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乱有章,我的朋友圈(六)
写作—琢磨—生活
1.写作
◆有一所外语实验小学,校园里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个小小的鸟窝。夜里,鸟窝里传出一声虎啸……
◆精灵得罪了一颗青菜,然后……
◆有个感觉,作文教学靠名气的时代要慢慢过去了,也应该要过去了;凭本事、易操作、讲效果的时代要开始了。会抓老鼠的猫才是好猫。不知这个感觉对不对?
有个词,叫“人微言轻”。以人的身份来衡量一个人的言论,真是牛头对马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文教学是技术,身份也是技术?就像驾驶员开车,领导坐后排,怎么开车,领导指导驾驶员?——估计指导不了,但他能指挥啊,这就是问题了。
◆摘——传统写作学主要内容是文章学,侧重造句遣词、篇章结构和技法训练,并把公文写作、应用文写作作为教学和研究重点。但这种写作学不适应当下社会现实发展需要,也不符合真正的创作学要求。
◆看了几篇格林童话,好多中国民间故事的影子,叶限、烂柯山、姑获鸟、田螺姑娘、三打白骨精……中西结合,做个课程,应该很有意思。
◆一个孩子这样仿写:
青蛙到过的地方
圆圆的荷叶,绿了,
红红的荷花,开了,
大群的知了,叫了,
叫——得——响——亮!
老师批评写错了,一定要用三种颜色。陆老师怎么看?
教死了。
◆写作的一个毛病——有些话,只是听起来很好。“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形式大于内容。
◆证明是骨,聪明为丰腴。换个说法——逻辑思维为骨,体验感知为丰腴。
◆写作写的是思维,是逻辑。——这个讲过很多很多遍了。今日看到语言学家王力也曾讲,学生的文章写不好,主要是逻辑思维问题。我以为,简单地讲,写作中的逻辑就是因果关系,也就是我讲的“证明”;写作中的思维,就是透过文章(现象)看到文章的筋脉(本质),如《西游记》即“目标—努力—失败—成功”,换个写作角度,即“起点—终点—起点”。
◆写作文的道理,孩子都懂了,就是作文写不好。过日子的道理,父母都懂了,就是日子过不好。如此,父母能理解孩子作文写不好吗?
◆一个方法,反复训练,才能活用。
一篇二年级作文,可以拿来教六年级,也能拿来给老师讲课。例文,不一定是范文。会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
◆语文是什么?语,是说,是“吾之言”。“吾”有“五张口”。文,是写,是文字,是文章,是文学,与“语”相配,是“语”的书面形式,有纹、理之美。
◆写作,理论上,我们也讲“活学活用”。操作上呢,往往“学”是死的,那么,“用”也活不了。问一个学生:怎么还不写?他不假思索地写下开头“一天,”,然后笔头又停住了。写作训练到这般条件反射,花了多大的精力哪?——如此一根筋,想想也难“活”。
◆写作上的某些“概念”不该是密不透风的高墙,画地为牢,而应是能狗能钻进去、鸡能飞出来的篱笆,掌握它的基本义,不绝对化,凡事有度,口味自助。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难道“己所欲,就能施于人”吗?我爱抽烟,我一定要求不抽烟的朋友也来一根?这样不好。
◆春,三个人一起晒太阳。
◆表现性,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外投,但,是有选择的外投,匹配的外投,即借景抒情,景与情之间有相似之处。如马致远写《秋思》,所选择的景物是精心组合的,刚好能表现出悲戚,景与情在这里能对应起来。为什么能对应起来?一是人在千百年时间里养成了审美的习惯,有了惯性,这种惯性往往还是集体的意识。如写中秋月明,就想到思乡团圆,大家都认可这样的关联。二是景与情有相似处。景的属性,景的物性,能表现出人性,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于是,景物能够成为人表达情感的媒介。——陆生作读格式塔
◆景,为什么能借来抒情?物,为什么能借来言志?因为,我们看到景或物的时候,还看到了人。写作是写给人看的。写作中,景、物和人一样。就像走在路上,与陌生人擦肩而过,这与一朵花、一棵树、一块石擦肩而过,有什么区别呢?没什么区别。
