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树培《古泉汇考》初探

清代著名泉学家翁树培(1764 - 1809)字宜泉、顺天大兴人,著有《古泉汇考》八卷。该书是清代钱币学重要著作,为古今学者所推崇。因书稿未及刊刻故流传绝少,民国前翻阅过翁书者屈指可数。后来翁谱辑入《古钱大辞典》时已化整为零,分别融入于各泉之下,如今已难一窥全豹。鲍康曾说:翁书八巨帙,厚几盈尺,蔚成大观,可见其篇幅甚具规模。翁谱究竟考订了多少种古钱?全书有多少文字?刘喜海对翁书稿本校订整理做 哪些工作?本文尝试对翁书作一次剖析和探索,一方面有助揭开上述谜团,同时进一步探 讨翁氏考订历代古钱的途径和方法。此外,翁书稿本辗转流传多年,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经历, 也可在此一记。

一 记翁氏遗稿辗转流传经过

《古泉汇考》是翁树培呕心沥血之作,就在他去世那一年(嘉庆十四年),仍在努力考订古钱入编,其中有一按语,记述当年泉友何缓斋购得靖国元宝折二钱,“字带隶体,元左挑,与靖康钱制作文字吻合”。同年冬树培因患重病离世,遗下稿本二份,一是定稿本,另一份是草稿本,并留下翁藏古泉墨拓本至少十二册。金石古泉名家叶志诜(1779 -1863)字东卿,湖北汉阳人,官至兵部郎中,收藏金石书画古泉甚富。翁书定稿本及泉拓十册先由叶氏所得,藏于平安馆。叶氏于同治二年卒后,其所藏仍保存完好。同治十三年(1874)平安馆遭火劫,叶氏遗藏尽毁。翁氏遗稿幸好早前已转归杨幼云(1820 - 1901)收藏。光绪廿七年杨氏去世后,翁谱不知再落入谁家。

1937 年秋,翁书稿本八卷及古泉拓本十册在北平琉璃厂文奎堂内被发现,由著名金文专家燕京大学教授容庚(1894 - 1983经手购得,归燕京大学收藏。容庚曾说:翁书“虽有删改,实为定本”。1952 年大学院校调整,燕大一分为六,翁氏遗稿不知分到何处,数十年来杳无音讯,如今未知尚在人间否。另有一份草本,据说“翁殁后,汇考为佣人窃出,售于刘(喜海)氏”。经查核,翁氏卒年刘喜海十六岁,集泉刚数载,对这本增删涂改几不可读的书稿未必有兴趣。故“售于刘氏”之说不确,当年接藏者另有其人。道光元年(1821)喜海时年廿八,是年其师金蒨谷见他案头上置有翁氏书稿。道光十三年(1833),喜海出守福建临汀时已开始校订翁稿。道光十八年他曾说:“北平翁学士覃溪先生子宜泉比部著古泉汇考,其家止存稿本,涂乙几不可读,余为费三年功,抄录正本藏之”。

