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和他们的老师(一)

尹烁勋 尹高朝

朱德的老师青年张澜

蒙师的启迪

——朱德和席聘三

农家子弟 踏进学堂

1960年3月,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年逾古稀的朱德,回到了他阔别60载的故乡——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

朱德故里——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

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还有父老乡亲,仍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他怎能忘却童年挑水时的小路?又怎能忘却儿时嬉水的池塘?更使他难以忘却的,是席家垸的那间农家宅院。在这里,他学习了9个春秋;也就是在这里,他接受了救国救民的思想,树立了以天下事为已任的雄心壮志。六十多年了,一个甲子年过去了,倘若早已亡故的启蒙老师——席聘三若九泉有知,当年他的希望、他的憧憬已成为现实的话,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在这普普通通的农舍前,朱德向席聘三先生的后人讲起了他早年的往事……

朱德出生于一个世代佃农的家庭,祖籍广东省韶州府(今韶关市),明末清初迁往四川省仪陇县。到朱德这一辈,已经是第8代了。

朱家祖祖辈辈给地主当雇工,兼租田地过日子,家境十分贫寒。

1886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初六),朱德诞生于马鞍场李家湾——一座由几间瓦顶正房和两排茅草厢房组成的农家院落里。

朱德出生时,全家已有11口人,祖父母、父母、伯父母、两个叔叔、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祖父、父亲和伯父都是朴实的农民;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她生育了13个儿女,因家境贫穷,只养活了6男2女。

1888年,朱德两岁时,因伯父朱世连无子,父母将他过继给伯父为嗣。

朱德5岁时,便开始上山砍柴、割草,帮助家里干一些杂活。

1892年,朱家经济状况稍有好转,继父和父亲朱世林想培养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便送朱德到当地财主开设的丁家私塾就读。在私塾里,朱德读完《三字经》,接着读《大学》《中庸》和《论语》。

1893年,因丁家私塾收费太高和受富家子弟欺侮,朱德改读于朱姓家族自办的药铺垭私塾。继续读四书,还读《诗经》《书经》,并开始习作对联。

1894年,川北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旱灾,穷苦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饥饿和困苦中哀号、挣扎。朱德的家庭也面临着灾荒的威胁。然而,更使朱家陷入绝境的还不仅仅是天灾。就在朱家老小疲于奔命,快要熬过这大灾之年的时候,地主丁邱川在大年三十派来管家通知朱家,佃给朱家的田地要加租加押,如不应允的话,就退佃、搬家。这一消息犹如雪上加霜,无疑是对朱家的一个沉重打击。

在万般无奈的情形下,朱家被迫搬家,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分居两处:朱德的父母带着兄弟们去陈家湾,祖父母、伯父母和两个叔叔回到大湾朱家老屋。

大年初二的早晨,朱德恋恋不舍地告别了父母,随着继父母踏上了通往大湾的山间小路。

就在搬到大湾的一年以后,也就是1896年,具有远见的继父靠借贷筹得钱粮,送10岁的朱德进入距大湾七里地的席家匾私塾上学读书。

从此,朱德开始了他那艰苦卓绝的求学生活。

传道解惑 心身获益

塾馆的先生叫席国珍,字聘三,号伯谷。这时已年近5旬。席先生年轻时,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榜,从此,也就打消了入仕的念头,在家设馆教书,兼种几亩薄地,聊以为生。

朱德入塾后,勤奋好学,又乐于助人,深得席先生喜爱,并给朱德取学名“玉阶”。每逢遇到朱德的继父时,他总要把朱德夸奖一番。

在朱德的心目中,席先生是一个学问渊博、见多识广的好老师。他从席先生那里听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事情,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仅是贫穷闭塞的家乡马鞍场,而是一个古老衰败的中国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懂得了席先生为什么要情绪激昂地抨击清政府腐败无能,热烈赞颂那些变法革新的仁人志士,以致多年之后,他仍然一往情深地谈到,席先生对他走上民主主义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上的启蒙老师。

