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风物

《姑苏晚报》2021年08月02日 B08版

  叶梓

  苏州多湖。

  我没去过的,也不少,但名字大多都听过。

  唯独有一次,在饭桌上听到说起莺脰湖,我竟然闻所未闻。一问,原来在平望。平望,我倒是匆匆去过一次。关于平望,记忆里最深的是两件事,一件是因为闲读范成大,对他《过平望》一诗里的“波明荇叶颤,风熟苹花香”了然于心。另一件是读过北大教授包伟民的一篇历史随笔,文章的大意是从蚊子管窥平望的市镇演变,角度新颖,写得也诙谐有趣。

  莺脰湖,就在古镇平望。

  相传,这是吴越春秋时范蠡所游的五湖之一,以其形似莺之脰而得名——脰,形声,从肉,意为脖子,莺之脰,自然就是莺的脖子了。莺脰湖中有一小岛,名平波台,是僧人周妙圆于明代天启年间所修。以前,但凡途经莺脰湖者,大多要登此台进香,顺道再看看月亮,于是“莺湖夜月”的美称也就不胫而走。而现在的莺脰湖,已建成平望的一处休闲美景。莺脰湖的历史上,有一组《莺脰湖棹歌》,知者甚少。棹歌是与竹枝词类似的一种诗歌体裁,流行于清代的江南一带,以纪地方风土之详。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许锷的《石湖棹歌百首》,皆如此。而《莺脰湖棹歌》,就是王光熊在这一创作浪潮下完成的一册有关莺脰湖的风物之作。王光熊(1840—1892),一名运鼎,字铭之,号梦薇,一号懒鹤,震泽(今属江苏吴江)人。他世居莺脰湖之畔,1860年遭遇兵燹,移居姑苏城里。他寓居苏州期间,仿《鸳鸯湖棹歌》的体例创作了《莺脰湖棹歌》一百首,以解乡思。他在诗集的自序里就有明确的表达:余家莺湖之滨,自遭兵燹,敝庐荆棘,赁庑吴门七年。于此岁晚无事,偶仿曝书亭《鸳湖棹歌》,制为此词,亦得百首。伤今怀古,意有交致,不徒纪风土物产已也。

  这里的《鸳湖棹歌》,即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

  才华出众的王光熊说得很清楚,写作的旨意不仅仅是为了纪录风物,也是个人的抒情达意。但是,现在回过来头重读此书,固然有个体的际遇与悲欢时时隐现,但更是一册关于莺脰湖、关于平望、关于吴江乃至江南的风物之书。这一百首棹歌,何止是一大组诗啊,它简直就是一部清代平望诗歌版的方志之书。透过字里行间,看到的不仅仅有江南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莺脰湖一带的社会生产、人情世故、风物习俗,也都能从中窥见一二。而且,这些平易近人的句子,以一种朴素的美,勾勒出了平望的大致轮廓。倘若再细心一些的话,诗句里的桥、庙、学院,都能于今找到一一的对应。

  《莺脰湖棹歌》的刻印本,现藏于苏州图书馆。卷前有同治十一年(1872)殷兆镛的序和王颂蔚的识,并有秦云、李文楷等名流的题词,其后还附有王光熊门人周灿的跋文。虽然有如此完整的体例,但至今也没有它的单行点校本,想来也挺遗憾的。

  补充一下,我是在偶遇的《平望诗钞》(广陵书社2016年9月第1版)里读到《莺脰湖棹歌》的,此书系孙中旺、姜燕婷选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