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长波谈大叉穴

​应象联想大叉穴

各位师长,各位同仁,大家晚上好!

我想从一个具体的点切入,从这个点去了解一些基本的技术和他背后的原理。今晚主要分享大叉穴发现的过程、原理和针法,顺便探讨一些我对微针调气法的思路。

“一个优秀的临床家,最可贵的是基于临床的、独到的创见。回顾我的整个针灸探索过程,总是先有想法,再有临床验证、完善、提高。最后临床走到最前面了,但是理论呢?

理论的构建是一个挺尴尬的事,因为这个构建过程需要更深厚的学养去慢慢积淀。就像我自己,在临床中发现了一些很好的东西,如果自己独享,更多情况下不会去努力构建一个所谓的“完美理论”去说服别人。

如果要分享,就要严谨,要讲理,但是,在我心里一刹那就明白的事,一旦说成理论,难免有漏洞。

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更多的精力放在临床探索上,因为一个想法,甚至某个灵感,就可以指导我一路前行了。检点我自己,在知识结构上存在重大缺陷,我只能先做一个好医生。”

请大家看看这段话,就了解一位临床医生在整个自我临床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是非常不易的。

选择从大叉穴讲起,首先想让大家掌握大叉穴的具体针法和临床应用,这是一个小小的技术。

其次,更重要的是想通过大叉穴,跟大家分享背后的原理——取象比类原理和微针气化原理。

大叉穴的定位

请先看这张图

体表定位点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结合处的分叉口处,我以前说它是在赤白肉际处的分界线,后来发现不太准确。

简便取穴法: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结合处这个位置的掌背与掌面整个厚度的中间分界线上。

有时候如果按照赤白肉际处取穴,会偏向于背面,偏向于阳侧了。临床上我习惯的取法是在阳面和阴面整个厚度的中间这个分层上。

取象比类

在中医体系中,或者延伸一下在中医很多术数的体系中,有很多概念比较重要——理、气、象、数、类、应。

谈到取象比类,我跟大家做个分享。如果把拇指和食指分开,放在桌面上,很像一个人分开两条腿站在地上。

建立这样的概念后,再观察一下,在第一、二掌骨之间以及由此构建的空间,非常像人体的盆腔、腹腔和胸腔。

灵骨穴对应的位置相当于胸腔的最上端—天突穴的位置附近。

合谷穴对应的位置非常接近于人的中脘附近。

再穿过合谷穴向上走的时候,基本上接近于胸剑联合,到了胸腔里面。

取象比类,首先是一个象,在形象上看起来非常像。

在这样一个取象、应象系统当中,大叉穴的体表对应点就应该是在会阴穴这样一个位置。

我刚才用语言对大叉穴定位做了描述,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那么在具体取穴的时候,依然要发挥想象力。

就是说在这个点,是不是能根据纹路等找到一个非常像会阴的位置。

大叉穴与会阴穴

我经常能在这个地方找到一些纹路的交叉点,外形非常像会阴的位置,这就是大叉穴准确的取穴点。

这张图进针的点与前面那张不一样。这张图中大叉穴的体表进针点基本上是扎在了赤白肉际分界线上。

当按照这种方法取穴定位进针的时候,产生的气化感是不同的。

往往病人会感到腰骶部、命门有股暖流在涌动,会反应在人体后背部分,这股暖流慢慢到后背,走到人的夹脊部位。因为这个点是偏向阳面的,跟人的督脉相接近。

我刚讲的大叉穴体表定位的点,对应着的既不是督脉,也不是任脉,它是中黄之脉。

这条脉是密宗、道家中非常重视的一条气脉,从头顶百会穴到会阴,中间这条气脉就是中脉。按照这样一个想象去取大叉穴,就基本上符合我的一个定位点了。

大叉穴与地仓穴

这里再做一个延伸。把两只手做出来一个心形的形状,感觉很像一个口的形状。

在这样一个形象像口的应象中,大叉穴对应的地方很像地仓穴。

灵骨穴很接近于颞颌关节部位,比如颊车穴,经常讲“面口合谷收”,也是在这样一个应象取穴体系中。

大叉穴治疗面瘫效果也很好,而且在进针时病人口水很多,因为整个地穿过了腮腺。

大叉穴的进针操作

大家记住八个字

“徐入徐出,轻捻轻转”。

在大叉穴的整个进针操作过程中,有两个元素在其中——进退和左转右转。这是两个方向的操作,但手法要求极其轻柔,不要粗暴,不要快,要轻柔地、缓慢地去操作。

针具选择

对针具的选择非常重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针具的认识。

临床在针灸大叉穴时,最早用的是0.16*40mm的针,后来发现用比这个更细的针,比如用0.14*40mm甚至0.12*40mm的针时,可能更加有效。

在用针去调气的时候,面对一个非常大的尴尬,就是气是介入形、神之间的东西,倾向于无,而针是一个有形的东西,用一个形而下的针具去调一个形而上的气,是难度非常大的事情。

这便启发我,在临床针灸时,能不能将针的有形部分更加弱化一些,比如外形上更加细一些;在整个进针的过程中,更加轻柔、缓慢的操作,让病人酸麻胀的针感弱一些,甚至没有针感。

若做到这两点,就非常吻合气的特性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路。

微针调气化

今天晚上我讲大叉穴,更重要的原因是启发大家关注微针调气化,这是临床中很多人忽略的一个层次。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在轻轻地左转右转过程中,在慢慢地由浅入深推进过程中,当遇到一些关键节点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

