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厥阴病状第三

五十六证 方七首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吐蛔,下之不肯止。

厥阴中风,其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尽卯。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与水饮之即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下利。厥利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恐为除中。食之黍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数,其热不罢,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为除中,必死。

伤寒先发厥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强痛,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发其汗者,口伤烂赤。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者是。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安时,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必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方∶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蜀椒(四两)附子(六两,炮)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一十味,异捣,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捣成泥,和诸药令相得,臼中,与蜜杵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少少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微厥,稍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热除也,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其后必便血。(稍头一作指头。)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发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六七日,不除,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

伤寒六七日,其脉数,手足厥,烦躁,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厥逆,躁不能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之,下之亡血,死。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其表有热,白虎汤主之。(表热见里方见难疗中。)手足厥寒,脉为之细绝,当归四逆汤主之。方∶当归(三两) 桂心(三两) 细辛(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有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方∶吴茱萸(二两) 生姜(八两,切)

上,前方中加此二味,以水四升,清酒四升和,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四服。

大汗出,热不去,拘急四肢疼,若下利厥而恶寒,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若火,下利而厥,四逆汤主之。(方并见阳明门。)病者手足逆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吐之,宜瓜蒂散。(方见疗痞中。)伤寒厥而心下悸,先治其水,当与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其水入胃,必利,茯苓甘草汤主之。方∶茯苓(二两) 甘草(炙,一两) 桂枝(二两) 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方∶麻黄(去节,二两半) 知母(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升麻(一两六铢)冬甘草(炙,各

上一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一炊间当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为欲自利。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之,而寒格更逆吐,食入即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方∶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其人渴,脉弱者,自愈。

下利脉数,若微发热,汗出者,自愈;设脉复紧,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不温,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

下利,脉反浮数,尺中自涩,其人必清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其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必郁冒汗出而解,其人微厥,所以下利,脉反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其人脉反实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通脉四逆汤主之。(方见少阴门。)热利下重,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欲饮水者,为有热,白头翁汤主之。方∶白头翁(二两) 黄柏(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瘥更服。

下利腹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方并见

上)下利而谵语,为有燥屎,小承气汤主之。(方见承气门。)下利后更烦,按其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汤主之。(方见阳明门。)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发热,小柴胡汤主之。(方见柴胡门。)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难治,四逆汤主之。(方见上。)干呕,吐涎沫,而复头痛,吴茱萸汤主之。(方见阳明门。)伤寒大吐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其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满者,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第三百五十七条麻黄升麻汤之我见

    麻黄升麻汤出自于张仲景伤寒论第三百五十七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世人因解释不通这条,便 ...

  • 下利门(附:便脓血)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四逆汤.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同方.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同方.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同 ...

  • 《伤寒证治准绳 第3部分》 明·王肯堂

    `少阳与厥阴俱病耳聋囊缩而厥者此两感证 厥阴荣卫不通耳聋囊缩不知人危矣 湿温证治在太阴不可汗汗则不能言耳聋不知病处身青面色变名曰重 (白虎加苍术汤)卷三 少阳病阳毒阳毒之证初受病时所加邪毒深重加以当汗 ...

  • 《千金翼方》阴脱第三

    方八首 锻石坐渍法主产后阴道不闭方∶锻石(一升,熬令能烧草) 上一味,以水二斗投灰中,适寒温入汁中坐渍之,须臾复易如常法,此是神秘方不传,已治人有验. 当归散 治妇人阴脱∶当归 黄芩(各二两) 芍药( ...

  • 《千金翼方》损伤第三

    方七首 治妇人因其夫阴阳过度,玉门疼痛,小便不通. 白玉汤方 白玉(二两半) 白术 泽泻(各二两) 肉苁蓉 当归(各五两) 上五味, 咀,先以一斗煮玉五十沸,去玉纳药煎取二升.分三服,每服相去一炊顷. ...

  • 《千金翼方》眼病第三

    合一百三十三方 炙法二首 论一首 真珍散 主目翳覆瞳,睛不见物方∶ 上光明朱砂(半两) 贝子(五枚,炭火烧,末之) 白鱼(七枚,炙) 干姜(末,半分) 上四味,研之如粉,以熟帛三筛为散,仰卧.遣人以小 ...

  • 《千金翼方》服药第三

    人非金石,况犯寒热雾露,既不调理,必生疾疠,常宜服药,辟外气和脏腑也.平居服五补七宣丸.钟乳丸,量其性冷热虚实,自求好方常服.其红雪三黄丸.青木香丸.理中丸.神明膏.陈元膏.春初水解散.天行茵陈丸散, ...

  • 《千金翼方》水肿第三

    方二十六首,并五不治证 凡水肿有五不治∶一面肿苍黑,是肝败不治:二掌肿无纹理,是心败不治:三腹肿无纹理,是肺败不治:四阴肿不起,是肾败不治:五脐满肿反者,是脾败不治. 猪苓散 主虚满,通身肿,利三焦, ...

  • 《千金翼方》心病第三

    一十八法 心俞,各灸二七壮,主心病,老小减之.不能食,胸中满,膈上逆气,闷热,皆灸之. 卒心疝,暴痛汗出,刺大敦,左取右,右取左.男左女右,刺之出血立已. 侠巨阙两边,相去各半寸,名曰上门.主胸中痛引 ...

  • 《千金翼方》尿血第三

    七法 第七椎两边各五寸,主尿血. 又,灸大敦,各随年壮. 虚劳.尿血.白浊,灸脾俞百壮. 又,灸三焦俞百壮. 又,灸肾俞百壮. 又,灸章门百壮. 尿黄,灸石门五十壮.

  • 光绪年《千金翼方》大厚册1500多面 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

    `<千金翼方>,孙思邈撰,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以千金来命名此书极为恰当. ...

  • 《千金翼方》药出州土第三

    论曰∶按本草所出郡县皆是古名,今之学人卒寻而难晓,自圣唐开辟,四海无外,州县名目,事事惟新,所以须甄明即因土地名号后之学人容易即知,其出药土地,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种,其余州土皆有不堪进御,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