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的人手真巧啊!

丹寨,可谓是黔东南最鲜为人知的地方了。它周边有着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岜沙“枪手部落”等多个在旅行者眼中知名的目的地。

但在知情人眼里,作为贵州的第一民族手工大县——丹寨,仍有一群人执着于手工的梦想,执着于心与手的传递。

于是,在丹寨我见识了一些苗族同胞保存下来的一些手艺:造纸、蜡染、竹编……

石桥造纸,岩洞里的手工造纸作坊

一条狭窄的乡村公路,左边脚下是一条奔腾的河流。水清且浅,却有着不容小觑的能量——在前面三十米见方的地方,一座挡在它前面的山岩被开膛破肚,切割出一座天生的石桥,石桥村便因桥得名。公路右边有一座高约百米的悬崖拔地而起,我们要拜访的手工纸作坊便依偎在悬崖的怀抱中。悬崖名为大岩脚,手工纸作坊也以大岩脚为名。

丹寨手工纸有几十道工序,大岩脚下的作坊只做其中最重要的工序——抄纸。

穿蓝布衣手工抄纸的大叔名叫王亚平,今年40岁,抄纸的经验已经超过二十八个年头。

石桥手工制造白皮纸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安史之乱后,原居湘鄂的苗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开始进入贵州,包括造纸在内的一些手工艺也被带进贵州的深山之中。千百年间,很多地方的造纸工艺逐渐失传,唯有丹寨石桥的传承始终没有间断,只有些许小的技术改进。比如,以前制作纸浆时要用木棍搅拌,如今改用了电动搅拌机。王亚平插上电后,搅拌机涡轮开始转动,他面前的一池浆水如烧开的白粥一般翻滚。在池水翻滚的间歇,王亚平走到大岩脚边上的树丛中,拽下树上的一根树枝,开始向围观者讲解丹寨手工纸工艺。

“我们丹寨做的手工纸又名皮纸。皮,便是这种树皮。这种树名为构树,浆水中这些如白粥一样的东西,便是构树皮捣碎后变成的纤维。我们采集来新鲜的构树皮,削掉外皮,留下内层的麻质,经晒干、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然后才能进入现在这个步骤。这一切工序都是由工匠亲手完成的。”

搅拌是为了让这些纤维在水中均匀分布。 搅拌机工作几分钟后,王亚平把搅拌机拎出,双手抡起如纱窗一般的竹帘浸入混满纸浆的池子中,再舀起。竹帘出水时外高内低,竹帘中的纸浆水一边由外向内流,一边往下漏,水还未触及外面边框,王亚平又把竹帘按进水中。这一回竹帘出水时内高外低,帘中纸浆水的流动方向也与之 前正好相反。如竹篮打水一般,当竹帘离开水面约20厘米高时,帘中的水便已经漏空,只留下一层薄薄的浆膜贴在竹帘上,这就是纸的雏形。

“之所以要抄两段两次水,而且抄水方向不同,是为了让纤维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这样做出的纸张才有更强的韧性。” 王亚平试图用讲解加演示的方式让观众见证并理解一张手工纸的诞生。

最后,王亚平把贴着浆膜的竹帘往身旁的案板上一贴,附在竹帘上的纸膜就轻轻地从竹帘上落下来,一层层贴在一起,如同一摞千张皮。

如今在石桥,依旧能够见到样式古老的碓、碓杆、水轮、曲柄轴等造纸器具。回家后特意翻看明代的工程宝典《天工开物》,发现其中收录的图解与石桥村中的古老工具竟是如此相似,有些甚至一模一样。这种传统的保留,得益于石桥村自然环境的闭塞,外界影响难及。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里过于偏僻,周边市场对纸的需求始终有限,并没有随着工业时代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而增长,传统生产方式能够满足需求,谁还会有动力去改进技术、 提升产能呢?这样一个阴差阳错的矛盾,竟成了传统手艺得以完好保存的最大原因。历史似乎与我们开了个玩笑。

蜡染,流淌于手上的记忆

在扬武镇上七弯八拐,走进一间木楼。这木楼在一大片砖瓦房中格外醒目,刚刷过桐油的木板油光锃亮,还没有经历时光的磨砺。还未走近,就远远看见巨大的招牌——“东方第一染”。

染坊的主人是丹寨蜡染省级传承人杨芳。 她身后的相片墙上,风景千姿百态,国际友人衣着光怪陆离,唯有她,一袭素雅的蜡染布衣,头发高高束起,没有用银簪,只用一个蜡染头箍就箍出一个高耸的发髻——这是白领苗支系女子的标准打扮,百搭不爽,毫不违和。

