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清代地图,看两百年前海南黎家风情画卷
《琼郡舆地全图》是清代嘉庆年间绘制的海南地理与风俗长卷,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地图全卷
本图虽为地图,却以民俗采风为主要目的,描绘了当时聚居在海南岛中部未汉化黎民(生黎)的生活场景,并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笔者在前一篇《地图故事:琼郡舆地全图古今地名解读》中,将图中清代行政区划及山川、海湾、景观等与现今进行了对比说明。在第二篇《地图故事:琼郡舆地全图风俗部分的读图密码》中,对全图的创作主旨和读图要点进行了阐释。本篇将对图中带有简述文字的图画做今译和解说,并对全图创作与价值进行评价。
《琼郡舆地全图》中附有文字说明的画面共16个,本文将其分为婚恋、生产劳作、采集交易、生活习俗等几个方面分类解说。
1. 婚恋习俗
婚恋部分包括《对歌择偶》、《纳聘》和《迎娶》。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对歌择偶
原文:黎人顶魁,每于春夏,在深山旷野间,男女娶(聚)会,唱歌答通情,两相自配,父母而不知禁。养儿,方谓媒之聘也。
今译:黎人到了顶魁之年,春夏两季之时,男女在深山旷野间聚会,以对歌传情达意,自由恋爱择偶,父母并不会制止。等到女方生下儿女后,男方才会找媒人下聘礼。
解说:成年后自由同居,生育后结婚,是南方很多少数民族的婚姻风俗。在上一篇中,笔者对其中的“顶魁”二字做了深入解说,并认为这是看懂全图风俗画面的关键点。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纳聘
原文:聘婚以牛为重,槟酒吉贝佐之。夫家辫面绣式而刺之,他人一见,则知谋(媒)峒聘号而不敢犯之。
今译:黎人纳聘之礼以牛为重,还要送上槟榔酒和吉贝布。由夫家找人准新娘纹面。外人见到准新娘纹面,知道女子待嫁或已结婚,就不敢冒犯了。
解说:这段文字在网上译文有严重错误,吉贝并非吉祥的贝壳,而是吉贝棉(木棉的一种)织成的棉布,即上图右侧女子手捧之物。吉贝棉是中国最古老的棉织品,海南岛也是中国棉纺织的发祥地。黄道婆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的。
织黎锦 2020年摄于海南省博物馆
网上译文另一个严重错误是“夫家辫面绣式而刺之”一段,面绣是黎族妇女最典型的标志。按照黎族习惯,女孩8岁开始纹身,先纹身体,出嫁前一周内需将脸部纹完。脸部最后的标志性纹身被称为面绣(秀面),代表已嫁为人妇,不可再自由婚配,外人不得冒犯。
黎族妇女纹身 2015年摄于海南省博物馆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迎娶
原文:聘后而婚,夫至女门。妻子母会女,以棉被遮头,夫负孥归牛,而随人富贵相资,亦有迎亲之义礼之存焉。
今译:下聘礼后结婚,丈夫到上门到妻子家。新娘母亲用棉被盖在新娘的头上,新郎将牛送给新娘家,背着儿女回去。新娘的亲戚朋友有礼物相送,到了男方家也有迎亲之礼。
解说:这一段记录的黎家婚俗,与近代黎族婚礼传统相吻合。本图与上图有明显的前后关系。图中的新郎是全图中唯一穿戴整齐(长衣长裤)的黎人男青年。有趣的是,本图右上有“抢亲”或“劫色”的画面,未做文字说明。
2. 生产生活部分
生产生活部分包括《牛踩田》、《舂米》和《渔猎》。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牛踩田
原文:黎人不识耕,以滋雨为候,纵放群牛践踏于田间,水土交融,弗以种粒,岁亦丰稔之。
今译:黎族人耕作不懂农耕之术,以进入雨季为节气,将牛群赶到田间踩踏,使水土交融,不用粒粒播种(撒播),庄稼每年也能成熟丰收。
解说:“牛踩田”、“撒播”都是最原始的耕作技术,海南是水稻的发源地之一。五十年前,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发现一株天然野生稻,才有了杂交水稻的成功。两百年前的黎族在种植水稻时,仍然采用如此落后的耕种方式,主要是受制于耕种工具。