根据资料显示,喜海校订翁稿时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校正全书稿文字及理顺文句,再抄录成正本;二是参与考释各类古钱,在“树培按语”之后,分别写下211条“喜海按语”。刘氏按语短则仅四字,长则近四百字,一般二三十字不等。例如见四字按语:“铁当三钱”;五字按“此钱疑伪作”;六字按“此钱今世未见”;七字按“此说甚确宜从之”;八字按“喜海所藏此钱篆书”;九字按“喜海曾于都门见此品”;十字按“此泉应列于不知年代品”。其论断精确而显出自信。道光十八年(1838)他初步完成校订工作,此后十四年间,刘氏仍继续考证补充多条按语。道光廿六年(1846)在西川任按察使时,仍见他在书稿上添加按语;道光廿八年出任浙江布政使,在两浙藩署蓬峦轩内,又写下多条按语,直至去世前一年(咸丰二年)在京师寓所内,他先后写下考订顺天元宝及熙宁重宝钱两条按语,可见喜海为翁书稿用力之勤,令人敬佩。翁树培生前泉家能阅览其书稿者,已知有两人,一是泉学家倪模(1750 - 1825), 嘉庆元年(1796)他在京师曾借录汇考中有关历代钱谱资料,其后载入《古今钱略》卷廿八内,二是藏泉家金锡鬯(蒨谷),金氏曾说:宜泉“所著古泉汇考一书,终日随身,闻其夜卧亦置之枕畔,签改粘缀,不遗余力。予于壬戌(1802)晤于京,后数年留京,时至 旅馆,常见其书,欲留一宿而不能”(《晴韵馆古泉述记》)。刘喜海在世时,曾向他借阅翁书稿者亦有两人,一是鲍康(子年)于道光廿年(1840) 在秦中借阅此书;二是李佐贤(竹朋)于道光廿六年(1846)出守福建汀州知府之前借阅此书, 鲍、李二氏均在其著作中评述过翁书稿本。咸丰三年(1853)刘喜海在京师去世后,遗稿《古泉苑》归陈介祺(字寿卿)收藏, 而翁谱最初未知落入谁家。金石古泉名家王懿荣(1845 - 1900)字廉生,山东福山人。光绪元年(1875) 他曾购得翁氏泉拓二册,并请鲍康题跋。大约在光绪中后期,懿荣才获 得翁书稿本。他在阅览翁谱时,于四种古钱下分别写了“懿荣按语”。古泉名家胡义赞(1831- 1902)字石查,河南光山人,胡氏与懿荣同为京官,为古泉至交。光绪廿四年(1898)胡 氏曾借阅翁书稿本,并在书稿内又分别写下三则记事。至此,翁书在刘喜海加按之后,又 增加“懿荣按语”四条,“石查记事”三则,从而将翁谱所记述泉家收藏事的年份,再延 续至光绪廿四年,其考订内容及集泉资料比原稿更为丰富。光绪廿六年(1900)庚子之变,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王懿荣殉难。王氏卒后其天壤阁 藏书便散出,翁书稿本由山东著名藏家赵孝陆(1875 - 1939)所得,赵氏山东安丘人, 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他十分珍惜这本流传绝少的翁氏钱谱,严加保护,不轻示人。民国廿三年(1934)著名学者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1896 - 1960),欲向赵氏借 抄翁谱,再三请求下得赵氏允许,并由山东日照马官缙(仲绅)负责缮写,抄录半载始告 完成,马氏抄本已入藏山东省图书馆。王献唐曾说:“日后如有机缘,当为印行”,然而 世事多变,翁谱至此仍未能付刻传之。民国廿七年(1938)丁福保(1874 -1952)主编《古钱大辞典》,曾向王献唐借得 翁谱马氏抄本,并抄录了一份,其后将全书稿辑入“大辞典”内。至此,翁书稿本几经波折,辗转流传一百二十余载,终于有个好归宿。从以上记事可知,翁氏遗稿未被湮没得以保存, 刘喜海、王懿荣、赵孝陆、王献唐都是功巨,而翁谱得以传后世,丁福保先生更是功不可没, 为世人称道。

二  汇考八卷及前一卷考释

倪模、李佐贤及鲍康先后看过翁书稿本,并写下记事或评说。倪模在《古今钱略》卷廿八中记述:古泉汇考(未定写本)翁树培撰,“此书汇考古 泉源流沿革,以及历代著述,收藏诸家,凡见于载籍者,一篇一句,罔不详究异同,诚足 为考古泉之总汇”。“以上历代各家著录(五十三种),皆翁宜泉古泉汇考中所录者,余 嘉庆丙辰(1796)都中曾借录一通,间加按语,今全载于本卷”。李佐贤在《古泉汇》首集卷三写道:“古泉汇考计八卷,大兴翁树培宜泉著。卷一属刀布、 卷二至卷七自周秦以迄明季,并外国、无考者俱载,卷八则厌胜之类。视诸家钱谱搜罗宏富, 可称大观”,“八卷俱有注而无图,阅者不能一目了然”,“此则系未成之书,未及刊刻 而宜泉谢世”。鲍康在《观古阁丛稿》记述:“道光庚子(1840)夏六月,(燕庭)观察亦以奉讳流 滞长安,相见即索是书,观察举以相授八巨帙,厚几盈尺,且谓余曰,此本出抄胥之手, 未及校讐,子为我读而正之”,“是编博引旁征,几于无书不采”,“后二卷外国暨厌胜 吉语诸品,不及详其制,仅志其目而已……并为勘正数百字而归之”。

