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110 | 文化之旅21:红海湾篇(吴志跃+罗彩丹+温水义+郑海潮+曾庆洲)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文化之旅
文化之旅——红海湾行 采风
那一片魂牵梦萦的遮浪海滩
●吴志跃
认识红海湾遮浪半岛是在四十年前,亲临实地赏景是在今夏。四十年来对遮浪半岛魂牵梦萦是缘于当年热播的一部电影《海霞》。那时是“文革”后期,在大家都看厌了京剧样板戏的年代,彩色电影《海霞》的出现引起了轰动,在播放的那两天,电影院从早到晚都是人山人海,那时我们学校是包场组织学生观看了,但我们还是觉得不过瘾,过后,一探听到哪个机关单位企业晚上有放映《海霞》,我们就结伴爬墙头去观看。电影的故事情节倒不重要,关键是电影里的海景太美了!还有那首《渔家姑娘在海边》的插曲,我们那时都会唱,海霞走过的礁石,她们围着织网的沙滩,深深印在脑海中。常常在梦境中跟着海霞巡逻,一头扎进海里抓特务。后听人家说,电影《海霞》是在海丰县的海边渔村遮浪半岛拍摄的。于是,从追着到各地看电影《海霞》的狂热,变成对遮浪半岛的向往,心想将来一定要到那里游一游,爬上海霞放哨的礁石看一看。这个念头产生至今足足有四十年了!
2015年6月28日,“汕尾文化之旅——红海湾行”,再次勾起了对那片如画海滩的回忆,一路上心情很激动。一再向带队的红海湾领导探问当年拍《海霞》的详细情况,提醒他一定要带我们到当年的拍摄场地看一看。
据说,当年选遮浪半岛作为《海霞》的拍摄外景除这里的风光秀丽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遮浪半岛伸进大海,象一条天然的长堤顶住风浪,这一特征就是它的地名——遮浪。不管是刮东南风还是西北风,半岛迎风的一侧潮涌浪滚,而背风的一侧则是微波荡漾。任何时候都可同时找到拍风浪和拍静海的镜头,这是非常难找的理想外景,正因这一优势,过后《南海潮》《岸边激浪》等二十多部影视剧都在这里拍摄。另一个原因,这里是革命老区,群众革命觉悟高,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优秀渔村女民兵海霞这一光辉人物其实就是象遮浪这样南疆渔村民兵的代表。遮浪,是电影《海霞》的拍摄外景,也可以说是海霞的故乡。遮浪,海景是美的,遮浪人的情怀更美!
据陪同采风的红海湾开发区领导介绍,红海湾核心景区周围海滩就是当年《海霞》的拍摄场景。站在炮台上俯视周围海滩,一切都变了!看不到当年电影里低矮的房舍,看不到挂帆的木船,也看不到传统服饰的渔家姑娘。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水泥大道,林立的高楼。时近黄昏,旅游车、私家车接踵而来,走下一群群俊男靓女,穿着花俏的比基尼,带着泳圈扎进海滩浴场。戏水击浪,笑语喧哗。今日的遮浪,除美丽外,更多的是解读到幸福和欢乐!
一切都变了!但我还是睁大眼睛,寻找当年电影里的物景。
海没有变,水接蓝天,一望无际,蔚蓝壮阔。东风浩荡,涛声阵阵。海鸥没有变,它们是这里的主人,四十年前伴海霞巡逻是这矫健的舞姿,四十年后展现在我面前的还是这矫健的舞姿。在浪花中穿梭,在蓝天上飞翔,在礁石上成双成对交颈互诉恩爱。人生易老天难老,遮浪海上的海鸥永远都是那样充满青春的活力!海浪没有变,哗哗而来,击岸而归,激起浪花朵朵。遮浪的海滩是纯沙的,没有一点污泥,因此,这里的海水最清澈,海水蓝,浪花白,一次拍岸就织出一幅美画。礁石没变,万年如是!有人说,遮浪海边的礁石没有奇趣的造型,但我却认为无型正是美之所在!看看那海岸边的礁石吧,它们是无序地区地排列着、叠压着,但这个无序却是千万年来形成的最合理的序列,团结坚强的序列!多少狂风恶浪迎头打来,它们都巍然屹立!日夜守卫着海疆,万年如是。礁石的美是震撼人心的!
