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十七)攻克长安后燕帝国的局势变换

当灵宝之战唐军十多万部队全军覆灭,潼关随之失守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不仅仅是唐帝国皇帝李隆基难以置信,对燕帝国皇帝安禄山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意外之喜,燕帝国需要花时间来消化这个好消息,也需要花时间来全盘规划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无论是燕帝国中央,还是燕帝国的前线将领崔乾佑,都不会想到唐帝国的皇帝居然会立即逃之夭夭,如果燕帝国有时光机回到从前,自然是前锋马不停蹄,立即西进直扑马嵬坡,没准就能逮到唐帝国的中枢系统,直接结果了帝国的皇帝太子们,那整个安史之乱的历史进程只怕就要大大的不同。

可在当时,燕帝国的前锋崔乾佑部是不会贸然离开潼关西进的,因为混乱中燕军并不知道唐军到底损失了多少,而且根据我们第十二节的推算,唐军如果坚守长安,怎么着也能凑出五六万人来。无论是燕帝国中央,还是崔乾佑本人,都不敢让数量处于绝对劣势的前锋部队,不经休整就轻易深入敌后,毕竟燕军现在的兵力已经严重不足,每个士兵都很精贵,经不起损失。

于是过了十天,等唐帝国皇帝果断“转进”后,燕军才做出具体的战略部署:以立下头功的崔乾佑率领九千部队,包含灵宝之战中坚守袋底的五千精锐陌刀兵,北上占领河东,解除了洛阳方向的后顾之忧,以孙孝哲、安守忠为主将,率领大约二万部队西进,占领以沦为空城的唐帝国首都长安。

安禄山不意上遽西幸,遣使止崔乾祐兵留潼关,凡十日,乃遣孙孝哲将兵入长安,以张通儒为西京留守,崔光远为京兆尹;使安忠顺(后改名安守忠)将兵屯苑中,以镇关中。

燕帝国拿下了山西河东与首都长安,整个战局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紧接着唐帝国中枢马嵬决裂,帝国分裂出了两个中央政府,这接二连三的重磅消息,也让在河北作战的郭子仪部朔方军一下子变得尴尬起来。对于郭子仪来说,现在有两个需要立即决策的紧急问题摆在他面前,第一个问题是军事上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政治上的问题。

先来看军事上的紧急问题,第七节已经介绍过,五月二十九日嘉山会战燕军大败,退守保定,唐军已经开始准备北上进攻,同时燕帝国辽宁军区也反正,来自辽宁军区(平卢)的大军已经开进河北,威胁燕帝国老巢范阳。那么唐军是否该继续进攻,一举拿下燕帝国老巢呢?

最终的决策,完全取决于唐军有没有把握在较短时间内拿下坚守博陵的燕军史思明部。

由于正面战场唐军已经溃散,燕军主力部队没有了后顾之忧,就有可能抽调出大批部队回援,随着崔乾佑占领河东,燕军可以兵分两路,一路直扑山西太原,切断唐军河北兵团的后路,一路沿河北平原北上,与固守保定的史思明部前后夹击唐军。所以只要史思明部据城固守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唐军郭子仪部就将陷入后路断绝,腹背受敌的险境。

接下来看政治上的紧急问题,那就是郭子仪和他的朔方军要不要介入中央的权力斗争中。在这种权利更迭的关键时刻,你不表态或者表错态,往往决定着你和你的部队与中央政府关系的亲疏远近,一旦朔方军在河北陷入与燕军主力的苦战之中,错过这个表态窗口,就有沦为帝国新中央的边缘部队的危险。一旦朔方军沦为边缘部队,那今后朔方军就不再是中央重点扶持的对象,朔方军的后勤,朔方将士今后的升迁奖赏,就都会比别的部队来的差,那朔方军之前付出巨大牺牲获得的一切战果,就将大打折扣了。

所以郭子仪部经过了仔细权衡,自认为没有能力迅速战胜燕军史思明部,因此选择了撤退,只留下少量“义军”留守河北的占领区,所有主力边军都火速返回灵武拥立太子。

随着唐军河北兵团主力撤走,河北的燕军史思明部一下子就活了过来,但是他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北边来自辽宁的刘客奴部已经逼近了北京,史思明也必须离开I机做出战略选择。现在有两个战略方向摆在史思明面前:一是立即开始横扫河北各郡县的“虾兵蟹将”,二是立即北上,与威胁范阳的平卢刘客奴部决战。

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扫荡河北是以精锐横扫地方民兵,当然现在的民兵经过半年的战争洗礼,可以升级为地方军了,但是和正规边军精锐比,尤其是和史思明部数千平卢同罗王牌部队比,战斗力差距很大,因此横扫河北可以较容易的获得胜利,深耕地方,补充后备兵员。