1896年,也就是朱德入塾的这一年,清政府割地赔款的消息传到了闭塞的山村。席先生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述了1894年发生的中日海战,清朝北洋海军失败,使清政府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上签字,赔偿白银两亿两,把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他激愤地说“如此下去,我们偌大的民族就像案板上的一块肥肉,任凭洋人宰割。朝廷的赔款,都是官府从百姓身上搜刮去的,苛捐杂税就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得穷人直不起腰、喘不过气啊!”他还对那些敢于反抗官府、反抗洋人的英雄好汉们倍加称赞。席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在朱德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中国人民不甘于忍受洋人的欺侮,从而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浪潮。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者也纷纷登上政治舞台,为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而呐喊奋争。正在北京赶考的康有为联络千余名在京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割地赔款的严重后果,请求皇帝下诏变法维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此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开设讲馆和创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1898年6月,光绪皇帝接受康有为等人的主张,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从此,新政诏书、谕令不断传往各地,这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黑暗年代,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席先生想方设法把变法诏令的内容抄录下来,向学生们反复讲解、诵读。朱德把席先生的话记在心里,一回到家,便津津乐道地向家人宣传变法运动。茫然无知的家人虽然弄不清朱德讲的有什么实际意义,他们所想的是如何不再受到地主和官府的压榨。但是,他们却为朱德能知道那么多的天下大事感到骄傲。

维新变法的运动很快就失败了。席家私塾里充满了忧愤的气氛。席聘三的慷慨激昂地向学生们介绍谭嗣同等人杀身取义的悲壮事迹,勉励学生们将来要立志救国救民。

在席先生的影响下,朱德不仅受到了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启蒙教育,而且还受到信仰科学、追求进步的启迪。席先生虽然痛恨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但是,他从“科学使西方国家成为强国”这一事实出发,告诫学生们要学习西洋科学,这是使自己的民族强盛起来、不再受人凌辱的一条出路。德国、日本之所心能够强盛,就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有一年夏季,朱德的学友吴绍伯从成都回乡度夏,带回来一本北京译学馆出版的数学书,大家看了感到很新奇,就连席聘三看了以后也引起浓厚的兴趣。他把吴绍伯、朱德找来,加上自己的儿子,4个人接连琢磨了几个晚上。朱德更是对“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整个暑假其间,他从吴绍伯那里借来一摞新书,每天晚上阅读。就着昏暗的烛光,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朱德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对科学的信仰从此而起,我也成了热心的信徒之一。”

惜别老师 走出山乡

时光飞逝,转眼间,便到了1905年夏天,朱德已经读了9年“长学”。

在席家私塾的9年间,朱德读完了四书、五经,还涉猎了一些史籍,以及《三国志》《东周列国志》等历史小说。然而,对他来讲,更主要的收获不仅仅是打下了旧学的基础,而是在席聘三的影响下,使他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他,开始思索着走出这片狭小偏僻的山乡,去寻找一条新的生活道路。

就在这时,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情,加快了朱德走出闭塞的山乡,步入城市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进程。

这年暑期,席聘三的一位同窗好友——顺庆学堂教员和学监刘寿川,放假回家乡度假时,特地登门看望学兄席聘三。叙谈当中,刘寿川告诉席聘三:近年来顺庆府中学堂发展颇快,府衙专门拨资数10万两兴建学堂,整个堂舍规模宏大,屋宇轩昂,环境幽雅,确实是一个求学的好去处。学堂新来了一位名叫张澜的校长,是全川有名的维新派人物,他留洋东瀛,学贯中亚,思想激进,极力推行外国的办学方法,创办洋学堂,学习西方声、光、电、化和数学等自然科学,以培养“兴国而强兵,足民而丰财”的实用人才。此举开创了四川新式教育的先河,不仅为各书院、学堂所效仿,还吸引了川北地区的莘莘学子……

听了刘寿川的一席话,席聘三心中怦然一动,不由想起自己的学生朱德——他的年龄和学识早已不宜再在私塾学习了,只是一直苦于没有一所好的学校让他去深造,才不得不留了下来。现在,何不由老友刘寿川先生保荐他去顺庆府进洋学堂呢?

于是,席聘三详细地向刘寿川介绍了朱德的学习和品行情况,请求老友带朱德去顺庆府中学堂上学。刘先生为人热情爽快,又加之素来与席聘三交谊颇厚,便一口应承下来了。

当晚,席先生把朱德叫到书房里,亲切地对他说:“玉阶,你现在的国文和历史、地理,已经到了中学程度,再说年纪也不小了,不宜再在我这里就读,还是去进中学堂吧!”

朱德沉思了一会说:“我早就想去州府上学,可人生地不熟的,哪个学堂肯收我哟!再说家境欠佳,钱粮匮乏,只怕伯父不让我去……”

席先生笑道:“不打紧的,顺庆府中学堂学监刘寿川先生,是我的同窗好友,我已向他举荐了你,过完暑假你就跟刘先生搭伴到顺庆读书好了。至于你伯父那里,则由我去跟他说,我想他是会同意的。你就放心吧!”

朱德喜形于色:“全凭先生费心了!到时候,我一定和刘先生一起去!”