我认为用非常细的针缓慢进针时,手下的感受是非常敏锐的,细针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细腻。

在缓慢进针的时候,当针尖抵到某个关键点,手下是沉紧的感觉,不是那种“谷气来也徐而和”的感受,而是“邪气来也紧而疾”的感觉。

当碰到这样一个节点时,病人可能会有胀的针感,这个关键的节点千万不要错过,因为整个大叉穴进针出针的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诊断的过程。

前面讲过合谷穴所对应的点在大叉穴整个应象当中很接近于胃脘的位置。

换句话说,当针尖缓慢进针到中脘附近时,如果遇到这样一个关键点,我认为是他的中焦胃脘有问题,这是一个诊断过程。

如果病人就诊时有胃脘胀痛,那么针尖扎到这个部位有紧而疾的手感的概率很高。所以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关键点,就在这个点做一个小小的停留。

轻轻地左转右转,小角度、舒缓地去捻转针,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转才能够化。

当轻轻地转的时候,会发现针尖下的气松了,那种紧而疾的手感没有了,会出现和缓的、从容的、饱满的谷气的那种手感时,再问病人,他胃脘部的不适感当下就可以解决。

感受与体验

在中国整个的阴阳术数中,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一个是体验的方面,一个是感受的方面。

在微针调气化的过程中,感受很重要,体验很重要,感应也很重要。感应的产生,几乎是同步出现的,没有说经过一段时间或者一个过程。

按照这种思路缓缓的进针,一直到针尖抵达灵骨穴的位置,其中一旦遇到关键点,就在这个关键点停留捻转。

当按照这样的操作规则,针尖由浅入深,针刺到灵骨穴,再缓缓退出来。

在退的过程中依然注意针尖下的手感,缓缓地退出,这个时候依然会遇到沉紧的关键点,依然做手法,等到手感变和缓后再接着缓缓退针。

退到最后,留针的时候,我一般针尖留在2、3分到半寸之间(第一次留針位置),这个时候针尖所对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下丹田。

操作的次数

临床上这样进退的过程可以重复2-3次。

在第二次由浅入深进入时,会发现第一次的关键点可能变得和缓从容了很多,所以第二次的进针会快很多。

有些很顽固的疾病可以做3次,不需要做太多。

留针

最后都是要浅层留针,针尖在体内的深度不会超过半寸以上。

最后这个退的过程,也是一个引气归元、以退为守的过程。内经中也讲到

“静以久留,微以养气”。

在这个层次留针时,可以留得久一点。

(0)

相关推荐

  • 腰部疾病的特效针法

    腰部疾病的治疗方法1.今天我讲一个腰痛的病例:治任何的病,治疗方法都不是只有一种:我今天所讲的是治疗腰部疾病其中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当然这个方法并不意味着能够彻底的治好:也不可能说是最好的:只是相对来 ...

  • 针灸扶阳针法:大叉穴疗效堪比“生附子”

    针灸扶阳针法:大叉穴疗效堪比"生附子" 在整个的操作过程中,再把关键的问题给大家强化一下. (1)选择的体表进针点对应会阴穴,操作的进退过程对应人的中脉系统. 其实整个进针的路线是 ...

  • 大叉穴

    大叉穴

  • 大叉穴运用:

    大叉穴,在中医应象中,我把食指和大拇指想象成一个人的二条腿,那虎口穴.就是人的会阴穴.会阴到合谷这一段对应在女子盆腔.男子的前列腺,合谷穴的位置对应的人的中焦胃的位置.合谷穴到董针的灵骨穴这一段.对应 ...

  • 董氏奇穴-大叉穴

    转自爱爱医医学论坛 在08年五一中山的学习班上,师叔提到了董公晚年尤喜玩手,在手上下了很大功夫,这对我启发很大!也印证了我多年来的一个想法:完全可以从董氏奇穴的一一部位入手,p***隐藏在董氏针灸里的 ...

  • 升阳大法---排寒针法及大叉穴

    大叉,大白,灵骨 提阳,治阳萎,单取,热力十足 1,男右支沟,左公孙.女左支沟,右公孙.缓解肢体寒凉.行针45分,但要记住,左升右降的运作程序,不要刻意去追求. 2,立即针法.为排寒针法.针时.有寒气 ...

  • 通天彻地的变穴大叉穴:大拇指与食指间赤白...

    通天彻地的变穴 大叉穴:大拇指与食指间赤白肉际处进针,针尖抵达第一和第二掌骨的交界处. 主要应用于咽喉肿痛,胸闷,胃胀,会阴泌尿系统问题.前两者问题进针较浅,后两者问题需达交叉点位置.

  • 左长波:一分钟让眼睛变亮的特效穴

    木穴对急性眼病效果较好,慢性眼病则可以刺大腿上的上的三黄穴及风池穴附近的硬结,疗效显著. 定穴之法 接下来讲穴位,当你学手上穴位的时候,你要学几个方面,我原来讲课的时候总结了三句话,帮你找到手指上的穴 ...

  • 8大养生窝,10大养生穴,每天按摩3分钟,让身体学会自我修复

    8大养生窝,10大养生穴,每天按摩3分钟,你会发现自己惊人的变化. "窝"和"穴"是我们身体内脏的"反射区". 按摩疼痛的"窝&q ...

  • 艾灸第一大补穴,祛寒补阳养命~

    有一些人,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日常不懂得保养,长此以往,通常都有虚寒之象,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手脚发凉,这是肾阳虚的表现,阳虚则不达四肢,气血到了四肢已经没有鲜活的力量了. 所谓寒生百病,只有暖和了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