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下如何因材施教、因人导学?这场活动给出的答案是……
数据驱动下如何因材施教、因人导学?如何利用智能的设计和应用,为自适应学习注入新的活力?12月18日、19日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的“智能环境下的自适应学习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专家巡回指导暨中期汇报会活动,在项目牵头单位闸北八中成功举行。
此次指导旨在对入选实践共同体的项目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探索以实践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长效机制,形成一批成熟、可借鉴、可推广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教与学方法、组织形式和典型案例。
整个项目指导活动分为课堂应用案例展示和实践共同体项目组汇报两部分。18日下午,田家炳小学和闸北八中代表项目组,分别进行基于数字化实验资源和学程包资源的课堂应用展示。
总项目汇报之后,参会的成员学校代表,分别就各自的学校和实验学科开展情况进行案例汇报。
闸北八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吴剑庸从多学科常态化应用和实验学科重点突破两个方面汇报八中自项目开题以来的方案实施进展,以及作为牵头单位资源模型建设和应用推进情况。闸北八中王广胜老师以1个实验班级为例,介绍了数学实验学科在因类分层标准制定和工具开发方面的探索。
田家炳小学朱玲玲校长以“技术赋能 助力每个学生自主成长”为主题,详细介绍在小学数学与英语学科改革试验中,开发的适合课前预习、课中教与学、课后训练检测的三类APP的应用成效,并重点演示了小学英语伴随性学习共享平台的使用。
江湾初级中学丁蓓校长从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建设到以大数据为评价依据的“教、学、评”融合型教学模式的建构,详细阐述学校研究计划的推进。化学老师郑逸清重点解读了化学学科作业设计评价要素的研究成果,为下一步因类分层提供依据。
上外嘉外学校分别从英语学科开发英语字母学程包、语文拼音学程包、数学学程包以及综合课程群、数字互动课本等建设与应用方面,分享了学校学科推进的案例经验。
现场,专家对于实践共同体实施阶段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给出专业的指导建议。专家指出,共同体学校围绕学科教学,基于学程包等数字化资源,开展覆盖多学科的常态化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充分体现了课题的价值和实用性。其中学程包成为因材施教、因人导学的一个很好载体。跨校、跨省联盟和校企之间形成的耦合的沟通方式,已经形成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基本模式。
共同体的首席专家刘京海校长着力对项目推进难点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一是分层标准制定和工具的开发方面,共同体完全是先从基层出发的,再结合理论界的研究成果,边实践,再思考,逐步逼近真理,这种做法至少比原来的经验往前进一步。二是学程包开发方面,逐渐实行三度开发,突显个性化。一度开发是优秀教师基于经验的再造、重构与创新进行资源设计;二度开发即是基于使用数据找到学生的问题;三度开发是要找到问题形成的原因,形成相应的矫正与干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