从以上三泉家的记述可知,刘喜海所得古泉汇考草本共八卷,有注而无图,卷一刀布,卷二至卷六自周秦两汉下至元明两朝,卷七外国钱及无考品,卷八厌胜吉语钱等。倪模所借抄者,内容包括古今收藏名氏及历代各家著录五十三种,是翁树培撰写于乾隆五十八年,这部分内容暂称它为前一卷,它是翁书稿本重要组成部分,刘喜海所得之草稿本可能亦有收载。今见“大辞典”上册总论中已载入倪模《古今钱略》卷廿八历代谱录五十九种,即已包括翁书的前一卷内容。丁福保曾说:翁书“惟卷一古刀布及卷八之厌胜品疵类太多,稍从删节”。今见“大辞典”下编补遗仅收载翁书卷一古布币十二品,包括安阳、宅阳、晋阳、鲁阳、高都、平洲、 鄩氏、襄垣及连布(四布当千),还有空首布三品。另收载明刀(莒刀)及六品各式齐刀。其余七卷内容已全部融入于“大辞典”各泉之下,现今已难一窥全豹。经过我们分类统计, 汇考刘氏校正本共考订历代古钱 573 种(注:各朝通宝钱、年号钱,例如会昌开元、嘉定元宝、洪武通宝等版式繁多,但均作一种古钱统计,如此类推)。经过统计,书稿八卷共撰写字数为二十四万二千五百余字,另倪模抄录前一卷计有13400 字,李佐贤抄录卷一古 布资料计 1500 字(大辞典未见收录)。因丁福保只摘录卷一及卷八部分内容,故可知全 书稿总字数应不少于二十五万七千字。(注:如要查找翁书稿撰写准确字数,可参阅:中 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之一:[清]翁树培《古泉汇考》,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 缩微复制中心。1994 年)

三 翁氏博采群书汇考古泉

树培自九岁起集钱,渐嗜泉成癖,经长年累月摩挲品赏,练就出色鉴泉本领。如鲍康所言:“凡泉之重轻薄厚,轮廓大小,一点一画,罔不析及毫厘,既辨其形兼辨其声,特辨其质兼辨其色,折衷详审,为近代谱家第一”。翁氏鉴泉一丝不苟,观察入微,同时他 十分重视从宏观方面入手,认真考证古钱之铸地及国属,并断其时代。他尝把考订之古钱 置于同一时期钱币加以考察,比较两者异同,并注重引证前人的论说,使其考据更具说服力。

1. 以诸史货志为本,旁及百家杂记树培十分重视集录前人对各种古钱考订之文字资料,内容包括诸史货志、史家著述、 历代钱谱及百家杂记等,几乎无书不采。

鲍康曾记述一个故事:“闻有原识(翁)先生者, 偶直武英殿,见一人整冠坐廊下,据矮几振笔疾书,视所抄则西清古监也。当日文渊阁武 英殿图书,悉许诣殿阁请观,知必为先生,询之确乃订交去”。此例可见翁氏博采群书用 力之勤。树培尝慨旧谱之简略失据,曾说:窃谓(钱)谱,当以诸史货志为本,考其原委 得失,旁及百家杂记,或有事近鄙陋而可资谈助者,亦载之“(录自《古今钱略》卷廿八)。简言之,“以诸史货志为本,旁及百家杂记“是翁树培撰编钱谱的指导思想。只要有助于 古钱之考订,任何史料皆可收集而载用之。例如名医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古称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这段资料,翁氏考订五铢钱时已被采用。树培考订古钱时,引用各种古籍均有先后次序,可用二十八字概括之:“诸史货志记在前, 培案在后抒己见,九位名家书八本,百家杂记助考研”。在引用诸史货志之后,翁氏最多选 录八本钱谱包括有:梁·顾烜《钱谱》、宋·李孝美《钱谱》、南宋·洪遵《泉志》、明·董 遹《钱谱》、清·《钦定西清古监钱录》、清·张端木《钱录》、清·陈莱孝《历代钟官图经》、 清·无名氏《钱币考》等,(近今有学者考证无名氏即无锡人华玉淳(1703 - 1758)、字师 道,号南林。详见《中国钱币》2000 年第三期)。此外,翁谱最多引用诸家论泉者包括有:潘有为(字卓臣,号毅堂)、江德量(字秋史)著《江氏钱谱廿四卷》、倪模(字迂存)著 《古今钱略》、瞿中溶(字苌生,号木夫)著《钱志补政》、张燕昌(号芑堂)著《金石契》、 刘师陆(字子敬,号青园)著《虞夏赎金释文》、何梦华(元锡)、姜怡亭、严铁桥(可钧)等。

2. 翁氏考订各朝钱币所引用的书籍

①考订秦汉半两五铢钱所引用书籍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史记·货殖列传》、 《前汉书·食货志》、《后汉书·食货志》、《前汉书·公孙述传》、《晋书·食货志》、 袁宏《后汉纪》、郑康成《周礼注》、贾公彦《周礼疏》、孔颖达《礼记疏》、司马贞《史 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黄镇成《尚书通考》、王应麟《汉制考》、马端临《文献通考》、郑樵《通志》、王应麟《玉海》、窦启瑛《四川通志》、高承《事物纪原》、 朱彝尊《曝书亭集》、钱玷《古器款识考》、王昶《金石萃编》、丁传《多野斋印说》、 刘歆《西京杂记》、陈廷敬《午亭文编》、罗大经《鹤林玉露》、曹昭《格古要论》、施青臣《继古丛编》、陈恂《余庵杂录》等。

