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七十年代大沟中学农业基础课刘振琪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八) || 作者 杨海川


屏阳师表系列之八

——记七十年代大沟中学农业基础课刘振琪老师

作者    ‖   杨海川
杨海川在唐关(通渭碧玉关)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屏阳师表系列之七  ——记七十年代中期大沟中学原副校长刘振亚老师》《1920年海原大地震中的会宁大沟灾情记略》《屏阳师表系列之六——记原大沟中学体育课周尚礼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五——记原大沟中学语文课武止戈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四——记原大沟中学语文课王泰华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三——记原大沟中学建校元老王善治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二——记原大沟中学语文老师李炳宸》《屏阳师表系列之一——记原大沟中学崔炳华老师》《会宁县陈祥同志工作事迹——省报里的老实圪塔“陈喇叭”》《建国初大沟抗美援朝等为国征战人员事略》《接骨(下)》《接骨(中)》《接骨(上)》《老兵传奇(二十一)》《老兵传奇(二十)》《老兵传奇(十九)》《老兵传奇(十八)》《老兵传奇(十七)》《老兵传奇(十六)》《老兵传奇(十五)》《老兵传奇(十四)》《老兵传奇(十三)》《老兵传奇(十二)》《老兵传奇(十一)》《老兵传奇(十)》《老兵传奇(九)》《老兵传奇(八)》《 老兵传奇(七)》《老兵传奇(六)》《老兵传奇(五)》《老兵传奇(四)》《老兵传奇(三)》《老兵传奇(二)》《老兵传奇(一)》

刘振琪,原籍会宁“杨刘家”人。祖父是晚清进士刘庆笃。属书香世家。他毕业于西北师大生物系,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有良好的造诣,特别对甘肃中部旱区农作物具有针对性的增产增收,从籽种改良,到微生物肥料的研发利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在当年,全中国人民战胜饥饿,还在为粮食而奋斗的时代,刘老师的专业与他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勤恳,无疑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他在大沟中学任高中部农基老师,是为了培养新一代科学种田的能手,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方式,达到增产增收,从而改变农村基本经济面貌为目的的教学。

就是这样一位农业科学家来到大沟中学,在高中农基课之外,还在缺少美术和常识老师的情况下,他竟然给我们小学生也来上课,并且是那样地尽心尽力,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1974年春,我们上四年级,有了图画课。第一次上图画,同学们很新奇。上课来的老师,戴着的近视镜,玻璃片仿佛鼓成了圆球。中偏高的个子,脸也消瘦,也是蓝布帽,帽沿也蔫蔫地横在额上。我们当时不知道他的名字叫刘振琪,却晓得他是我的同桌刘东平的爸爸。刘东平其时也是十一岁十二岁的样子,一个男孩子,大眼睛,长得细嫩细嫩,象个水里捞出的白亮的玉器,说话奶声奶气,但却已中规中矩,看得出是出于学门子弟,和我们这些土坑里玩大的毛娃子就是不一样。

刘老师走近教室门口,后边一个糟孩子从后背上捅着喊:“刘东平,看!你大来了”。东平气得往后瞪一眼也没说什么,脸转过来时我看见他眼里冒着泪花,什么也没说。

刘老师走上讲台,先向大家脸上扫视一圈:“要我看呀,大家的眼睛一个个又大又亮,都是想学画画的苗子,很不错!可怎么学呢?怎么能画好一幅画呢?记住三个字:练眼睛。古代有个小孩的眼睛就能直视太阳,还能看到一丝绒毛上的详细情况,叫做‘明察秋毫’。我们也要这样来要求自己,先要把我们看到的东西仔细观察,它的大小、形状、颜色、光度,全部记在心里,你画的时候心中有数。边看边画叫‘写生’,看画写画叫‘临摹’,今天我们临摹一只物件。”老师三言两语间,黑板上画了一只茶缸:“同学们就看着画一只茶缸吧,看谁看得仔细,画得认真!”

老师在过道里走着看同学们的画。我总是直线不直,曲线不圆画不好,反复擦拭。而刘东平却执笔稳定,不多久就画出了茶缸,涂上蜡笔很好看!第二节图画课画一串葡萄,老师画得水灵灵,垂垂欲下,我只画得75分。王守军和刘东平达80分。第三课画一棵大树,刘东平后边那个同学画一棵树样,却在树杆树下画了许多毛毛虫🐛 ,他原本是搞个恶作剧,却没想老师打个85分,超过了最高分!老师说,想得周到,别看比较恶心,可它们是些动物,动植物有群落现象,因而没有画错!这个意外点评,让那个同学来了信心,对图画课格外感兴趣,试设想一下,如果一直跟着老师学下去,他在美术上一定会有大成绩的!