古炮台是观海景的制高点,时已黄昏,东侧是海上升明月,西侧是金乌沐浴去。日月同辉,如此美景可遇而不可求。登高望远,极目南天外,海天一色,白云悠悠。美哉,壮哉!身临此景,抚摸那日夜瞄准港外的古炮,心绪难以平静!遮浪半岛仅是我们内港的一个小高地,历史上却成了边防前线。在祖国积贫积弱的苦难中,列强的坚船利炮无数次犯边欺凌。这门简陋的古炮却要担负起戍边的重任!遥想当年,残阳如血,古炮台上烽烟滚滚,岸上鼓角相闻,一群群热血男儿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持大刀、长矛与敌人搏斗。从清朝筑疆铸炮、“二七”农运、抗日鏖战,到海岛民兵保卫南疆、建设南疆。海陆丰人都是好样的!保家卫国的精神在这里代代传承。
朋友,请到美丽的遮浪来,让红海湾头淼淼流水,涤洗你仆仆风尘;在这里观海赏月,古炮台会告诉你很多很多。
遮浪行吟
●罗彩丹
海边的石头
拥抱急湍的浪花
它回旋于眷恋却又钟情于漂泊
海风歌吟着不老的故事
饱经风霜的遮浪
演绎一场凡人得度的神话
从此,岸上梵音袅袅
观世音普渡众生
佛印石
空中
传来一声吆喝
霹雳震耳
如来一掌击
留下降妖的佛印
佳话至今
佛留沙
糯米滋
丢成永远的沙丘
千百年风雨
不变故历史的痕迹
观世音的法力
永远传奇
甘露泉
那是四娘的泪
化为一汪清泉
它近在海边
不曾减少且可口清甜
净瓶甘露挥洒凡尘
众生消灾祛除病疾
莲花石
一朵盛开于海边的莲
在旧时光里面演出
一场佛的故事
化为永远的花石
其实,它早已种下
佛根莲芽
致敬!红楼
●温水义
正午的阳光火辣辣地照在大地上,空气中热浪滚滚,聒噪的知了也在树荫中声嘶力竭地传播着夏天的味道。位于红海湾区田墘街道东北角的“红楼”,就这样静静地屹立在烈日酷暑中,巍峨,肃穆。
我用手掌轻轻地抚摸着“红楼”已经斑剥的墙体,慢慢划过,外墙粗糙硌手,红色的油漆于指间纷纷滑落。我泪眼婆娑,仿佛触及到了她那一段苦难悲痛的历史!
那是一个怎样的月黑风高夜,天地庄严,万籁寂静。抗日合作军刚刚击毙了投靠日军的为非作歹的海匪陈铁,在“红楼”稍作休息,不料日伪军趁着夜黑突袭抗日合作军,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那是一场怎样的腥风血雨,匆促应战的抗日合作军几乎全军罹难,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红楼”,“红楼”也在那一夜千疮百孔、泣不成声。呜呼,为了不打扰百姓的生活,抗日合作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一战中,牺牲的还有一匹追随朱金铭营长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白马。这一战中,牺牲的还有仅仅十五岁的战地宣传员黄海声。这一战中,牺牲的还有初为人父或新婚不久的张三李四甲乙丙丁……苍山碧海怀英烈,英雄们倒在了血泊之中,他们等不到与家人幸福团聚的日子,他们听不到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他们看不到平安祥和的美好今天。
又是一个怎样的凄风苦雨时,日月动容,山河哀恸。在日伪军撤离后,乡民们自发组织清理战场、收敛烈士遗体,用黄土掩埋,灰沙夯筑。我不敢想象,当乡人们整理着血肉模糊的亲人遗体时,心情是如何的悲痛欲绝。我不敢想象,当乡人们捧着烈士遗物时,双手是如何的颤抖不已。我能想象的是乡人们在清理战场时的涕泪滂沱,哽咽无语。我能想象的是乡人们在掩埋英雄时的庄严谨慎、恭敬尊重。我能想象的是凝固在乡人们心中对敌人的愤怒与仇恨是如何的深重!沃土埋忠骨,青山铭英魂。地上的人已老,而地下的英雄永远年轻!