“这是1986年,,那时我正好18岁,和我们丹寨的蜡染前辈王阿勇一起受邀出访美国,在白宫表演蜡染。里根总统看了我们的表演后,赞阿勇为‘东方第一染’,称我为‘蜡花小姐’!那是苗家蜡染第一次走出国门。” 杨芳指着墙壁上的照片说排倒莫蜡染史。 王阿勇去世后,杨芳就成了排倒莫蜡染的 “带头大姐”。她联合起排调、排莫等十 多个白领苗支系做蜡染的自然村,组成了 “排倒莫蜡染合作社”。

“蜡花小姐”推开堂屋后门,一丝轻微的陈腐气息飘进堂屋里。“别担心,这味道来自桶里的蓝靛。”看到我们皱鼻,杨芳指了指角落处的一个大木桶。桶里盛满了黑水,桶上横着一根木棍,木棍上有三四个巨型衣架,每个衣架上都挂着一匹还在滴水的青布,那是刚刚染过色的蜡染布。

我们想凑过去看个究竟,杨芳却示意我们上楼。楼上是她们的作坊,一间20平米见方的房间摆了两列桌椅,每列四行,每张桌子上都摊着或大或小的白布,桌子右上角都有一个电热炉,炉子上方飘着淡淡的热气。桌子旁坐着的人里,有梳着发髻、年过六旬的老妇,有披着长发、青春洋溢的姑娘,也有还没桌子高、站在椅子上 “装模作样”的小男孩。

女人们都低着头,手上拿着一支奇怪的笔。笔在电热炉里蘸一下,然后拉回胸前在白布上抹一笔,一条弧形的暗黄色线条就在白布上生成。再蘸,再抹,手起笔落,白布上渐渐出现了一幅工笔蝴蝶图。 蝴蝶代表的是苗族花饰中常见的“蝴蝶妈妈”形象,她是苗族传说中的民族始祖。 白领苗蜡画不同于汉族水墨画的闲情逸致、个人抒怀,而是更多着眼于生活起居、传承民族文化。

这道工序叫画蜡,就是用眼前这只奇怪的笔——蜡刀蘸蜂蜡之后,在白布上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蜡刀刀头由带有凹槽的弧形铁皮构成,便于储存蜂蜡。蜡刀画过,蜂蜡留痕。

白领苗女子一般从十来岁开始画蜡画,一直到老。日复一日的修炼,让每个苗女都修得一手信手拈来的工笔画绝活。这些民间高手,一生不问江湖事,只在苗寨深闺里默默地用画笔记录她们自己的故事与人生。

画蜡结束后就进入第二步,染色。杨芳拿起一块画好的布,布上蜂蜡构成的图案已经固化。把白布全部浸入染缸,用木棍在缸中来回搅拌五六个回合之后,挑起布匹。白布从蓝靛水中被挑起时,已经被深深的蓝色浸透,而蜡刀划过的地方依然白净,仿佛百毒不侵。蜂蜡憎水性,能有效隔绝水的浸染,因而蜂蜡留过痕迹的地方就变成了水的禁地。

染完色后,杨芳把布匹投进水中漂洗。以前漂洗工作都是在村口的小河里进行,自从排倒莫搬到扬武镇上后,居住条件改善了,离河却远了,漂洗这道工序只能用自来水代替。

随后,她走到厨房角落里的灶台前,向大锅里倒进几大桶水后,燃起大火。待锅中水烧得滚烫时,把漂洗完晾干的布匹浸入开水中,拿起火钳夹住布,在开水里来回翻动,布每翻一次,锅里就泛起一层油花。“水面上这层油花,是熔化的蜂蜡。 布在开水里煮得越久,火钳翻得越勤,蜂蜡就处理得越干净。浮在水面上的蜂蜡还可以回收再利用。”

卡拉鸟笼,关不住的鸟语嫣然

还没到卡拉村,就看见小山顶上竖着一只巨大的鸟笼。苗族人爱鸟,但是卡拉村的苗族人不但爱鸟,还有一手做鸟笼的绝活。在这个贵州黔东南的苗寨里,制作鸟笼的手艺已经代代相传了几百年,家家都会编制鸟笼,户户都有能工巧匠。他们编制的鸟笼,坚固耐用而且不变形。

穿过一片宽阔的水面,拐个弯进村,绕过村口的几户“苗家乐”,沿着村子多转上几圈,就会看到房前屋后挂着鸟笼,连路灯都是鸟笼的造型。

在鸟笼协会门口,我们看到已经从事了27年的鸟笼制作工艺的王玉和。从编制竹圈、构制框架到产品雏形,数根竹条在王玉和双手中灵动翻飞。在他家的院落中,摆满了大大小小做工精美、款式不同的鸟笼。