老师又补充到,画毛毛虫不如画一只蟋蟀或蝴蝶出来,同样是虫子,有的不能上台面的。这叫审美观。审美观很重要同学们!辩不清美丑,你的世界观也不周全!世界观懂不懂?不懂以后学,先要辨识世间的好歹美丑……

这一点受教让我们在日后不至于盲人瞎马,人云亦云。它的含义不仅仅限于事物的表象,因而,更能让我们去展望世间更深更远的事物!

我们的“常识”也是刘老师授课。太阳系,四季气候的形成,风雪雨雾,雷电冰雹,细菌病毒等等。常识课更让同学们来兴趣!

刘老师在讲桌上的大地球仪旁讲“风级歌”:

“零级烟柱直冲天”,他手遮前额,命令道:“往上看!”,仰头直往天棚顶直直上望,似乎目光随了烟柱入了云霄!随口喊:“啊呀,这风零级,烟柱直直地!”。他又将目光收回,似乎从人家的屋顶上又盯住一缕炊烟,而盯视的目光斜斜往上移动:”现在有风了,请看这烟就是:

“一级青烟随风偏!”

“哈哈!二级轻风扫脸面!”

“看手!”他的右手如扇样打开,五指做出微微的高频震动,从远远的右侧轻轻拂向脸庞,然后换做左手,同样的震动拂向脸面,脸上有一种清爽的表情!

“三级!三级清风红旗展!都看我手中红旗!”他右手做擎旗动作,左手向外做震颤的挥动,嘴里伴音道:“哗啦啦啦啦!哗啦啦啦啦!”

“四级地面飞叶片”,他两眼扫视地面,煞有介事,好象看到了跳跃的兔子!……

“啊呀!看六级风!我这雨伞要刮跑了,快抓住!六级举伞难呀!哎!哎!哎!暂还给把雨伞给刮跑糗了!”

同学们笑得换不过气来,老师却一脸严正,直讲到拔树倒屋的十二级台风一级。

他稍稍做了停顿接着讲:“这风是不是这样刮的?”

同学们齐答:“是这样!是这样刮的。”

“这风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没风也不行,有些风媒花如果一直是零级风,影响传粉结果实。风到八九十级,房上没瓦了,不坚实的土窑给弄塌了,咱们住也没处住了,就别说山里的麦豆谷糜,没收的籽粒拌尽,只剩个光杆子,收割的禾捆子全给你卷到沟里去。我们学会了定风级,就能判断它的破坏性。咱们的中央气象台做了预报,兰州中心气象台报的范围更小更精准,那咱们就听队长在喇叭里讲怎样防风,一般三五级以下没问题,六级以上就要防了。”

这在后来所遇的任何刮风中,我们总能迅速判断出它的风级!

刘老师讲课,特别具有趣味性,表演性!给学生把知识一次性刻在大脑里,拔也拔不出!后来讲“细菌,病毒”,讲到“霍乱”病,他说:“这霍乱十分可怕,发作一来是这样的!”他倏然伸右手,五指节律性地往一起攥,小臂大臂也节律性地往后拧卷,随着嘴里“咯吧吧吧吧吧吧吧吧”的伴音,右臂卷收到后背上去了!又一声“咯吧吧吧吧吧吧吧吧”模拟关节折动的声音,左臂也卷收后背。最后只“咯吧!”一声,头也拧到左肩耷拉下来!眼镜也快要掉下来。同学们屏住气没敢笑。老师复了原形说:“怕不怕?一个人抽不了几次就抽日塌了!”

同学们吓得没有笑出来。老师说:“你们这一代人是最幸福的,过去的战争,瘟疫,地震,饥荒都没有经历过。只这瘟疫,江西的血吸虫病已经彻底控制了,天花呢,你们只种个牛痘就不怕它!现在落实毛主席的中医路线,让人强壮身体不生或少生病,赤脚医生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给社员巡诊,如果谁家娃娃高烧不退,一针青霉素就好了!要在旧社会,很多活不到你们这样大就糟蹋了!”

我们认识了细菌和病毒,还初识了人们为了健康生存而进行的奋斗!