“红楼”,这座普通的仿西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原本是教书育人、传播革命思想的学堂,但1941年9月20日的这场战役,使“红楼”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心中。烈士们带着坚强不屈的意志、党员的忠贞信仰、驱除侵略的坚定信念,倒在了血泊之中,含恨而去。我不由想起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军民奋起反抗,死伤无数,副军长佟麟阁和师长赵登禹也先后殉职。我不由想起1937年8月13日的淞沪会战,在那场惨烈的战役中,中国军队死伤30余万人,上海沦陷,华东不保。我不由想起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日本侵略军肆无忌惮地枪杀掠夺、强奸妇女、无恶不作。三十多万同胞啊,倒在了日军的屠刀之下……是啊,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有多少英雄志士为了民族的生死存亡,为了国家的幸福和平生活而奋起反抗,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他们中有多少人没有留下只字片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而今,朗朗乾坤,风清气正,硝烟淡去,英雄们也远去了,红海湾开发区的“红楼”也在岁月中悄无声息地渐渐斑剥。但是,只要轻轻触摸那一段历史,“红楼”可歌可泣的精神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雄魂忠骨昭天地,热血丹心励后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为了今天的幸福和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谒郑祖禧庙
●郑海潮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汕尾人,每年酷夏都会去红海湾游泳消消暑气。每当驾车经过汕遮公路,都会看见“内湖”、“郑祖禧”等路标指示字样。对同一地区地名相同不足为怪,就我所知,汕尾市区的“赤岭”、红海湾田乾的“内湖”就和陆丰市的“内湖镇”、"赤岭村"同名。让我感到纳罕的是"郑祖禧"三个字!据说,郑祖禧是郑成功的妹妹。每当我看到"郑祖禧"这个名字,我的脑海就会闪出几个问号:(一)"内湖"为何有"郑祖禧庙"?(二)郑祖禧为何来到汕尾?(三)"金刚妈祖"的涵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就像谜一样吸引着我,我希望有一天能身临其境,去探个究竟,解开心中之谜。
2015年6月28日,“汕尾文化之旅”作家采风团走进红海开发区,首站就是田乾内湖的郑祖禧庙。
现存的郑祖禧庙系1986年由各地信众捐款集资重建而成。具闽南庙宇风格。主体面积约350平方米,为二进院布局,面宽一间,风火式山墙,属悬山顶三山建筑。显得端庄,古朴。正殿名曰“双圣阁”,祭祀林默和郑祖禧。一座庙宇內同时供奉两个"妈祖",这在世上是绝无仅有的。可见"金刚妈祖"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何等尊贵!
带着心中的好奇,我抓紧时间参观、拍摄。然后来到前殿和其他文友认真聆听多年研究郑祖禧事迹的民俗文化专家陈锤先生讲解。原来,郑祖禧系民族英雄郑成功之妹,自幼天生丽质,文武双全。为民族大义与兄长郑成功一起,与决意降清的父亲郑芝龙断绝父关系。于明隆武元年(公1645年)十一月来到兵家必争之地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招兵买马,举抗清复明之大旗,伺机东山再起,反清复明。明永历四年(1650年)永历帝为避清兵追剿,经南海,从广东肇庆逃往广西南宁。命令在福建的郑成功前来勤王救驾。郑祖禧随兄出征,主管粮草后勤。1651年三月,郑成功接报,前方不见永历王踪影,后方又报根据地厦门失守。郑成功不得折返福建回防,留妹郑祖禧殿后守金狮。数日后,郑成功收复厦门,命郑祖禧回厦门,共谋台湾。1651年农历三中旬,郑祖禧率领船队载着大量军需物资贵重财宝回师夏门,途经汕尾遮浪海域的金屿岛时与清兵相遇激战,虽打败了清兵,但郑祖禧身中毒箭。三月二十七日,不治身亡,年仅20岁。
清雍正年间,当地民众为纪念郑祖禧,在距离林默妈祖庙不远处修建了"郑祖禧"庙,尊为"金刚仔妈祖"。郑祖禧信奉林默妈祖,白沙湖周围的民众既信奉林默妈祖,又信奉"金刚妈祖",于是人们便把两位妈祖同时迎到"双圣阁"供奉起来。为何称"金刚妈祖",陈锤解释,因为"仔"是方言,是"刚"的附音,后人把"仔"去除,直称"金刚妈祖"。
