罗斯岛的特有物种。然而,有些人希望这种鸟类可能在附近的一个岛屿上持存而未被发现。唯一已知的里普利氏果鸠是从海拔约1,100米的Kanlaon山空地边缘的森林中采集的。这片森林被认为是介于真正的低地双子叶林类型和真正的半山森林类型之间,怀疑里普利氏果鸠更喜欢低海拔的栖息地,所采集的这对鸟可能是被低地的森林砍伐赶到了更高的海拔地区。
最初的里普利氏果鸠标本是和一只疑似其配偶的鸟一起从一棵果树上拍到的。关于它的行为,繁殖等等其他方面,人们都一无所知。自1953年最初发现该物种以来,一直没有明确的报道,由于多次搜索康隆山和周围的森林都没有发现里普利氏果鸠的踪迹,许多人认为它可能已经灭绝。狩猎影响到内格罗斯岛上的所有鸽子和果鸠,生境破坏是主要威胁。1988年,内格罗斯岛仅有4%的土地仍有森林,而且残余的土地面积很小,严重分散,并不断受到农业、木材和烧炭的压力。
▲菲律宾坎拉隆山
来自南部内格罗斯的当地猎人声称已经捕捉它们都有的九十年代的时间了,在附近的班乃岛上,许多以前被认为是内格罗斯特有的物种的发现使人们对该物种的生存抱有一定希望。鉴于2002年有一份未经证实的报告,并且考虑到果鸠的隐蔽习性,它可能仍然存活着。需要对可能出现的地区进行进一步调查。由于狩猎和广泛的栖息地破坏,种群数量正在持续下降,任何剩余的种群都可能很小。因此,它目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任何幸存的种群都将非常小,可能少于50只,并将受到生境破坏和狩猎的威胁。
唯一的记录来自坎伦山自然公园,该公园有115平方公里的山地森林。1991年、1994年和最近2010年的调查都没有发现该物种(2013)。然而,2010年的调查发现,该地区仍有合适的森林斑块,尽管有沉重的狩猎压力,但仍能发现较大的鸽子物种。对里普利氏果鸠除了在90年代中期在 "只在菲律宾"系列的双语环境教育海报上进行描述外,目前还没有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在岛屿上千姿百态的鸽子们,重要的一大类群叫做“果鸠”,它们的主食为各类果实,但很多果实都有微弱毒性,它们在长期食用这类果实的同时进化出对应的消化系统,能让毒素在胃里消化和转移,而不进入肠道和血液。更有甚至能直接将毒素转化变成蛋白质。大量取食这类美味而带毒素的果实,也让他们的羽色异常艳丽。里普利氏果鸠在1955年被西德尼-狄龙-里普利(Sidney Dillon Ripley)和迪斯科罗-拉博尔(Dioscoro Rabor)根据1953年5月1日拉博尔收集到的一只雌性标本命名为Ptilinopus arcanus,这只里普利氏果鸠标本在菲律宾坎拉隆山山坡上的普拉附近收集,与第二只鸟一起被捕捉,推测是它的配偶,但追踪另一只鸟时在灌木丛中丢失了踪迹。该标本作为由耶鲁大学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保存。里普利氏果鸠的属名Ptilinopus来自古希腊语ptilon "羽毛 "和pous "脚",种名arcanus来自拉丁语arcānus "秘密" 。据报道,1985年和2008年,有3只符合该物种描述的鸟类分别在曼蒂基尔和坎拉隆山附近被猎人射杀。
The Negros fruit dove (Ptilinopus arcanus) is a species of bird in the pigeon and dove family, Columbidae. It is endemic to the island of Negros in the Philippines. This fruit dove is known from a single female specimen collected from the slopes of Mount Kanla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island. While it was found at a high elevation, it is suspected that the species originally lived in the lowland dipterocarp forests and was driven to higher elevations by habitat destruction.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无知的像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