刘老师主要代的课是高中的“农基”,就是农业基础知识。第一节课上,他就开宗明义讲道:“同学们,我们上农基课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让你们学到农业的科学知识是其一,最重要的是农业增产增收的技术!课上学来的能在大田里应用,麦子丰收了,家家白面馍馍白面饭,你们也高兴,你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也跟着你们享享福,前辈们走过来不容易,都苦得很呐!我的希望就是把你们一个个变成农业上的大能人,农村多么急需有能力的青年人去给他们帮产帮收!你们手里拧住了科学的武器,你们就是丰产丰收的领路人,而不是简单的劳动力!”

这样一讲,同学们对农基课的用途意义明白了,极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当时主要讲授的是“920”植物生长调节素和“5406”根瘤菌,实际就是两种生物肥料的应用。

学校实验室里,由于温度的要求,盘了一间土炕,秋冬以后就不能断火。刘老师为了掌控温度,自己亲手填炕。穿上大夫式的白大褂,进行无菌消毒。进入实验室的学生也是同样要求。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培养基上点上菌种,很快就长出了生物性菌孢,这和种植蘑菇属于同一个流程。待到收获了菌孢,刘老师激动地挥手道:“同学们请看!我们点菌的时候就像做魔术,现在可以看到真正的果实了!”

同学们自然欣喜异常。跟着老师将菌种拌到大田的肥料中。用这种肥料种出的小麦叶杆呈墨绿色,籽粒异常饱满!而做对比的普通农家肥种出的麦子叶杆浅绿,籽粒明显偏小。

师生们浸沉在一种收获的幸福之中!学生们更是体验了一次极为实用的技术与收获。

这一片黄天厚土之上,刘振琪老师带领的学生团队破天荒将科学与农业联系了起来,将课堂与粮田联系起来了!刘老师的农业课,八成用在了实践与操作上。他不讲空洞的理论,“咱们要做些看得见的事!”拿起来就能用,出手就要有收获!“学以致用”多么可贵,学而无用那不如不学!

大沟中学当年刘振琪老师带领的农基班,的确是一支难得的农业科学团队,如果客观条件允许,那将对当地或更大范围改变农业落后面貌的起到巨大作为,的确让人不可想象!

小麦品种的杂交培育和洋芋插芊嫁接,芽栽获取子代生长优势的培育技术。是农基课实验的第二项重要内容。

高中教室门前开了几畦地,让同学们种上几个品种的小麦。麦子放花时节,花期只有十天,必须把杂交实验一周内全部完成,正中午天气酷热酷热的,学校初中小学部同学正是午睡时间,而刘老师戴上草帽,带同学们在田里赶做杂交实验,把课堂上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等等微观知识用到了田间实验上。怎样用放大镜观察雄雌花粉,怎样用镊子提花授粉,一个一个地教习。地头的大牌上标示高一或高二的班级,每穗经过实验的麦头上挂一只早期火车票样大小的硬纸片,一面写实验者的班级姓名,一面写原品种父本和母本的名称。怕雨水淋没了字迹,就用塑料包好。待麦子成熟了,把相同品种的麦穗绑成把子,刘老师一一在实验室挂墙保管,留待第二年再进一步优化培育。这是将农业科技从课堂运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成功实验,也是毛主席“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最具体生动实践内容,回望历史,在当时的国情条件下的确有其重大的时代意义。

老师将绑成十几个小捆的麦穗拿到讲台上,召集大家来看:“这是我办公室墙上风干的样品,最初,我们用本地的老品种小麦和引进的农麦10号,红旗头8号,新陇24号按照不同组合进行的杂交培育,还有二代的进一步培育的新品种,进行培育的品种它们都是六排的籽粒,没有培育的只有四排。这个差距就很大了。现在,我们要从培育出的新品种中,优中选优,选出最优良的父代和母代再进行杂交培育,这样产生的子代就是我们大田丰产所依赖的优良品种!“

“同学们是不是发现红旗8号籽粒更大一些,这就是品种差异。这一捆是咱们将红旗8号和农麦10号杂交的子代,千粒重最高,完全可以推广到农业社去,让群众体验一下科学种田!”他又取过两捆品种麦穗,“再来看看920和5406的肥料差异……”

“你们回到队里去,用咱们学过的知识和技术,连年增产,那可是个改变农业生产面貌的大好时机!那个贡献可就大了!”

