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被漏诊的曲霉菌感染

作者:康婷芬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应用日益增多,肿瘤、器官移植及行介入性操作患者的增加,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临床实践中,一些医生对肺部真菌感染不太熟悉,处理上也不合理,而微生物检验相当于临床医生的眼睛,就处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我们的诊断就关乎患者的治疗。上星期一个病例,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患者男性,83岁,间断咳嗽10余年,最近咳嗽加重,后收入院。送我科做痰培养检查,检查出流感嗜血杆菌,给予患者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输注抗生素后痰量减少,但发热症状改善不明显,气喘。医生打电话询问,感觉治疗效果不太好,是不是还有其他菌生长。我科知道医生对此患者很关注,放培养箱继续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并嘱咐临床医生继续送检。两天以后,血平板上长了发黄的毛茸茸一片。看到的第一感觉是霉菌感染,赶紧接种到SGC平板上。然后又做乳酸酚棉染色,

显微镜检查观察如下图:

右图很清晰,很明显的黄曲霉菌。显微镜特征:分生孢子头开始呈放射状,逐渐成为疏松状。分生孢子梗壁厚粗糙,顶囊呈球形或近球形;小梗可单层,也可双层,或双单层同时存在,小梗布满顶囊表面,排列呈放射状;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表面粗糙有刺;

联系临床,为黄曲霉菌可能性很大,建议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调整用药方向后,患者开始病情逐渐好转,体温下降,痰量减少,炎症指标慢慢恢复正常。

我科建议临床痰真菌培养,确定为黄曲霉菌,生长如下图。

菌落特点:快速生长;质地羊毛状或棉花状,有放射状沟纹;表面呈黄绿色到棕绿色,背带无色或淡黄色。

曲霉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常由许多因素降低机体免疫力时,继发传染引起疾病。最常见的有烟曲霉、黑曲霉菌、黄曲霉菌。本菌生长迅速,形成丝状菌落,开始为白色,随着孢子的产生呈绿色或暗红色,镜检见分生孢子柄顶端有包囊,在包囊表面有带着串孢子的擎丝。

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其次为破坏皮肤和其他手术伤口、角膜、耳朵及消化道等。治疗曲霉菌的药物主要有这两类:多烯类(包括两性霉素)和唑类(氟康唑和伏立康唑)。伏立康唑是第2代唑类抗真菌药,主要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国外经验提示该药耐受性好。近年来还有卡泊芬净,是一种新型的抗真菌药,主要用于对两性霉素和伊曲康唑治疗无效的侵袭性曲霉菌病。

对于真菌的诊断,不仅仅是临床,作为微生物的一员也必须要有思路。

了解真菌的发生条件:

(1)真菌的特性和接触数量;(2)宿主的免疫状态;(3)环境条件影响宿主与真菌之间的关系。

了解宿主的因素:

(1)基础病影响:常见的有结核、恶性肿瘤、糖尿病、营养不良、烧伤、严重创伤、肝硬化、血液系统疾病及慢阻肺等;(2)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3)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放化疗后、器官移植、气管插管等;(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对于无宿主因素患者:

需要了解是否有接触大量真菌的病史,比如隧道工、拆房、蔬菜大棚种植户、接触大量霉烂物质等。

最后附上黄曲霉菌图一张,便于大家清晰了解。

本文为医家小二首发,作者:康婷芬转载需获授权

本文对你有帮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