至于郑祖禧是郑成功的胞妹、义妹还是同姓人,有待考证;而关于郑祖禧之死有沉船、中箭、爱上部将被杀等五种说法,后人比较认同中箭说。
一段传说隐含一段故事,一座庙宇演绎一段历史。但愿"爱国、正义、勇敢"的"金刚妈祖"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白沙湖行
●曾庆洲
2015年6月28日,“汕尾文化之旅”走进红海湾开发区。
上午,采风的第一站是前往田墘内湖海埔墟参观郑祖禧庙。汽车从汕遮公路旁边的“上墩妈祖庙”前右拐进入田湖路。
原来的田湖路是修建在白沙湖堤坝上面的,右边是咸田,左边是农田。咸水涨潮、洪水出海,都要经过堤坝下面的上墩河进入“三坨涵洞”。上墩河水清晣见底,鱼虾在水里游动都看得一清二楚。“三坨涵闸”拦住的水,靠近白沙湖的是咸水,咸得可以用来晒盐。而靠近农田的水则用来农田灌溉。夏天的傍晚,人们喜欢来这里游泳,他们在咸水区游毕,过来淡水区泡水,冲洗掉身上的咸味才回家,非常方便。每当夏天涨大潮的雨季,潮水暴涨,洪水急流而下,三坨涵闸两边的水域就成了咸淡水激烈碰撞的地方。淡水的鲤鱼、鲫鱼,咸水的乌鱼、“斑猪鱼”,都会被水流冲晕,成了识水性“懂鱼踪”人们篓里的“贵客”。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也曾经常冒雨来这里抓过鱼。有一次运气特别好,抓了满篓,有10几斤重。拿回家后,母亲把最大的鱼蒸熟,端给被关在“牛棚”里的父亲和哥哥吃。小的留给我和嫂子,她自己只吃鱼骨头。她把剩余的鱼拿去市场卖钱,用来买番薯填饱家里人的肚子。
今天,这里的百姓不再担心吃不饱了,沿途的景观也完全改变了模样。原来的土坝路已被新修的水泥路所替代,“三坨涵洞”、“上墩妈桥”、咸田都不见了,看到的都是养殖池塘。真的是沧海桑田啊!
前往郑祖禧庙,汽车必须经过金狮仔路段。我从车窗往外望,新造的木麻黄树林把金狮仔滩凃遮挡得严严实实。可我不用看,就知道树林外边就是辽阔的白沙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里曾经是田墘十八乡百姓的“聚宝盆。”每逢退潮的时候,男女老少都会自发地聚集在这片滩涂上面挖“宝”,掘“男女”、耙狗蚶、摸丝蚶、刮“沙白”。“过洋埠娶媳妇等潮水”这句当地的俗语,讲的就是当时这里的人依靠着挖这“海宝”来谋生活。
我也曾经有好几年在这里谋生活,今天,当我看到退潮的滩涂上见不到一个人影时,我自然而然就想起了当年人山人海的景象。我自问,是湖水受到了污染而导致“男女”不能生长?还是老百姓富了,不再需要在烈日下面谋生活?
想着想着,汽车已经从田湖公路拐弯进入海埔墟村,朝着山坡和沙滩中间的土路开了进去,郑祖禧庙到了。
郑祖禧是传说中的人物,据传是抗清名将郑成功的妹妹。因为助兄勤王,带兵来到白沙湖与清军作战,不幸中箭身亡。她的尸体飘浮在白沙湖面上,当地百姓把她偷埋在湖边的金狮山脚边。后来,郑祖禧显灵造福当地百姓,百姓把她的神位请进了山脚边原有的妈祖庙,供为“二妈”。就这样,原来的妈祖庙就成了“双圣庙”。再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双圣庙”成了单独的郑祖禧庙。今年3月份,郑祖禧升天364周年的纪念活动,我也应邀前来。笔会中,我赋下一首《金刚流芳》的律诗: “白沙湖畔铸金刚,狮岭旁边伴默娘。南澳坚持民拥护,龟龄奋战敌嚣张。后江平水千秋颂,赤峙捐躯万古殇。碣海前波牵后浪,祖禧事迹永流芳”。借以记述郑祖禧的英雄事迹和表达自己的缅怀之情。
今天,再一次陪同文友们前来瞻仰郑祖禧庙,我坚信,郑祖禧爱国爱家爱人民的英雄事迹,老百姓自己铸造出来的“金刚妈祖”,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接着参观田墘“红楼”。 “红楼”原来是白沙学堂,1941年农历八月初一,因怕扰民,朱金铭率领的抗日合作军一个营进入学堂避雨。当晚深夜,因汉奸告发,他们遭到了日本兵的包围。激战和突围途中,朱金铭等81名合作军官兵以及他的爱马在这里遇难。后来,为纪念英烈,这里被命名为“红楼”。现在,这里是红海湾开发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解放前后一直至白沙中学迁址前,“红楼”都是用作学校。从建国前后的白沙中学到“文革”期间的田墘中学,这里都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是我的母校,我曾经在这里读完高中,又在这里代过两年初二语文课,这里的一草一木,对我都有亲切感。今天,我看到“红楼”比过去还要破烂不堪。这是在前年惨遭“天兔”的破坏而留下的重伤痕。可是至今仍然没有维修。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刻,我想,当大批缅怀者前来这里参观时,会有何感想?