1973年,袁隆平在三亚利用野生稻培育杂交水稻(资料图片)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舂米
原文:黎人不造磨笼,若有稻谷,邀妇人桩之。
今译:黎族人不制作石磨和箱笼。如果有了稻谷,就请女人来舂米。
解说:上篇曾以本幅图画举例,图中赤膊舂米的是黎人妇女。为了防止霉变生虫,传统上南方少数民族只存储稻谷,妇女承担每天所需大米的舂米脱壳工作。1928年,法国神父萨维纳在海南腹地探访时,记录了他们在村镇住下后,黎人妇女通宵为他们和跟随士兵舂米,以保证次日的饮食供应。
本图中,黎人男子坐在传统的船型屋中,这种船屋现在仍有遗存。船屋有平地和高架(吊脚)两种,图中是高架船屋。
黎族村落 2020年摄于海南省博物馆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射猎
原文:黎人捉鱼,不知网罟,抱矢射之。黎中无盐,小贩挑入得利。
今译:黎族人捕鱼,不懂得使用渔网,而是用弓箭射鱼。黎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食盐,有小贩挑盐进入这些地方贩卖获利。
解说:渔网是高等级的渔猎技术,射鱼更原始。以海南各地博物馆实物展示,黎人各部族应当掌握了竹编或藤编鱼篓捕鱼技术。海南岛中部没有井盐、岩盐,沿海地区又被汉人、熟黎占据,生黎只有以物易物交换食盐。
本图中也有用弓箭、长矛追杀麋鹿的场景,未配文字说明。
3. 特产与交易
全图包括《采藤》、《伐花梨木》、《取沉香》、《易货》和《交易》。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采藤
原文:黎藤生高崖深谷,有红白两种,采取以换货物。
今译:黎人的藤条生在高崖深谷中,有红白两种颜色,黎人采藤后用来换取货物。
解说:热带雨林尤其适合藤蔓类植物生长,海南中部山区盛产藤条,品质极优。所谓藤器,就是特指用海南红藤、白藤制作的器具。其中红藤较粗,多用来制作大件,白藤细软,常用来制作小器物。
海南红白藤器 2018年摄于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五指山市)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伐花梨木
原文:花梨贡木生于深岩山中,代(待)成木后,众扛下山来,乘大雨水编筏运出平岸,方用牛力拖出大河。
译文:花梨木是贡木,生长在深岩山中,等到成材后砍伐,众人扛下山来,趁着大雨涨水之际,编织成木筏运出山区到平岸处,然后再用牛从河中拖出。
解说:海南黄花梨是全世界最优质的花梨木,价格也是所有木材中最昂贵的。
海南黄花梨牌九 2020年摄于海南省博物馆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采沉香
原文:沉香结于老枯树中,黎有十余人祈得山神,各分采取。或遇熊豹毒蛇,弗相顾也。香种不同,迦南中角沉香,且不易得。
译文:沉香结在老枯树中,采集时十几个黎人聚在一起,祈祷山神护佑,然后分头去采取。如果遇到熊、豹、毒蛇,也不会互相照应。沉香的种类不同,尤以迦南沉香中的角沉香最不易得。
解说:黄花梨是最贵的木材,优质的沉香则与黄金等价。与黄花梨一样,海南原产沉香已是稀有珍品。看这段记录,两百年前黎人采沉香也是不惜命的。
海南沉香标本 2020年摄于海南省博物馆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易货
原文:黎人赋性不欺人,亦不被人欺。每以沉香、藤与客人换货。
今译:黎人禀性不欺负外人,也不容忍外人欺负。他们常以沉香、藤与客商交换货物。
解说:黎人两百年前的性格是这样,现在海南人的性格也差不多。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交易
原文:黎客收货,即雇黎人挑出市县。
译文:黎族商人收到货物后,便雇请黎人挑出集市。
解说:文字很好理解。场景中有三种人,左生黎赤膊,右汉商戴帽穿鞋,中间或许是熟悉双方语言的熟黎(汉化黎人)。
4. 生活习俗部分
生活习俗部分包括《渡河》、《传箭》、《械斗》、《跳鬼割鸡》和《宴饮》。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渡河
