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学基础知识(3)
中国历史真正意义上的钱币出现于春秋中期以后。
春秋之前,普天之下皆为封国。对大大小小的封国而言,下对上为贡献,上对下为赏赐,平等的诸侯国之间则为礼尚往来。诸侯国内,只有贵族、家奴或家佣。一切行为皆以贵族的意志而实行,以贵族的需要而劳作,按贵族的命令而分配,完全不需要所谓交换中介的货币,也不存在等价交换一说。春秋以后,随着诸侯间倾轧与兼并战争的增多,自由平民阶层逐渐形成,依靠自我劳动为生的自由民,不得不通过商品交换来出售有余、买进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逐步形成。大约在春秋后期(一说春秋中期)①,随着集市贸易日趋频繁,为满足人们日常经济活动的需要,相应的具有固定形状和重量的青铜铸币应运而生。应该说,铸形货币是青铜称量货币发展的必然结果,试想,如果每次交换活动都需要用天平去称量交换中介,这种买卖是何等的不便。
铲形货币--空首布
最早的铸币是铲形货币“钱”,后世称“空首布”。它是农耕地区的国家仿照当时常用农具“钱”而铸造的、具有统一形状和相对固定重量的交换中介。过去有种说法,认为最初的交换中介就是实用的农具“钱”,“空首布”是农具“钱”在经济交换活动使用中逐步退化而来的。事实上,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根据侯马铸铜遗址的考古发现,至迟春秋中期已有较大规模铸造“空首布”②,如果在其之前还有一个实用农具的逐渐使用退化期,这个年代该至少上推到春秋初期,而当时平民的买卖交换是用不起那么大的青铜块(农具钱)的;另一方面,历年来的出土实物中,也没有发现空首布之前逐步退化的农具钱与空首布同出的现象,如果真有存在的话,必定难免。这就像唐宋时期的钱币窖藏中经常可见汉代五铢钱的情况相似。
馆藏耸肩空首部
仿形于刀削的刀币
差不多与此同时或稍后,渔猎地区铸造了仿形于刀削的刀币。大约至战国中期后,韩、赵、魏、秦及燕、齐等国铸造了方便流通的圜钱,而楚国则铸行蚁鼻钱(鬼脸钱)。这些应该说无所谓仿形于何物了,因为到战国中期,频繁的集市交易和民间买卖应该使人们懂得铸造什么样的钱币便于流通和使用。过去,人们认为圜钱源自纺轮或玉璧,蚁鼻钱源自铜仿贝,现在看这些说法都过于牵强。
馆藏圆孔、方孔圜钱
馆藏保德铜仿贝、蚁鼻钱
事实上,许多地方都是圜钱和布币、刀币同时使用,秦国则是圆孔的圜钱和方孔的半两同时使用。秦钱纪重,三晋地区也出土有各类纪重的釿布,这些都说明青铜铸币与青铜称量货币的渊源关系,而非以往人们所认为的青铜铸币源于青铜农具和工具的蜕变。至于蚁鼻钱与铜仿贝,就更谈不上有何渊源了:一方面,客观上两者形态差别很大;更主要的是,目前发现的铜仿贝多出土于山西保德、河南安阳地区,与楚境相去甚远,铸行蚁鼻钱的楚国至今未有铜仿贝出土,更没有发现铜仿贝与蚁鼻钱同出的现象。
馆藏尖首刀币系列
[1] 观点参见山西省考古所编《侯马铸铜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444、452页;马俊才:《新郑“郑韩故城”新出土东周钱范》,中国钱币学会编《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第92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2] 观点参见山西省考古所编《侯马铸铜遗址》,文物出版社,1993年。
(资料来源:周卫荣《中国古代货币及其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