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者的心声

题记:以下片段是我的曾患有抑郁症的朋友,在患病期间的随想。经他同意得以公开,是为了告诉抑郁症患者:你不孤单,请坚持下去。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对抑郁症患者少些苛责,多点善意。
求生意志和求死意志不一定是相反的关系,而可能甚至更加可能是正向相关。也或许在这个意义上,西哲会说明白了死,才懂得生、知晓爱。越是想生,却又不能,才会反过来想死。不是说自杀的人比他人更热爱生活,而是说他们不一定那么不珍惜生命。活下去,是不能也,非不为也。所以自杀真的那么决绝么?或许也未必,而可能是柔软的,柔软却得不到谅解吧,谁的谅解?生活与生命。自杀是脆弱么?我觉得是脆弱,但脆弱之前,有韧性者也。还是那句话,死的时候,也可能有很多很多眷恋吧。只能说自己之于生活生命,有缘无分了。
病的时间久了,被迫成为合格病人或者完美病人,或许可以说,做了一个“正常的”病人。这是疾病带来的讽刺吧:你的状态越是疾病,你的认知越可能是康复。
抑郁某种程度上可能有些像“渐冻人”:看着自己一点点失去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却无能为措,只能“等死”。有部电影讲人密闭在棺材里,也与之类似,氧气一点点耗尽,症状一点点累积,生悄悄就变成了死。
说来也挺可笑吧:过去强迫着学习,现在强迫着放松,都是在强迫人去忙碌,急着把日子塞满;过去焦虑要学习不停,现在焦虑怎么去放松,都是急匆匆而找不到动力和意义;过去抑郁是因为没有好好生,现在抑郁是因为没法真真死,都是对生活生命的羞惭。殊途同归,是不是人生比较大的笑话和沧桑?
研究说语言使用与抑郁症有关,因为语言意味着社会资本、社会支持等。不知道是这世界的本来就残酷凉薄,还是自己套在了“钟形罩”里,是抑郁症患者才清醒,还是梦醒后迷了路(荣格: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还是那句话:症状袭来,好像被丢弃在沙滩的贝壳,再也找不到也没有能力找到回去的路,又好像一只空有皮囊的气球,自己动不了,他人拍不起。
每每询问症状袭来该怎么办,好心的回答总是服药、运动、顺应、照常、坚持等等。可自己不是没有做过,为什么就没有用呢?看到有人跳舞、养猫就能够康复,心里也生出丝丝羡慕。是惩罚对么?如果说人生最苦是无告,无可告诉,那最怕是不是失控,比如易激惹,现在明白关键不在激惹,而是那个无法控制的“易”。
治病是否不是治病,而是饮鸩止渴?病情发作,依赖药物和医院等,结果是下一次越发频繁和迫切地依靠外力。可是不如此,什么才是根本的举措呢?心理、药物、运动,多管齐下,难道就是为了把自己扎成筛子,越来越无力与无措么?这样想的缘故,是不是因为自己放弃了康复的希望?对治疗感到麻木却又依赖。
一面撞墙,因为那是清醒的唯一方式,一面又服药早早入睡,渴求摆脱清醒,远离这个世界。这里的矛盾怎么解释呢?我觉得是因为对于自己的状态手足无措吧。
心结、钻牛角尖、自我评价低、耍小孩子脾气,一路听到了好多种解释,它们把问题清淡化,赋予人以改变的能力和期待。反倒是五羟色胺分泌失调听的最少,但这种解释卸掉了自己的责任。——就是我站在路口,横横竖竖,不知道该往哪一个方向走,反而想就这样躺下来,一直躺下去。
在病友群里问能不能发一个哭的表情,身心难受,又怕添了打扰。因为在患者群里,割腕的图片是禁止发的,怕给其他患者造成负面暗示。大家都说能。人生最苦,究竟是无告(无可告诉),还是无回(无所回应)呢?在自己,有一个表情、一句搭理,就觉得会好起来。可是这样的依赖,则大家没有义务,二则是添了麻烦,三则最终还是靠自己——可是什么时候、什么程度,才是“最终”呢,我能不能等到、找到、做到呢。
慢性病患者常有 为什么是我 等疑问——说控诉大约也可以。我不想问为什么,可是找不到怎么办,或许康复成了海市蜃楼,肥皂泡。感受不到希望的日子,真难。抑郁的起因或许不是绝望,但结局一定是吧。
一面撞墙想让自己清醒,一面希望借助药物让自己睡过去以逃避;一面每次扇耳光都耳鸣,一面不知道怎么提升自我价值感;一面依赖家里,一面怕造成负担与拖累而不敢;一面想联系好友,一面又不知道说什么和不想添麻烦;做事抑郁,不做事焦虑。就是难受啊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