参观了“红楼”,又到了81位烈士陵园缅怀,紧接着去了“内寮庵”。以前的“内寮庵”,只是一块巨石下面一间窄小的庙宇。现在大规模扩建了,宽阔庄严的前后佛殿、厢房正在加紧建设,工人们正在烈日之下赶工。佛殿前面是占地几十亩的荷花池,阳光下的荷花笑容满面。当文友们兴高采烈、流连忘返在荷花池的时候,我的心却感到一阵阵悲伤。“红楼”的破败与“内寮庵”的繁华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活生生的81位烈士英勇献身的纪念楼一点也比不上虚无缥缈的造神?想到这里,我想到1980年集资埋葬81位烈士遗赅的倡导者、组织者杨多默、陈鑫详、李位帆等人。为什么当年贫穷的田墘百姓愿意为烈士慷慨捐资?而在富裕的今天,他们却热衷于造神?
为了排忧,我走上了庵顶大石头上面,这是我在南联学校代课期间,晚上散步到这里乘凉思考的地方。夏日中午的石头烫,不敢坐。我就站在大石上面,在烈日下望着远处的白沙湖水面。收回目光时,看到了白沙湖前面的那一片田园,这不就是当年围海造田造起来的吗?我曾经带着南联学校初中部的学生参加过这一场硬仗。今天看见它,我想到了沧海桑田。又想,人的思维何曾不是一样!当人们的思想觉悟到爱家必须爱国、纪念英烈比造神更重要的时候,就会有像杨多默、陈鑫详、李位帆等有识之士一样站出来,为使烈士英灵安息而呐喊。
要上车前往遮浪了,再见了白沙湖!我的母亲湖;再见了田墘!我亲爱的故乡。亲爱的乡亲们,我多么盼望着你们的心能像“内寮庵”前荷花池里的荷花一样勇敢,不惧烈日,迎阳开放。我多么盼望着你们的灵魂也能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我想,“内寮庵”的高僧大德在庵前的路边建造这个宽阔的荷花池,是不是想借此以净化当地百姓的心灵?庄严佛殿,有情荷池,其寓意一目了然。我想,极乐世界也许就是和谐世界,这是人类生活的美好愿望。
拉到底部,有赞赏
转自:汕尾日报15.08.23
善为网:http://www.shanweinews.net/
你可能会读
文学看台108 | 省作协会员笔下的汕尾(续四)【罗荣南+张远光】
文学看台107 | 文化之旅20:城区篇·东涌捷胜行(陈辚王晓忠白云数片罗惠香潘舜霞)
文学看台106 | 小小说大PK【李济超的微信收获一份爱情PK蔡中锋的恶作剧毁掉一个老师】
文学看台105 | 文化之旅19:陆河篇(沈洛羊+陈辚+蔡金针+罗新焕+罗彩丹)
文学看台104 | 省作协会员笔下的汕尾(续三)【侯山河+客家松龄+於中甫】
文学看台103 | 一个美女PK两个帅哥,两个青年PK一个老头
文学看台102 | 文化之旅18:城区篇·东涌捷胜行(陈瑞绒+夜行者+黄春龙+温水义+蔡赞生+庄海君+陆燕姜+林瑞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