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和夏都在哪里,牵动很多中国人的心。这是一篇“应景”综述文章。笔者在《发现夏朝》第三篇第六章“埃夏一体论”总结了古埃及都城对应的中国记载的夏都。夏朝时期实际存在多次迁都,所有夏都并非只有一个,而是曾经存在多个。
按照中国记载的每个夏朝国王曾经居住过的夏都来对应古埃及都城,总结如下表:地名随迁徙人群而迁徙,这是很常见现象,不在此赘述。下面看看有哪些古埃及夏都地名复制到了中国呢?大禹建立了夏朝,禹的父亲鲧曾在崇城居住过。连山易云:“鲧封于崇。”汉班固《白虎通》:“天子曰崇城,言崇高也。诸侯曰干城,言不敢自专,御于天子也。”故崇城又被誉为“天子之城”。那么今天的崇城是在哪里呢?有很多种说法,有说在山西长治;有说在河南某个地方,理由是嵩山可能就是崇山;也有人争在四川;最近“湖南帮”大兴干戈声称崇城是在湖南,因为张家界有个地方叫崇山。当然这些都没有考古依据,把崇山与崇城联系起来也属于牵强附会,否则有“崇山峻岭”的地方是不是都是崇城地方了?相传舜流放欢兜于崇山,于是乎张家界这个“崇山”也被人炒作。今天的“张家界市”在1994年以前叫庸市。张家界之名,最早见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张氏族谱》序言。序言的作者叫张再昌,是永定卫大庸所指挥使张万聪的第6代孙。明弘治年间(1488-1506年),朝廷见张万聪镇守有功,将今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一带“山林之地”作为封地赏赐给他。“张家界”就是张家的地盘。还有一说附会到西汉留侯张良身上,说他当年在此隐居,“张家界”变成西汉张良家的了。其实真正的天子之城崇城是在上埃及第3个诺姆首府鹰城尼肯。这里有前王朝晚期的一些遗址,在这个遗址荷鲁斯神庙里发现了一个宝藏坑。著名的那尔迈调色板(大禹调色板)、蝎子王权杖头(黄帝权杖头)等文物都是在这个宝藏坑里被发现的。夸父(第二王朝末位法老)雕像也在这个荷鲁斯神庙里被发现。尼肯城名字符号
本意是“城堡”的意思,与“鲧作城”记载可以印证。但迄今“崇城”这个地名好像未在中国复制过来。下图是截图自《发现夏朝》:
中国很多文献记载了尧、舜、禹都以阳城为都城,或者又称为阳翟,或曰平阳等。但平阳在何地,又有几种说法,一说在山西临汾市,春秋晋羊舌氏邑;二说是春秋鲁邑,在山东新泰县西北;三说位于山东省菏泽市胡集镇。浙江温州还有一个县叫平阳,不声不响的。还有人争论: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实际上禹州这个名字是明朝才开始有的,将钧州改称禹州估计也是明人根据史记、帝王世纪等的附会。由于陶寺遗址的发现,山西临汾平阳说还上了央视纪录片《尧舜之都》,砖家牵强附会硬说遗址居住区发现破罐子上的两个字是“尧邑”,嗓门喊得很大。(参考:端正夏商周史观:三晋之源纪行)笔者在《发现夏朝》书中已经给出了尧舜禹都城就在上埃及圣城阿拜多斯(Abydos)的结论,阿拜多斯象形名字就是“阳”。阿拜多斯是上埃及的第8个诺姆(Nome)的都城所在地,而这个州的名字就叫“冀”,首府就叫“阳”。符合尧舜禹“居冀”、“都于阳城”的中国文献记载。而“翟”名字是来自于阿拜多斯附近另外一个遗址翟尼斯(Thinis)。详细证明见本号文章:Abydos:考古文字确证尧舜禹的都城。
(阳字原型)
文献还记载大禹在建立夏朝之前,曾经在“密都”(或曰高密)呆过。《山海经》里也记载了“密都”这个地名。今天在山东潍坊有一个“高密市”。《史记·乐毅传》“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为史籍首出高密一名。《水经注·潍水》:潍水“又北过高密县西。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也。然今世所谓百尺水者,盖密水也。”此为对高密一名较早的解释。
而在河南郑州还有一个县名叫“新密”。在西周灭商之后这里是密国和郐国所在地。密国是以密山为名,密山以“密”为名,说这里山的形状像座宏大的殿堂,古代山形如堂者称为“密”。后来郑国灭掉了郐国,并将原来的密国故城更名为新密邑。韩国灭郑后,拥有此地。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灭亡,一直沿用“新密”这个地名。“新密”和“高密”一样,地名由来不会早于西周,同样没有考古依据。
“密”有考古和文字依据的是古埃及的涅伽达遗址。古埃及前王朝时期的文化就以这个名字命名叫涅伽达文化(Naqada Culture)。这个遗址位于尼罗河大拐弯西岸,其第三期考古文化是涅伽达文化的最后阶段,距今有5200-5000年,黄帝、大禹等都曾经在这里活动过。
(密字原型)
