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辨体质论治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探究
叶天士辨体质论治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探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杨小军
目的:现代体质研究认为:不同体质不仅对某些致病因子具有易感性,还可影响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中医体质学说源远流长,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时期,后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已初具形态,并与天时、地理因素一起形成中医的个体特色诊疗——三因制宜。清代医家叶天士素有“温热大师”之美誉,然其诊治外感热病能有桴鼓之效,辨体可谓功不可没。惜叶氏关于体质与外感热病的医案散在《临证指南医案》各卷之中,为后学者系统的把握其精髓带来一定难度,本课题以体质为经、医案为纬,对《临证指南医案》中相关病例进行梳理,以探求叶氏在诊治外感热病时“兼参体质施治”的思想。 方法:以黄英志等校注的《叶天士医学全书》中的《临证指南医案》为蓝本,对病例进行收集,并按体质进行分类;
对老人、小儿、妇人产后等特殊体质的人群作为单独部分分类,然后对经过分类的医案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体质因素在外感热病中的发生、发展、转变及证治方面的规律 结论:
1.叶天士在诊疗外感热病时,运用了“辨体-辨时-辨证”这一模式。
2.《临证指南医案》中的案例突出反应了:体质因素不仅影响个体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决定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也决定了对药物选择的差异性:(1)木火及阴虚之体易感受温热性质的病邪,且易化燥伤阴,入营动血、闭窍,治疗时阴虚之体忌用辛香温热、苦寒沉降的药物,常应以甘寒、咸寒之品纠体质之偏;
(2)湿热之体易感受湿热病邪,且久在气分留恋不解,或化燥入血分,治疗时忌祛湿、清热偏治一边,应以轻苦微辛具有流动之品,分消三焦之湿热;
(3)特殊体质如老人、小儿、产后妇人因素有精、血、津液等不足,抗邪乏力,则易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病,且易于逆传内陷而成危重证候。治当以驱邪为要,兼参其体质,用药易柔忌刚燥之品,防其更伤正气,反为贼立帜。
3.叶天士辨体治疗外感病的思路对现代临床疗效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机 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领 域:
中医学; 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