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亲情不失散
如何让亲情不失散
文.图/高英
既然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是人世间最为痛苦的事情,那么亲人在世或生活在一起则应是最令人幸福的事情。
然而,现实中并非如此,常常,如武志红所说“家成了伤人的地方”,许多家庭外表光鲜,家庭内部却硝烟弥漫。有位朋友曾经感慨,家人的伤害比外部世界的伤害更具杀伤力。在外部世界受了伤,我们可以逃离去别处;亲人之间的伤害,却令人无处可逃。
亲人的伤害,导致亲人虽活在世上,甚至还生活在一个房檐下,却不如陌路,亲情失散。亲情失散了,一家人就容易相互折磨或者彼此冷漠,心灵备受煎熬,家庭的气场日渐衰落,再也找不到幸福快乐的感觉。
昨天下午,我在校门口等待因值日出来晚的女儿时,学生基本已经走光。我看到一个女孩子发现因忙碌总迟到的妈妈来接自己,忙迎向妈妈的电动车,满脸灿烂的笑意。那一刻,对于女孩来说,等到妈妈来接自己,就是无比的快乐!我被女孩笑容的光辉所打动了。
当我女儿和同学终于有说有笑地走出校门,女儿并不顾及班主任在一旁询问组长值日情况,也是立即快乐地向我跑过来,然后做出急喘状表示累,因为这次值日其他组员放学就跑了,只剩下他们三个人做值日,其中一个还被上高年级的姐姐进教室接走了。我跟女儿开玩笑说:“我背着你吧。”她也配合地卖萌点头。我就故意说:“我背着你——那是不可能滴!”娘俩说笑一番,我给她买了个平日不买的小烤肠,以示慰藉之意。
看着女儿开心地吃着烤肠,我心生感慨,孩子小的时候,两代人亲情浓浓,颇为幸福甜蜜,为什么孩子大了,许多人的亲情却失散了呢?
那就要看看孩子长大前后的情况有何不同。因为孩子年幼,内心单纯,无论在生存层面上讲还是从感情层面上来说,都是极为信赖父母的;被信赖的父母,只需要一味呵护着孩子成长,也没有更多的想法。由此,两代人亲密无间,不会产生猜忌。
孩子一年年长大了,本是保持着对父母惯有的依恋和信任,即使有什么青春叛逆,也和童年时期一样愿意看到父母对自己持赞许态度,因自己表现好而感到快乐。一开始,孩子的心态大约是没多少改变。
但是父母的心态在变。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唯父母马首是瞻,有了自己的社交圈,甚至爱上了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无形中带给了父母潜在的失落感、空虚感,父母慢慢觉得孩子不再重视自己。因此,父母常会评价长大的孩子说“翅膀根子硬了,管不了了”!同时,对自己的孩子就有了或多或少的猜忌心理。在猜忌心理的作用下,难免有意无意地去干涉孩子的生活,试图证明孩子到底爱不爱自己。
孩子呢,长大后日渐独立,父母不再是自己的轴心世界。长大的孩子开始分心去看世界,分心去谈恋爱,分心去奋斗打拼,精力和时间都很难再集中于家里面,天长日久了,不善于沟通的两代人就有了隔膜,孩子这才发现父母不肯体谅自己,不肯理解自己,难得回家,家里还烦恼不断,自然,与父母的感情就从“亲密”到“有间”,亲情因代沟而产生裂痕也就难以避免。待到孩子成家,有了他的爱人,父母更是觉得孩子与原生家庭离心离德,不与自己一条心。若恶化下去,亲情就会日渐失散。
之所以会导致事与愿违的亲情失散局面,我想,首先是父母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做好思想准备。孩子大了,就要允许他去外部世界摸索自己的人生路,就要允许他拥有自己独立的朋友圈,就要允许他会遇到谁都难以避免的不如人意之事,就要允许他爱上与自己家本来毫无关系的一个外人,就要允许他建设起属于自己小家的幸福快乐;其次是父母对亲子关系不自信。那些担忧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的父母,那些信奉闺女“胳膊肘往外拐”的父母,先是自己预设了一个亲情失散的蓝图,然后怀揣对亲子关系的不自信,因为总怕失去孩子的关心和爱戴,无端地心生猜忌和防范,推动原有的亲子关系日渐疏远。
要想亲情不失散,为人父母者就要做好思想准备,对亲子关系充满自信。当有一天,孩子爱一个外人胜过对父母的爱时,父母要明白那是一个人成长的一个必然阶段,父母之爱不能取代正常的男女情爱。孩子即使有了爱情和自己的家庭,与父母的亲情也割舍不断。这方面的证据是——看看,现实中多少小两口因为拼命维护各自的父母而产生矛盾,家务事不断?
或许,做好思想准备的为人父母者,对亲子关系充满自信的为人父母者,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长大成年的子女,维系住亲情不会失散。自然,这同时也需要成年子女对亲情的珍惜。
我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弄清原生家庭的来龙去脉后,懂得亲子关系建设的重要性后,不要把矛头指向上一代人翻旧账做清算,因为上一代人没经营好亲子关系是受当时的时代环境所局限,并非个人问题。现在的青年父母一代,应该从自己这里做起,无条件接纳自己父母的同时,完善对自己下一代的亲子教育,培育好现有的家庭关系,一代代良性循环下去。
但愿,越来越多的家庭里,亲情都不会因岁月的磨砺、世俗的冲击而失散!亲情,理应成为人生的正能量,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助力,而非阻力。
写于2015年10月23日上午。非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