2.琢磨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这样总结人类的消费:“我们的消费活动与真实的需求无关,而是不断地运行、巩固消费主义的符号社会学系统,这个系统性的符号编码引导、生产着我们的消费欲望,它使我们不断去消费自我预期的那个形象。”——本无路,走得多了,便习惯了。习惯好,也可怕,只要够强大,就颠覆它。LV做编织袋都是潮流。
◆看了,不一定能见;见了,不一定能识;识了,不一定能破;破了,不一定能立。
◆摘——说不做慎重考虑而随意决策叫做意,就是现在所说的拍脑瓜政策。走不通的路却一定要去走叫做必,就是现在所说的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而不知变通叫做固,就是现在所说的死不开窍。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叫做我,就是现在所说的自我中心主义,这是做人的大忌,却又是人的常见病。社会中、人际交往中,很多矛盾、很多不快,都是因为人有意、必、固、我的毛病而产生的。(傅杰讲论语)
(图:傅杰讲论语)
◆摘——什么是学习?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学习具有四个方面:一、学习是培养专注力的过程。二、学习是建立方法与习惯的过程。三、学习是理解掌握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四、学习是不断感受成功的过程。——不要把学习局限在知识或技能的理解掌握过程中。如果没有正常的注意力,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知识或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会变得异常艰难。
◆摘——有学者分析,面对步步逼近的科技进步,你有三个选择:一、要么积累财富,成为资本大鳄。二、积累名气,成为独特个体。三、积累知识,成为更高深技术的掌握者。
◆曾和朋友闲聊,说不上班,每天出门跟踪采访一个普通人,晚上写稿子,发公众号,靠读者的打赏买柴米油盐。这应该是很有意思的生活。如果有1000个铁杆粉丝,每人每年打赏500元,生活足矣。只是打赏不易,我们似乎也难逃生产流水线的命。孔丘讲,君子不器。现在讲匠心,就是为了成器吗?哈哈。四十不惑,半截入土,切记切记,君子不器。打赏是客气话。
◆一部《金瓶梅》,冷热二字。兰陵笑笑生像个孩子,说出了皇帝没穿衣服。它本是一贴“医奴的药”,几百年来却仍是“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意义何在?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延续。偏又“未知生,焉知死”。
◆摘——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记号过于平凡微小,但借此你在世间的生存便可按图索骥。
3.生活
◆早上问儿子,长大了当什么?兵。——天安门升国旗,能连看四五遍,敬礼,他就敬礼,还正步走。
问他长大买什么车?吉普。
晚上睡觉,要拿一辆车在手里,问拿什么车?铃木。接过车,说了声“谢谢”!2018.4.25
◆今天读书日。中午母亲来电话,报告买回去的柚子烂心了。顺道问她家乡的《懒人歌》怎么讲,父亲作了补充:
早辰光,露水绿莹莹,要靠日中心;
日中心,日头烧背脊,要靠夜风凉;
夜风凉,蚊虫叮脚杆,要靠早辰光。
(翻译成普通话,没了柔顺的韵,只能看个大概。)
◆我们家狗的地位:
我妈:晚上,你、你爸和狗吃饭,我吃面疙瘩。
我:你干吗不吃饭?
我妈:我吃了,狗就没饭吃了。
我爸:叫你吃什么,你就吃什么。你、我、狗一个级别的。
◆乘地铁,刷银联卡,发出警报——请找客服处理。怎么回事?前几天还刷了的啊。那就去处理吧,结果,是因为卡里没钱。
◆他抽出了烟,没急着点上,用打火机测了测风速和风向,然后转个身,咔,烟散开去了。
◆我小时候,见爷爷种薤,奶奶泡藠(jiào)头,家乡话叫“藁(gǎo)头菩”,酸甜开胃。本想写一段文字,忆起汪曾祺的《葵·薤》,写得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