但是缺点就是第一,河北幅员广阔,各地城头变幻大王旗,优先经营河北就需要不断分兵,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同时,先南下的前提是老巢范阳剩下的老弱残兵可以坚守住范阳,一被范阳被刘客奴部拿下,对于燕军士气将带来极大动摇,也会让燕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到那时候,广阔的河北各地极有可能出现燕军来则投燕军,平卢军来则挂唐帝国旗帜的局面,燕军将彻底陷入疲于奔命的困境。

那立即北上与平卢军刘客奴部决战呢,一旦获胜就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而且朔方和平卢两支正规军同时消失在河北,对于河北各路地方军士气形成重大打击,非常利于接下来彻底经营河北。但是,这个战略的弊端就在于,平卢军是非常精锐的正规军,数量也有一万人并且有不少于三千的骑兵,无论是部队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在此时的燕军史思明部之下,因此和平卢的主力决战就是一场硬仗,一旦遭遇失利或者虽然获胜但是损失巨大,就会丧失再战能力。

而且如果燕军不能迅速有效打击平卢军有生力量,那么就会和平卢军陷入僵持,一旦进入这样的局面,那么燕军就彻底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而且此时主力部队被困在范阳,失去了机动作战的机会,局面更加险恶。

两种战略,如何选择,考验的是史思明对于自己的指挥能力和部队素质的信心。史思明选择了第二种战略,主力部队北上与平卢军决战,这个战略的目标是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代价,一战而摧毁平卢军主力,若不能完成目标,战局就会被走死。

应该说这样的战略选择是一种破釜沉舟,而史思明最终完美的实现了其战略目标。刘客奴根本就没有认为史思明敢于此时与其主力决战,准备不足,一战而溃,很多士兵都投降了史思明。

此战过后,燕军河北军团,不但没有损失有生力量,反而因为很多平卢军精锐投降从而大大增强了部队实力。而刘客奴残部逃回平卢后,很快就发生了内讧,刘客奴被杀,整个平卢陷入了奚族部落、唐军编制内守军和高丽部落的混战之中,范阳北边的威胁基本被消除。

初,平卢节度使刘正臣(即刘客奴)自范阳败归,安东都护王玄志鸩杀之。禄山以其党徐归道为平卢节度使,玄志复与平卢将侯希逸袭杀之;

火速解决了北边的平卢军,部队得到进一步壮大,接下来史思明就有了足够的实力与底气横扫河北了。不过中间出了一点小意外,史思明在攻打石家庄地区的九门的时候,九门的地方军假装投降,等史思明上城受降的时候,突然向史思明攻击,把史思明打下了城墙。这次诈降让史思明被迫养了两个月的伤,不过也就让河北沦陷的时间推后了两个月而已,随着史思明养好伤后卷土重来,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先后拿下了九门、赵郡、藁城和常山,这样,到了756年9月,石家庄地区就被燕帝国完全收复。

石家庄地区的收复,意味着井陉口再次被封锁,从范阳一路南下到邺城再到陈留的线路也彻底贯通,河北各地失去了外援,陷入了被宰割的境地。史思明部接下来马不停蹄的继续攻打河间、景城、饶阳和信都等地,也就是今天河北东部的衡水和沧州地区。

河北东部挂唐帝国旗帜的部队,数量并不少,而且至少有静塞军三千、朔方军三千精锐边军在六千以上。其中信都乌承恩部还有马三千匹,至少可以组成二千的骑兵。但是此时各郡部队分散在各个城池之中,互相之间也缺乏协同,比如颜真卿虽然可以组织平原、博平、清河等郡的部队,但是拥有同样强大部队的信都乌承恩,却一直观望,未出过一兵一卒协助他。

因此,面对一盘散沙的东部地方军,燕军史思明部采取了围点打援的办法,在进攻常山时,部将尹子奇就包围了河间,前后围城四十多天。对于颜真卿来说,此时也面临选择,如果不救援河间,那么河北剩余各地就更加分散,很容易被燕军各个击破,甚至出现丧失信心纷纷投降的局面。因此颜真卿决定赌一把,十月派遣和琳率领自己所部的全部主力共一万二千人,救援河间,诱燕军主力决战,然而地方军的实力和正规边军差距甚大,此战唐军全军覆没。

失去全部主力的颜真卿部,人心涣散,无力守住平原、博平、清河的黄河沿线,于是率领几百骑南渡黄河逃走,信都乌承恩则率部队投降,至此,燕军收复了河北全境。

在灵宝之战后,短短四个月的时间,燕军史思明部就在内忧外患中高歌猛进,北破平卢,南至黄河,横扫整个河北。燕军的横扫河北意义重大,一方面将潜在的反叛燕帝国的不安定因素,彻底消灭和赶出河北,另一方面大量收编近一年混战中,组建、扩张和锻炼的地方军队,既壮大了军事力量,也巩固了后方的稳固根据地。此轮收复河北,燕军开始对河北长期的控制,逐渐割据河北,此后的河北,上百年间一直掌握在安史余部的手中,逐渐脱离了唐帝国的控制。