转眼之间,一个多月过去了。初秋时节,刘寿川先生假期结束,该返校了,朱德便迫不及待地挑着行李和书籍,跟刘先生一道踏上了去顺庆府中学堂的行程。

在通往山外的便道上,特地赶来送行的席聘三,与朱德依依惜别……

注释:

①参见《朱德年谱》,第7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0)

相关推荐

  • 1960年,离乡52年的朱德回到四川,堂弟:你穿得还不如县里的干部

    1960年3月,阔别家乡52年的朱德回到了四川,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来,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回来,因为这一年的朱德,已经74岁了. 图|朱德回乡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坐着轿车晃晃悠悠地 ...

  • 清朝,1位75岁的,名叫王士元的私塾先生...

    清朝,1位75岁的,名叫王士元的私塾先生因为给子女取名字居然害死全家上下十余口人,而他也被康熙皇帝下旨凌迟处死.何以发生这样的惨案呢?因为,王士元给孩子取的名字最后1个字都是带"土" ...

  • 我的二伯父毕厚生与华县毕家一带的地下党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的二伯父毕厚生(二) 作者 毕慈芬 解放战争期间,我年纪小,对二伯父做的事情并不太懂,但本能地感到他是在做好事.长大了才知道二伯父秉持正义,数次帮助地下党员 ...

  • 冬至,春不远

    又是一年冬至. 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节日. 冬至,民间俗称"大冬".旧俗,冬至与清明.农历年七月十五这三天,并称"三大·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 ...

  • 席文波:师生情深

    师生情深 由于姓席的缘故,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朱德总司令的老师席聘三先生.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这份关注逐渐升华为敬仰和崇拜,并产生了到朱德故居和席氏家园瞻仰的想法,也产生了去探寻一段感天动地的师 ...

  • 开国将帅和夫人的合影(解放军少将)一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五十五周年 開國將帥和夫人合影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和夫人) 蒲德生 X 丁 盛和孟文虹 王 直和潘吟秋 王 元和和柯 林 王作尧和何 瑛 王其梅和王先梅 王定烈和夫人 王 ...

  • 开国将帅和夫人的合影《解放军少将》四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五十五周年 開國將帥和夫人合影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和夫人) 蒲德生 X 陈明义和周锦文 范 明和梁 枫 欧阳平和夫人吴文桂 欧阳家祥和夫人林 萍 罗文坊和夫人 罗应怀和唐 ...

  • 都说湖南的开国将帅很多!究竟有多少?分别出自哪些县、市?

    湖南是伟人之乡,又是将帅之乡.1955年授军衔时,湖南籍的将帅非常多,包括3 位元帅.6位大将,19位上将,45位中将,129位少将. 湖南拥有如此众多的开国将帅并不奇怪,大革命时期,在这片富饶的土地 ...

  • 1955年授衔后,开国将帅的工资标准如何?大将月薪425元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了军衔制度,这些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奋斗一生的解放军将士们,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荣耀.全军授衔后不久,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军队和地方干部的工资比照标准.这样一来,军队干部和 ...

  • 1955年授衔1048名开国将帅,仅有2人仍然健在,他们是谁?

    2021-04-18 14:14:22 绝大多数人对开国将帅,存在有一定的误解,认为只有1955年授衔的将帅才是开国将帅,而此后授衔将军就不算是开国将军了.猛一看很有道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 195 ...

  • ​第四野战军开国将帅

    ​第四野战军开国将帅 司令员:林彪(元帅). 政 委:罗荣桓(大将). 参谋长:萧克(上将). 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 第12兵团下辖第40.第45.第46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大将). 第 ...

  • 湖北历史上的十大名将,开国将帅四位上榜

    [各省历史上的十大名将之湖北] 说到湖北,大家会想到什么?是"天下第一楼"黄鹤楼,还是壮丽奇幻的长江三峡,亦或是仙气缥缈的武当山? 湖北位于华中腹地,武汉也向来有"九省通 ...

  • 开国将帅中的七大武功高手

    提起开国将帅中的武功高手,很多人第一个想起的都是许世友将军.其实,在那个动荡的乱世,很多人都练过武,在开国将帅中,更是有不少武功高手.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1.贺龙元帅 贺老总家可以说是武术世家,爷爷 ...

  • 开国将帅中仅此一家,祖孙三辈一起授衔,孙辈的军衔比祖辈还高

    开国将帅中兄弟一起参加革命的不少,但是像梁仁芥.梁兴初.梁必业这样一家三辈人一起参军的确实很少见,这一家人虽然是从爷爷辈开始就是将军,但是三个人的年龄相差的并不多. 可能有人会好奇为什么三人差着三辈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