 ②考订魏晋南北朝钱币所引用书籍有:《魏书·食货志》、《晋书·食货志》、《晋书·张轨传》、《三国志·魏书》、《三国志·吴书》、《三国志·文帝纪及明帝纪》、《北齐书·文 宣帝纪》、《周书·武帝纪》、《隋书·食货志》、丘悦《三国典略》、杜佑《通典》、《唐 六典》、《永乐大典》、《魏书·西戎传》、《北史·西域传》、《十六国春秋·后赵录》、 《河南府志》、《江南通志》、白潢《西江志》、顾炎武《日知录》、叶大庆《考古质疑》、 周大枢《存吾春轩集》、倪涛《六艺之一录》等。

③考订隋唐五代十国钱币所引用书籍有:《隋史·食货志》、《隋史·高祖纪》、《旧 唐书》、《新唐书·食货志》、《新唐书·地理志》、《新唐书·西域传》。《唐六典》、 王溥《唐会要》、《五代史·南唐世家》、《五代会要》、陆游《南唐书》、薛居正《旧 五代史》、郑向《五代开皇纪》、《梁书·武帝纪》、《陈书·世祖纪》、《十国春秋》、《十 国纪年》、《续通典》、钟渊映《历代建元考》、王圻《稗史类编》、庞元英《文昌杂录》、 张尔歧《蒿庵闲话》、沈括《梦溪笔谈》、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王观国《学林新编》、 王楙《野客丛谈》、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周必大《二老堂杂志》、李时珍《本草纲目》等。

④考订两宋西夏及辽金朝钱币所引书籍有:《宋史·本纪》、《宋史·食货志》、《宋史·律历志及职官志》、《永乐大典》、《辽史·食货志》、《辽史拾遗》、《金史·食 货志》、《金史·废帝纪》、方拱乾《宁古塔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王圻《续文献 通考》、郎瑛《七修续稿》、胡承谋《湖州府志》、颜希深《泰安府志》、吴自牧《梦梁录》、 屈大均《广东新语》、屠叔方《建文朝野汇编》、曾敏行《独醒杂志》、张礼《游城南记》、 章如愚《群书考索》等。

⑤考订元明两朝钱币所引用书籍有:《元史·食货志》、《元朝典故编年考》、孔齐 《至正直记》、《明史·食货志》、《明史·流贼传》、王鸿绪《明史稿》、《明史集腋》。谷应泰《明纪事本末》、邹漪《明季遗闻》、《清史·食货志》、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 张嗣衍《广州府志》、张居正《太岳集》、顾炎武《亭林文集》、顾起元《客座赘语》、 江师韩《韩门辍学》、陆琛《豫章漫钞》、厉鹗《樊榭山房集》、沈国元《两朝从信录》、 钱大昕《养新录》、黄宗羲《行朝录》、沈荀蔚《蜀难叙略》、侯恂《鼓铸事宜》、王逋《蚓 庵琐语》、《经济类编》、《渊鉴类函》等。

⑥考订外国钱所引书籍有:《史记·大宛传》、《前汉书·西域传》、《魏书·西域 传》、《隋书·西域传》、《旧唐书·西戎传》、《新唐书·西域传及南蛮传》、《宋史·外国传》、《元史·外夷传》、《明史·外国传》、《明史·安南传》、周煌《琉球国志略》、 顾炎武《京东考古录》、徐葆光《中山传信录》、朱景英《海东札记》、图理琛《异域录》、 钱辛楣《养新余录》、《神宗国史》、《西洋朝贡典录》、《瀛涯胜览》等。丁福保曾说:“知古泉之蕴非一士之智,一代之学所能尽也”。翁树培精于两宋钱之考 订,惟先秦古布考证尚欠精确,疵类颇多。例如将各种大小布币列为上古及夏商布;翁氏仍 依旧说,释“賹化”为“宝货”,并附于周景王钱之下;对先秦古币的认识多依从潘毅堂、 江秋史之说。诚然我们不宜以现今学者之水准来苛求古人,两百年前翁氏能撰编这本佳作已 是十分可贵。毋庸置疑《古泉汇考》也是一座古泉资料库,它有待我们去发掘,整理和探索。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7年5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