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下如何因材施教、因人导学?这场活动给出的答案是……

数据驱动下如何因材施教、因人导学?如何利用智能的设计和应用,为自适应学习注入新的活力?12月18日、19日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的“智能环境下的自适应学习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专家巡回指导暨中期汇报会活动,在项目牵头单位闸北八中成功举行。

此次指导旨在对入选实践共同体的项目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探索以实践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长效机制,形成一批成熟、可借鉴、可推广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教与学方法、组织形式和典型案例。

整个项目指导活动分为课堂应用案例展示和实践共同体项目组汇报两部分。18日下午,田家炳小学和闸北八中代表项目组,分别进行基于数字化实验资源和学程包资源的课堂应用展示。

从生活中桥梁承重过度垮塌的现象引入,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根据现象以及观察生活中各类桥的照片提出猜想。然后进行设计、模拟实验验证推测,知道桥面承重和桥面材料、桥面形状有关。
田家炳小学青年教师贺云飞带来的三年级《桥面承重》一课,借助自然教研组自主设计、研发的DIS数字化实验设备,让学生得以通过数据对比得出结论,在提升学生课堂体验的同时,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充分培养。
第二堂课是闸北八中七年级数学青年教师彭洁茹执教的《轴对称》。本节课尝试基于学程包资源的应用,从传统“以教为主”向数据驱动下“教与学融合”的课堂模式推进。教师通过生活场景的创设,发现、抽象出数学问题,再通过实际操作,充分体验,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基于观察、互动问答、探究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发现、归纳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iPad 和纸质练习的融合使用,熟练掌握性质的应用,学会相关作图。学程包的增强体验、强化互动、及时反馈与个性化指导的优势在这堂课上得到充分展现。学程包课堂应用模式与策略亦初步成型。
19日上午,“智能环境下的自适应学习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组专题汇报在闸北八中综合楼一楼报告厅举行。会议由中央电教馆研究部副主任黄天元主持。静安区教育局中教科陈佳彦科长代表区教育局致辞。
闸北八中党总支书记、校长陈婷代表总项目组,从项目目标的认识、项目研究的三个关键问题、项目启动后的实践工作、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的核心突破与创新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项目下一步计划等七个方面,汇报整体推进和实施方案落实情况。

总项目汇报之后,参会的成员学校代表,分别就各自的学校和实验学科开展情况进行案例汇报。

闸北八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吴剑庸从多学科常态化应用和实验学科重点突破两个方面汇报八中自项目开题以来的方案实施进展,以及作为牵头单位资源模型建设和应用推进情况。闸北八中王广胜老师以1个实验班级为例,介绍了数学实验学科在因类分层标准制定和工具开发方面的探索。

田家炳小学朱玲玲校长以“技术赋能 助力每个学生自主成长”为主题,详细介绍在小学数学与英语学科改革试验中,开发的适合课前预习、课中教与学、课后训练检测的三类APP的应用成效,并重点演示了小学英语伴随性学习共享平台的使用。

江湾初级中学丁蓓校长从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建设到以大数据为评价依据的“教、学、评”融合型教学模式的建构,详细阐述学校研究计划的推进。化学老师郑逸清重点解读了化学学科作业设计评价要素的研究成果,为下一步因类分层提供依据。

上外嘉外学校分别从英语学科开发英语字母学程包、语文拼音学程包、数学学程包以及综合课程群、数字互动课本等建设与应用方面,分享了学校学科推进的案例经验。

现场,专家对于实践共同体实施阶段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给出专业的指导建议。专家指出,共同体学校围绕学科教学,基于学程包等数字化资源,开展覆盖多学科的常态化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充分体现了课题的价值和实用性。其中学程包成为因材施教、因人导学的一个很好载体。跨校、跨省联盟和校企之间形成的耦合的沟通方式,已经形成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基本模式。

专家指出:一是要处理好长远发展和项目本身的关系。一年的课题实施周期,需要进一步聚焦研究问题,确定重点研究领域,基于现有数据,形成典型案例,梳理相应模式。二是学程包资源开发方面,要注意处理机械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之间的平衡,从注重教的角度走向关注学的角度;在学程包开发技术方面,要做到不断优化,为人工干预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在因类分层探索方面,要从学科特点出发,考虑按知识点分类或是核心概念分类尝试等。

共同体的首席专家刘京海校长着力对项目推进难点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一是分层标准制定和工具的开发方面,共同体完全是先从基层出发的,再结合理论界的研究成果,边实践,再思考,逐步逼近真理,这种做法至少比原来的经验往前进一步。二是学程包开发方面,逐渐实行三度开发,突显个性化。一度开发是优秀教师基于经验的再造、重构与创新进行资源设计;二度开发即是基于使用数据找到学生的问题;三度开发是要找到问题形成的原因,形成相应的矫正与干预对策。

最后,中央电教馆研究部副主任黄天元总结指出:该实践共同体项目前期已经具备很好的基础。课题实施已到中期,接下来需要重点思考,如何进行很好的梳理和总结。一方面是基于资源建设、应用模式方面的梳理;二是共同体推进机制方面的提炼。
据悉,自立项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共同体,已从当初的12所,扩展到32所学校,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共同体学校因为共同的教育愿景和志趣走到一起,携手探索数据驱动下的因材施教、因人导学的解决方案。
关注“第一教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