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拍卖2020秋拍】画在法中 意在笔前——寄情山水的明代遗民画家
方以智、陆 㬙 山水合璧册
方以智、陆 㬙 山水合璧册
(长尾甲题盒及题签)
方以智是晚明清初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以“坐集千古之智,折衷其间”为学术理想,力倡三教合一,构建了以易象为核心、调和朱王之学、贯通虚实、圆融三教学术体系的哲学思想。哲学之外,方以智还坚持“道艺并重,艺中求道”,于书画深入研习。书法方面,他认为应将篆籀的笔法作为学帖的基础,绘画上秉承前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标准,寓气逸于迹象。
方以智、陆 㬙 山水合璧册(局部)
方以智虽然没有专门的艺术著作,但在题跋中透露出自己的艺术观,如“画在法中,意在笔前。莫谓大痴恁么怪。”又如“气韵生动,得天为多。然天自蕴一切法。流、峙、动、植,一纵一横,莫非天之法也。学先资于古人,能征古人处,即自见其天矣。久之而心手与之为一,古人一我也,天一我也,造化在乎手。”此册中,方以智的山水画就极好的阐释了他的艺术观,如《雪霁归帆》虽称仿自宋画院笔,但其实在他的笔下已经全无院体的恣肆与粗狂,而颇类南宗的文雅与细密,赋色亦较为淡雅,可归于文人画一路。另有一开未署画题,但极类元人气息,笔墨苍润,在名家林立的晚明画坛可谓独占一席。
方以智、陆 㬙 山水合璧册(局部)
陆㬙主要学元人,他的名气虽然不显,但笔墨功夫着实不低,而且他的眼界也宽,如此册中临仿的就有五代董源、宋代米氏父子、元代管道昇、黄公望等历代大家的底本。仿黄公望笔法的一开,善用积墨,山石清晰,结构明了,流水顺山势而下,蜿蜒而行。《篁村溪亭》一开绘烟雨中的竹林,空中一段留白,使画面看起来云烟氤氲,意境幽远。《云山行旅图》尤见陆㬙功力,用挑笔密点,由淡及浓,画面虽小而气象万千。
方以智、陆 㬙 山水合璧册(局部)
石 涛 山水册
《山水册》为石涛作画,其友程京萼对题,八开十六页,裱功精良,曾经江西南昌望族梓溪刘氏珍藏。石涛落款“辛酉夏日同髯农、永靖坐一枝阁漫涂”,辛酉为康熙二十年(1681),是年石涛四十岁。石涛在康熙十七年(1678)间应钟山西天道院之情,离开宣城前往南京,后又多次往返二地,直至于康熙十九年(1680)春日,石涛最终决定并动身搬至南京。梅清在《瞿山诗略》卷二十一收录有诗《送石涛暂还白下,兼致喝师》:“何地堪投足,东西南北人。风萍原不系,海鹤固难驯。墨泼云千嶂,瓢悬雨一春。金陵栖定出,双锡是天亲。”可知此时石涛决定暂时“栖定”至金陵,诗题中的“白下”为今日南京古称。李驎《大涤子传》载:“孤身至秦淮,养疾长干寺山上”,长干寺即现南京大报恩寺,大报恩寺的历史从孙吴开始,历经各朝,有过长干寺、天禧寺等名字。再据《大涤子传》载:“危坐一龛,龛南向,自题曰‘壁立一枝’。”可知此时石涛来到南京后便定居于本册中落款所题长干寺“一枝阁”中。
石 涛 山水册(局部图)
石 涛 山水册(局部图)
《山水册》第三开中自题“观志山作书由此”,及落款题“辛酉夏日同髯农、永靖坐一枝阁漫涂中”,“志山”、“髯农”为其友田林,道光年间《上元县志》载:“田林,字志山,美髯,自号髯农。工篆籀,能诗。”石涛与其交往甚深,是为知己。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石涛《书画卷》、上海博物馆藏石涛《秋声图卷》同是作于此年(1681),在自题中也曾提及其好友田林,可见二位在此时往来颇多。“永靖”为其友李永靖,为金陵诗僧,与石涛友好,同为木陈道忞传人。
石 涛 山水册(局部图)
“小水小山千点墨,一丘一壑一江烟”,石涛善绘小景小册,很多重要作品均以此形制流传。《山水册》全册八开画面构图无一相同,或全景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构图新奇,景意深远。通册以石涛擅用湿墨笔法氤氲而出,兼以枯笔,或绘古木,或绘山脊房屋,来形成笔墨干湿的相互相应,浓淡兼施,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融合来体现空间感。足可体现石涛其艺术造诣之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石涛、程京萼对题《山水册》
册页八开于画左侧,均有程京萼对题诗文。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石涛《山水册》六开,亦为石涛与程京萼对画对题。程京萼活动于康熙年间,与田林同为江苏上元人,字韦华,号祓斋、韡老、抱犊,是著名经学家程廷祚之父。清代包世臣着《艺舟双楫》评京萼行书为逸品。清代梁巘《论书帖》评:“程韦华得执笔法,学山谷空灵瘦硬,然结体倾斜,亦未成家。”程京萼与八大山人亦相交甚好,二人相识于康熙三十年(1691)前后,其子程廷祚着《清溪集》卷十二中《先府君行状》篇载曰:“王母殆,始为江汉之游……率常往来广陵,以卖字为业。”程京萼是在此时前后与八大相识,后牵线石涛八大二人相识。
石 涛 山水册(局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