燕帝国在河北高歌猛进,好消息连连,但是在其他方向,却逐渐的有坏消息在不断传来,这些坏消息都不是军事上的坏消息,而是政治上的坏消息。

比如说,燕军在关中大地折腾了几个月,发现尽然无法立足:

京畿豪杰往往杀贼官吏,遥应官军;诛而复起,相继不绝,贼不能制。其始自京畿、鄜、坊至于岐、陇皆附之

扶风民康景龙等自相帅击贼所署宣慰使薛总,斩首二百馀级。庚戌,陈仓令薛景仙杀贼守将,克扶风而守之。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如果你的的政治组织比你的敌人优秀,你的进攻就很容易收到传檄而定的效果,不战而屈人之兵;可如果你在政治组织上差的太远,那么即便你军事上再强大,再能打胜仗,也难免在占领区一步一个坑,一步一个坎。安禄山在造反前,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他军事上如何如何准备的记载:

(安禄山)慰谕兵士,磨砺戈矛,稍甚于常,识者窃怪。

禄山由是决意遽反,独与孔目官、太仆丞严庄、掌书记、屯田员外郎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密谋,自馀将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来,屡飨士卒,秣马厉兵而已。

但我们却找不到安禄山在政治上有哪些准备和动作的记载,相反后面再史思明继承燕帝国后,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史思明在政治上的各种动作的记载。看起来,安禄山的团队更多的是一个军事集团,对于政治上该怎么做,该通过什么样的政治组织方式来消化帝国的基层,是没有太多准备的。

可是一个幅员如此广阔的帝国,单纯靠军事的铁腕,是没有办法控制的,军队再强,再铁腕,数量也是有限的,在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十来万大军就如同胡椒撒进了面里,根本控制不过来。

唐帝国延续了一百多年,政治上已经非常的成熟,玄宗皇帝安史之乱前的四十多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盛唐,是唐帝国的全盛期。帝国的基层组织仍然非常高效而有秩序,帝国在基层得到的认同非常的强大,一个没有在政治上做好准备的燕帝国,尽管军事上占领了唐帝国的广阔地区,但在占领区的统治必然是举步维艰。

燕帝国一年多来虽然几经波折,但是军事上进展迅猛,大量的唐帝国高层都投降了燕帝国,比如传奇将领哥舒翰、帝国的头号政委边令诚、帝国曾经的宰相陈希烈、帝国的高官张均、张垍,帝国的首都市委书记崔光远都纷纷投降。但很快这些投降的高官就纷纷对燕帝国感到了失望,大量逃回:

京兆尹崔光远以为贼且遁矣,遣吏卒守孙孝哲宅。孝哲以状白禄山,光远乃与长安令苏震帅府、县官十馀人来奔。

内侍边令诚复自贼中逃归,上斩之。

唐帝国高级官员对燕帝国高层秩序的失望,自然会迅速的传递到全国,于是全国各地对于燕军就会越来越倾向于抵抗而不是投靠,比如:

安禄山问翰曰:“汝常轻我,今定何如?”翰伏地对曰:“臣肉眼不识圣人。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李祗在东平,鲁炅在南阳,陛下留臣,使以尺书招之,不日皆下矣。”禄山大喜,以翰为司空、同平章事。……翰以书招诸将,皆复书责之。禄山知无效,乃囚诸苑中。

哥舒翰作为帝国的头号传奇将领,在帝国军中的人脉不可谓不广,燕帝国此时军事上的胜利势头也不可谓不猛。燕帝国把哥舒翰竖成了典型,给加了宰相加国家名誉主席这样的高官厚禄,让哥舒翰去招降唐帝国的将领,却一个都成功不了,这从侧面上可以反映出燕帝国在政治上已失去了帝国普遍大佬的支持。

不仅吸收唐帝国的将领官员不力,燕帝国内部自己也出现了大问题:

同罗、突厥从安禄山反者屯长安苑中,甲戌,其酋长阿史那从礼帅五千骑,窃厩马二千匹逃归朔方,谋邀结诸胡,盗据边地。上遣使宣慰之,降者甚众。
     

同罗骑兵是灵宝之战燕军获胜的头号功臣,也是燕军手里最强大的攻击力量,这支骑兵是安禄山苦心孤诣,重金培养的私人部队,现在却突然回家自立了。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公司老板重金挖过来的金牌销售团队,为公司开拓大片市场立下了大功,但是他们认为自己在公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想要的地位,于是决定自己回家开公司,自己当老板去了。

失去了同罗骑兵,让燕军失去了最强大的机动攻击力量,再加上关中各地又控制不住,燕军只好龟缩在长安周边,无力出击

至是西门之外率为敌垒,贼兵力所及者,南不出武关,北不过云阳,西不过武功

我们前面几节看到老皇帝和小皇帝,隔着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还能你来我往,斗得个不亦乐乎,很大程度也是托燕军内忧外患,无力进攻的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