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结婚,新郎不接亲,亲戚替新郎去接的吗?

你听说过结婚,新郎不接亲,

亲戚替新郎去接的吗?

关山听风


结婚时新郎不接亲,而是要亲戚去接亲。这种习俗也许让人觉得很怪异的,然而,湖南省绥宁苗乡过去就是这种风俗。我弟弟结婚时,他就留在家里,我和妻子带着接亲的队伍到女方家去接亲。

接亲的队伍在大喜之日的前一天来到女方家里,有家里的亲兄弟姐妹,有同村的婶婶、嫂嫂等。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聘请的媒人。为什么媒人要聘请呢?按家乡的习俗,即便是男女自由恋爱,结婚时男方也得请媒人,一般是能说会道的妇女。苗族地区年轻人谈恋自古以来比较自由,如对山歌联姻的就不少,联了姻后,结婚时一定要聘请媒人。男方请媒人是为了显示新娘的尊贵。我弟弟与弟媳属自由恋爱,结婚时媒人不可少。另外就是送礼品的人,同时又是抬嫁妆的人,我们家乡称之为“担(读dàn)宝”,去时挑着男方送给女方的礼品,也就是新娘出嫁宴所有饭菜酒,还有其他的礼品,主要是新娘穿戴用品,这些东西随嫁妆一起还要挑回来。接到新娘后,这些人还要把新娘的嫁妆抬回新娘家。“担宝”都是新郎家请来的同村的男劳动力,纯属帮忙性质。

古代人安排不要新郎上门接亲,创造这种风俗,也许是为了避免接亲时的不愉快。接亲的人心里都遇到过痛快的经历。女方家总喜欢找接亲客的麻烦,不是肉少了,就是缺东缺西的,非要补上不可。接亲客不得不派人回家去拿来。有的女方家缺什么东西不是一次性讲出来,讲了一样,空一段时间再讲一样,因此,接亲客打发人回去拿东西也就接二连三。女方家不刁难一下接亲客,好像心里不舒服。好在媒人对这种的场合早已司空见惯了,忙陪笑脸和不是。这就是接亲的风俗,刁难接亲客正常,不刁难接亲客才不正常。如果新郎亲自上门接亲,女方家有脾气也不好随便撒了,面对自己的女婿还是要留点情面,但是地方风俗偏偏不让新郎上门接亲。

女方家的气在吃完嫁女宴后基本撒完了。风水轮流转,第二天清晨,天还全放亮,在新娘动身之前,这回该轮到男方家的“担宝”们刁难女方家了。他们在人们还在睡梦中时,就一个接一个地放大纸炮,鞭炮则要么放一挂,还要大声吆喝,催促快一点,要不,你女方家自己找人抬嫁妆,吵得女方家的人手忙脚乱。女方家主事的人不得不向“担宝”们讲好话。这就是苗乡接亲时催新娘的习俗。

新郎不去接亲又在家里做什么呢?他在家中接受长辈们“白话”。“白话”当地土话,是教育的意思。当接亲队伍到女方家接亲的那天晚上,新郎家中的堂屋里摆起了长龙席,也就是将两三张八仙桌拼拢来,座席的上首坐了新郎的亲舅舅,左右两边分别坐了新郎的伯伯叔叔、堂伯伯堂叔叔及村中德高望生的老人,新郎一个人陪坐在席尾最末的位置。首先是上好酒好菜,酒醉饭饱后,摆上瓜子糖果,倒上热茶,“白话”就拉开了序幕。席上的长辈轮番上阵,慢条斯理,又是毫不留情面的指出新郎平时做人做事各方面缺点,教育新郎结婚后,如何孝敬父母、善待妻子、抚养儿子、和睦邻里、勤俭持家等等,每人一说就是一大堆。

这种“白话”简直就像是对新郎的批斗会,说到平时新郎的不足之处,针针见血。讲到新郎的痛处时,新郎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又青一阵,恨不得在地上打个洞钻进去,但地上无洞可钻,只有老老实实地耐心地诚恳地接受长辈们所提的建议。这就是苗乡过去婚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教育中让新郎的心灵有所触动,为以后成家立业的艰辛与担当打好牢固的思想基础,也算是“洗脑”吧。

如果家中长辈比较多,再加上有几个比较健谈之人,这种“白话”耗时比较长,一直要进行到深夜,反正长辈们有热茶和瓜子糖果吃,有的是时间,他们一点也不着急。最后的一个环节是新郎的表态。这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新郎想蒙混过关很难,必须拿出诚恳的态度来。如果他表态不到位,话讲不到点子上,就得重新来一次。一些不善语词的新郎得重复十多次,直到在座的长辈满意为止。我小时候常见一些新郎在表态时候的窘态,面对长辈们的厉声呵斥,新郎脸上豆子大的汗珠在脸上一滴一滴的往下流淌。我当时就想,为什么我们这里会有这种不让新郎去接新郎的风俗,这哪里是高高兴兴结婚,简直是活受罪,和当年那些挨批的坏分子差不多。

等到我结婚的时候,因为我的妻子娘家在湘中腹地,民族成分不同,且相距千里。俗话说百里不同俗,相距这么远,风习就更不一样了。我结婚时,女方家一定要新郎上门接亲新娘子,入乡随俗,只好按女方的要求来做。我当时很庆幸,我跳脱了家乡的长辈们的“白话”之苦,但后来才感觉到,自己这一生失去了一次接受最真实教育的好机会,心里也就好像是少了一点什么。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