这个时代培养的学生,社来社去,毕业后重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1975年元月,两年里一直跟刘老师扎实学习农技的胡帅从大沟中学高中部毕业,回到张屲生产队,先去队长那里报到,老队长自然十分欢迎。这里都祖辈不识字,能有个高中生回队是多么稀憾的事,正好当个会计,计帐计工,打打算算,口粮分配,以及生产计划等等,科学文化好地很!欢迎欢迎!

他早已做好了回乡的计划,明年第一步先实行洋芋的芽栽种植。学校已经实验过了,直接投入生产应用,当年就实现洋芋丰收,让群众先认识一下科学种田。这个想法给队长一讲,队长特别支持,就这样办,听你的!

正月初十,山湾靠北的向阳低洼处,土层已经解冻。新任会计带社员们挖土育苗,整块的洋芋密植在30公分深的土槽里,上面厚盖熟土。他就象刘老师亲临现场一样,指挥得很专业!

然而,群众的认识并不是那样统一:

“听老农的经验要守农时呀,不说芽栽靠住靠不住,往年的农历四月八前后种洋芋,这大年正月十五没过就闹腾着种洋芋,别叫外乡人看着笑话咱们……”

“这学生从书上看了些说法,不要胆量就能说出来,你队长老冈冈(方言,指人年迈)地了,总不能糊涂吧,这样多的洋芋籽不敢糟腾(方言,糟蹋)呀,这要抵多少口粮呢!”

“人老祖辈没有见过……”

当时的阻力还是挺大的,但他心里有数,刘老师手把手教导的技术,只要自己心细,严格按照要求去做,一定不会在自己手里失灵!加之老队长力抵非议,坚定支持他的行动,正月育苗顺利完成。

一月半以后,扳芽种入了60亩大田,这要比传统种植早一个半月,延长了生长期。这一年雨水也合节,洋芋苗十分茂盛。中秋节一过挖洋芋,白花花漫了一地,堆起来了一座座洋芋小山。籽颗个头很大,单籽七八两的,过斤的洋芋颗子也不在少数!社员们笑逐颜开,肩扛车运,一派喜庆气象!当初反对过的人只说“呵呵,我们说错了,没看对,谁知道这科学还这么厉害!”

队长欣慰用对了人。社员们只说这新时代的学生了不得,他肯定还有别的法术,有这样的农业带头人,就不愁吃喝欠缺。

胡帅的芽栽技术,很快就传遍大沟各村社,取得广泛影响。他进一步实践小麦新品种的繁植推广,以及“920”“5406”的大田运用实践。第三年春天,他接到社会青年可以参加高考的通知,经过两个月的业余复习,秋天的第一次高考中,成绩优异,被西北师大中文系录取,实现了一次人生的大逆转!

在西北师大中文系读书时代的胡帅

这一年,胡帅和大沟三队的李泰昌、梁贵仓都考入大学,成为新时代的骄子!他们的人生自然不同凡响。胡帅毕业后进入《甘肃日报》社当记者。但他不忘故土,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湾里,他曾捐助和拉赞助的方法筹建了一处小学,希望后来的学生们就近读书。近年城镇化后,学校生源减少,他免不了一番深深的感慨!

对于大沟中学早期的一些老师,我和胡仁兄小聚半日,他很感慨!概括说,在高中时期,他有武止戈老师教授带动他的文章与语文,有了机会他可以考取高校进修中文,走出他现在还不错的人生道路。他如果厮守农村,虽然吃些苦,但有刘振琪老师教习他的农业科技,他也一定会有成就的!

这老兄临分手告诉我:“这么好的老师,现在没有了!”

他的声音里充满激动,他对这些教授过他的老师们的怀念是发自内心的,恳切而令人震撼!对于后来将这些好老师一个个挖走,进入县城各个重点学校,会宁教育在总体上蒸蒸日上,而大沟中学因师资缺乏,最终将高中部撤消,令人倍感惋惜!大沟中学的辉煌正由于这一代杰出的老师们“洛阳调将”(隋唐戏剧《战洛阳》中情节,今日调一将,明日调一将)一般地被抽走而渐渐暗然下来!不能不说是大沟历史上最大的憾事!

现在忆写老师们,往往连带着对历史的回望!我们惊诧于这一时代大沟中学的老师们,留给天南地北的学子们以无尽的怀恋!几十年过去,生生如昨!这些老师给学生们精神上的激励,知识上的教诲,影响是多么的深远!不仅仅是区区一篇短文能够道尽的……

2020年12月29日20点改毕(可惜!刘振琪老师的照片截止发稿时还未收集到!)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