4 斟鄩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国王太康、中康、帝相等都曾经以斟鄩为都城。今天中国没有斟鄩这个地名。对“夏都”感兴趣的考古专家们可就拼了命地找斟鄩。1959年夏,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认为这就是夏代中晚期都城斟鄩的遗址。这是“二里头夏都说”始。但二里头夏朝说,迄今没有任何证据,仅仅是某些专家的猜测假说,连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宏都不予承认,因为二里头到底是属夏还是属商都没有文字证据。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建设期间,国家文物局曾经批复河南方面二里头博物馆名称里不应含“夏都”二字。
但河南方面我行我素,执意强行加进“夏都”二字。并辩称国家文物局只是“建议”,他们可以不听。
那么真正的斟鄩是在哪里呢,根据埃夏一体论的论证和对应,真正的斟鄩应该位于孟菲斯附近的一个考古遗址叫Ity-Tawy。但是遗憾的是笔者迄今未能找到这个遗址的考古材料,所以暂时不能给出详细的证明,包括文字。根据典籍记载,夏朝国王太康失国,被东夷人后羿篡夺了夏朝政权。东夷人最初是在叫“鉏”的地方建立了小王朝。这个地名在今天中国好像也没有复制过来。它实际上是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东北部一个叫阿瓦利斯(Avaris)的地方,这里曾经是移民尼罗河三角洲东北部闪米特人居住地方,他们在这里建立了闪米特人的小王朝,这就是埃及第十四王朝,他们夺取了埃及政权建立了第十五王朝,也叫喜克索斯王朝。
(鉏字原型和位置)
夏朝晚期最重要都城帝丘或曰老丘。根据记载,河南省地级市濮阳古称帝丘,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北而得名,这里被认为是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2012年2月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对应到古埃及方面,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都城是底比斯!而《发现夏朝》发现底比斯的象形名字恰好与“濮”古字类似!
因此笔者当时就开了脑洞,既然濮阳古称叫“帝丘”,那么对应到古埃及方面,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帝丘”就是指底比斯对岸的帝王谷,这里有一座金字塔形的山峰,新王国的法老们就葬在金字塔形山峰下的山谷里,因而这里又叫“帝丘”。《竹书纪年》 又记载:“斟灌之墟,是为帝丘”。《春秋·僖公三十一年》:“衞迁于帝丘。” 杜预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故帝颛顼之虚,故曰帝丘。”。就是说帝丘这里还是斟灌之墟。而根据《发现夏朝》的考证,重新统一埃及的中王国建立者曼图霍特普二世的名字就是斟灌!他死后藏在帝王谷前方的悬崖下,这里有曼图霍特普二世金字塔形的祭祀建筑群,因而被称为“斟灌之墟”,而帝王谷的地形加上曼图霍特普二世和女王哈特谢普苏特(夏国王帝芬)的祭祀庙,恰好就是汉字“虚”字象形由来。这些环节都构成相互验证的证据链。孔甲乱夏时期把都城从帝丘迁徙到了“西河”。对应古埃及方面,就是埃赫那顿搞“一神教改革”,把都城从底比斯迁徙到了位于中埃及的埃赫塔顿,现在地名叫阿玛尔纳,因此埃及都城位于阿玛尔纳的政权时期,又被成为阿玛尔纳时期。“西河”地名在今天中国没有对应,或许它另外还有一个名字。下面夏朝都城总结表:
从上表对应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亳”,亳不是商都吗?怎么在《发现夏朝》里也变成了夏都?因为笔者经过考证,发现古王国时期都城孟菲斯的名字就是亳。
根据中国记载,最早建立亳这个城的人是帝喾,因为商朝人追认帝喾为其祖先,所以笔者猜测这是导致他们把“亳”作为他们最早都城的原因。而根据埃及考古证据,孟非斯建城时间在前王朝时期,是在 Ro(尧)法老之前,这与帝喾时期非常接近。实际年代大约距今5200年前左右。笔者推测,其后商人离开埃及迁徙,或可能曾经有继续以亳为名字的都城。夏都“亳”在今天中国复制就是安徽亳州。河南商丘和亳州邻近,其考古年代都到不了夏代时期。对应古埃及方面,孟菲斯附近萨卡拉墓葬区就是最早的“商丘”。更多可以参看:夏朝地图。
(古埃及法老时代城市--夏朝地图,3300BC-30BC)
总之,中国各地的所谓“夏都”,一是没有考古证据,二是几乎都有多地争夺。实际上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夏都。因为真正的夏都是在尼罗河流域,你在中国往哪里找呢?只是中国人有莫名其妙本土情节,很多人对《发现夏朝》一系列不可辩驳发现,都在装鸵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