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院子,您就更懂生活!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蝶恋花》 宋·欧阳修
很多人从小就生活在老宅子里,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扇扇乘凉,听老人讲三国说水浒和那些古老的故事。
长大之后,中式庭院成了每个中国人梦想的居所。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拥有一个庭院,回归自然与本我,沏茶读书,卧听风雨,已经成为一种追求。
在过去,那时的词人,无论帝皇、达官贵人、平民百姓,还是僧人、风尘女子,许多都居住在某一处庭院里。
这些庭院或大或小,一生一院,在院子里可以感受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美妙。
当时庭院和庭院艺术——庭院诗词、庭院绘画、庭院小说、庭院戏曲等,更是共同构成了令人魂牵梦绕的中国古代士大夫生活美学。
所以,深深庭院每每落笔于古人的诗词画境里。
其中,又以宋词为最。
宋词中,庭院词占有较大篇幅,这些词影响着宋朝的文学和日常生活。
在宋代词人的眼中,家国情怀、深闺离绪、季节变迁、动人爱情......仿佛人一生的悲欢离合,都发生在这一方院子里。
《浣溪沙》 ·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排踏破蒨罗裙。
《生查子》·周紫芝
院落半晴天,风撼梨花树。
人醉掩金铺,闲倚秋千柱。
(“金铺”原指门上的铜铺首,指代门。)
宋代的民居庭院就是由建筑、围墙和大门围合起来的一个空间系统,其中院落可能处于房前屋后,也可能处于住宅中心。
从宋词中,我们可以发现,门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暗示意义,它是内与外、私与公、行为的可与否之间的一个界定。
关掩上门的院落,便是为居住者提供了一个十分安全自在的心理环境。
一门之隔,世俗的一切,在这里都是浮云。
《行香子》· 秦观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疏影·梅影》·周密
素壁秋屏,招得芳魂,
仿佛玉容明灭。
围墙,其最原初和基本的功能是起边界、屏障作用,但懂生活的古人将其扩展为环境美化的作用。
在白色院墙的映衬下,院中事物便成为造景。
而且不少人家在院中靠墙栽竹种花,其效果宛如国画小品。
《浣溪沙》· 晏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古人尤其注重路的铺陈,不论庭院大小,必有道路,其可称为庭院之脉络。
由此,庭院中的路往往成为了文人散步徘徊、体察自然和思索沉吟的绝佳之地。
《浪淘沙》· 邓剡
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井”在今天的院子中很少见,但在过去宋词中被反复提到,可见当时庭院里普遍有井。
宋词中提到井时有时以“金井”一词出现,且当时人们喜在井边种植梧桐,因此“井”与“梧桐”又总是一并出现。
《点绛唇》 ·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秋千同样也是在宋词中常被提及的庭院景色,当时主要是女性娱乐玩耍用的设施。
宋词里的庭院,花草树木繁茂,各种迷人的景物吸引来各种鸟雀、小动物和昆虫,四季更迭,形成了一个自然而宜人的小环境。
这样的庭院,再加上院中荡秋千的少女,庭院里丝丝缕缕的意境之美飘散开来。
过去的庭院,大至国家之庭,小到平民之院,都蕴藏着人们无限的情思。
这样的中式庭院,坐落千年,人们感受着春花秋月,也感慨着家国情怀。
近千年以后,沿着宋词,我们再次发现了中国庭院之美。
从这些庭院宋词里,我们似乎遇见了真正向往的一种生活。
或许只有中国人能配得上它的钟灵毓秀,因为中国人懂这些庭院,它把中国人的含蓄、内敛、唯美,以及太多美好向往融入了其中。
懂中式院子的人,一定懂生活。
他们懂得暂别都市喧嚣,寄情于山水之间,是何等的优雅娴静。
每日清晨闻鸟啼而醒,夜幕降临揽明月而眠。
一扇院门,敲开了多少人的心扉。
来源:石界之星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