王玉和介绍,制作鸟笼需要用楠竹和水竹,楠竹硬性好,用于制作笼圈;水竹韧性好,用作笼丝。当地盛产的竹子已经不能满足村里制作鸟笼的需要,现在还需要从周围地方买竹子。

村民吴文军是村里最有天赋的人之一,他做的鸟笼以精致见长。见到他的时候,他正用小刀雕刻竹节造型。他正在做的鸟笼需要100多个竹节造型,每一个竹节都是用刀一点一点雕刻出来。要保证每个竹节大小相同,间隔相同,没有几年的经验很难做到。这个鸟笼就是吴文军最得意的作品,鸟笼的边缘雕满了花纹。门边,两条龙盘旋而上,栩栩如生。从选料劈竹子到雕花全都是由他一人完成,做这样一只笼子要半个月的时间,可以卖到3500元,是整个卡拉村最好也是最贵的鸟笼之一。

“别小看这小小的鸟笼,这些产品不仅畅销贵阳、北京等地,还远销海外。”王玉和笑着说,“现在村里正在申请专门的商标,几年前卡拉村也开通了农经宽带网,网上订单业务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有40%的产品通过网上销售。”

“以前的卡拉很穷,排在最后,一点都不OK,如今的卡拉OK了。”王玉和幽默地说道。

如今,这些手工艺在丹寨县城旁的丹寨万达小镇都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关注“非遗文化”的旅游小镇,丹寨万达小镇定制了以“编、制、染”为主要内容的传承文化为体验主线,在整个小镇的游览过程中你可以依次参观到鸟笼小院、石桥造纸小院和蜡染小院这三个有着浓浓非遗文化的精致院子。在每个小院里,旅行者不仅能观赏到这些手工艺制作的过程,也能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手工艺作品。

鸟笼小院

走在丹寨小镇,最先看到的就是鸟笼小院,它是以卡拉村手工竹编鸟笼为主题的特色民俗小院,在提供鸟笼展示的同时,还融入了鸟笼制作文化。

远远望去,你会被小院木制的院门、历史悠久的石鼓、镶嵌着古老陶罐的矮墙和摇曳在空中的一排排精致鸟笼所打动。

小院老板杨雪亮是个能工巧匠,他把从山上找回的树枝做旧后钉在墙上,屋顶布满碧绿的树枝,然后再挂满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鸟笼,让整个屋子里看上去如同鸟笼的森林。

石桥造纸小院

走出鸟笼小院,继续前行,便发现有一个茅草为顶、竹木结构的大门,配合篱笆、院墙、幌子和展示架,让你远远就能感受到造纸的书香。各色古法纸张静置在造纸小院的各个角落,既具有装饰效果,又具有浓浓的传统气息。

店中销售的主要是纸伞、记事本、纸质工艺品以及各种美丽花草制成的艺术琥珀纸。穿越院门,走进后院,就是生产纸张的作坊,这里仍然使用着古法造纸技艺,从沤浸、蒸煮原料开始,到锤捣成为纸浆,再到捞浆过程,最后晾晒,整个造纸过程你都可以亲身体验,实在是太有趣了。这里还有老师手把手教授你如何做一张美妙绝伦的花草琥珀纸。

蜡染小院

蜡染小院门口垂着几匹长长的蜡染布,屋内坐着一位老阿妈在白布上画着蜡染的图案。

这里不仅可以全过程再现传统蜡染手艺的流程,庭院里还有传统的蜡染器具,让这里变成一个真正的“蜡染加工厂”,旅行者不仅可以观看,还可以真实地参与整个蜡染过程,你可以做一份独特的礼物送与友人,也可以一家人一起制作一件作品,一起互动其乐融融。

丹寨的风光,就像是隐藏在大海深处的珍珠。她没有西藏,云南那么著名,却拥有可与之比拟的传统民族风光。这里的天空蓝得你无法想象。这里的手工艺品,精致得你连呼吸都要静止。很多风光给予你的惊叹,是任何照片都表现不出来的;很多一闪而过的绝美风物,永远停留在你的记忆里。

▵《云上丹寨,大美非遗》宣传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于《地道风物·黔东南》

作者/雷虎,摄影/黄晓海 等

文/绛秋

导航

可可西里鼓浪屿京族三岛

消暑美食酸梅汤麻辣小龙虾天津煎饼果子

书画修复老北京鬃人药香发簪

小暑夏至芒种小满立夏谷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