原文:黎人过水,抱葫芦,水流虽急,不奈他何。亦皆编筏,黎姑之过。
今译:黎族人渡河的时候怀抱着葫芦,虽然水流急湍,也奈何不了他。也会编木筏,用于黎人女子过河。
解说:渡河的葫芦是特制的,形如酒瓮,男女都用。
葫芦渡水 2020年摄于海南省博物馆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传箭
原文:黎人不知文墨,记事结藤绳。有事通众,结绳号于矢上,以传各峒。
今译:黎族人不识字,以结藤绳记事。若有事通知其他人,就将结绳挂在箭上,传至各个村落。
解说:箭是号令、信符,接绳传箭多是用来通知打仗。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械斗
原文:黎人性悍。同类一言不合,以牛为骑,各持刀箭相杀,吹牛角壮勇。
今译:黎人性情强悍。一言不合,就会骑牛持刀和弓箭互相杀伐,旁人吹牛角号呐喊鼓劲
解说:黎人强悍,不服管制。从汉代伏波将军渡海占琼北,直到民国,黎人的反抗从未停止。明代采用了引苗制黎的政策,将广西等地征苗人为军士,入驻海南,以防黎人,这也是海南苗族的由来。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跳鬼割鸡
原文:黎无医药,病惟鬼。不知占卜切吉凶,切鸡看脚,无不知其应响。
今译:黎族人没有医药,若是生病,只信鬼神。不知有占卜之术,杀鸡看鸡脚来判断吉凶,没有不知道的。
解说:鸡卜(用鸡脚占卜)是黎人的巫俗,这种占卜形式在别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存在。鸡脚占卜是将鸡煮熟后,取双脚骨,根据两腿骨之间的营养孔和缝隙等判断吉凶。这种风俗在各地仍有存留。
街头鸡脚占卜 来源:新浪微博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宴饮
原文:每遇岁时伏腊,会众烹宰酒饮,以竹筒食,以木酌醉。饱后,击鼓鸣锣,跳舞快乐,尽日乃散。
今译:每到逢年过节,黎人就会聚集一起宰杀烹煮饮酒,吃竹筒饭,用木勺舀酒喝。吃饱喝足后,击鼓鸣锣、跳舞唱歌,欢快整日才会散去。
解说:岁时伏腊,即伏祠与腊祭,指夏至、冬至两个节气,故“岁时伏腊”代指逢年过节。该场景被设置在全图中心,显然有特定的寓意。
5. 全图总结
《琼郡舆地全图》是清代中期记录海南省地理与黎人风情的长卷。目前存世的“琼黎图”中,仅有本图将地理与黎人民俗结合在一幅画卷中,其它“琼黎图”都是册页形式。
《琼郡舆地全图》的黎人风俗画面组织,有明确的逻辑性和创作的目的。全图颂扬了官吏深入黎民百姓之地审理案件,以彰显教化之意,又以黎人欢宴为中心,以表征百姓之安乐幸福。文中描述性文字虽然简略,却并无对少数民族习俗的贬损之词。
从本图的创作细节来看,绘画老道却略带有匠气,景观、人物重复单调,且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黎人风俗绘制,都有明显的谬误之处。
以笔者判断,本图应是在某个已有的册页、地图基础上的再创作。作者未必来过海南,也不了解海南风物,在创作上有想当然的成分。由于全图人物较小,细节刻画不足,对黎人风俗的描绘拘于表意。本图更像是现代流行的手绘旅游图,生动有趣,但史料价值略低。
即便如此,作为一幅年代久远,风格奇特的记录海南风情的画卷,《琼郡舆地全图》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深入的探索挖掘。
说明:
本文依据美国国会图书馆(http://lccn.loc.gov/gm71002478)高清图像文件(11719像素×23437像素),除锐化外未做后期处理。由于笔者对黎族文化认知有限,解读必有谬误,敬请批评指正。
后记:
这是第三篇对《琼郡舆地全图》的解读。本图有一定名气,某百科上有专题介绍和译文。笔者本不想再翻译全文,但实在是忍不了那么多张冠李戴、南辕北辙,因此还是斗胆做了全文今译。
笔者最犹豫的是,经过对《琼郡舆地全图》的研究,又涉及到到海南省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写还是不写它?写了会惹事的。
原创图文,请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