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大咖“华山论剑”,都聊了点啥?

文/《中国公路》记者 曹晶磊 王琳琳 彭翔

中国公路学会  陈琨

关键词一

智慧交通与安全运营

为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学术交流,将高层次学术交流与服务地方交通发展相结合,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执委会、中国公路学会联合相关单位,于11月10日上午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成都论坛智慧交通与安全运营论坛。论坛邀请9位行业资深专家结合具体案例,深入研讨智慧交通与安全运营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广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大数据总监、粤港澳大湾区自动驾驶产业联盟理事长谢振东发表了题为《智慧公共交通城市客厅的构建与实践》报告,他指出线上平台应服务线下车厢,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和场景式的交互分享,打造更开放包容,更有温度、更具人文情怀的服务平台。谢振东分别介绍了城市客厅平台的涵义、构建基础、构建框架、构建内容和功能,分享了城市客厅平台应用于广州羊城通的实践经验。
谢振东
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思忠发表了题为《济青高速公路改扩建智慧安全管控与保障创新实践》报告。基于济青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实践与应用,吕思忠从四个方面探索智慧管控新技术应用并展开阐述,内容涵盖e高速出行服务、智能语音服务、智慧锥桶应用和气象感知应用。
吕思忠
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宋延发表了《智行云打造智慧交通安全运营服务新基建》主题演讲,他介绍道,“智行云”是基于北斗、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通过数据赋能传统基础设施和载运装备打造数字孪生,基于场景式服务提升行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服务百姓便捷出行、货物高效流通的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可应用于城市治理、监测预警、安全监管、应急指挥、决策支持、出行服务、出行规划、内容服务等场景。
宋延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智慧城市与数字交通工程院副院长、智能交通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少飞作题为《成渝大通道智慧高速公路建设与运营思考》报告。王少飞坦言,当前智慧高速建设存在四大问题,一方面热衷于新技术、新设备的堆砌,缺少交通工程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一方面主要考虑管理者需求,用户体验不佳,未考虑普通汽车(存量)驶入高速公路的“智慧”体验。一方面对高速公路交通流管控缺乏深刻的认知。另一方面,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同步提升缺乏前瞻性。为解决现存问题,王少飞提出了以广义智能车路协同为路径推进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的四大关键点。
王少飞

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机电与智慧交通所所长关小杰作《广东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主题报告。关小杰在报告中展示了南沙大桥、乐广南高速、三元里高速项目的智慧高速建设实践与应用,并对智慧高速发展提出建议。

关小杰认为,未来建设智慧高速有三个注意要点:一是要以城市道路实践经验为借鉴,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技术可有敁沉淀在高速场景,避免各地重复低水平试验。二是要正确评价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技术发展水平,慎重考虑自劢驾驶与用道、车路协同示范段的建设、运营,应尽快建立高速公路内运营、监管机构和评价体系。三是要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不等于智慧交通,传统机电设施系统结构和管理模式必将长期存在,但对于存量道路改造和新建项目,业内应尽快明确高速公路智能化等级和建设标准。

关小杰

四川西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袁飞云作《四川涉藏地区高速公路智慧运营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主题报告。袁飞云基于四川涉藏地区高速公路实际,展开了智慧运营建设需求分析,构建了“一个平台、三张网、多个应用、系列化产品”总体框架,展示了创新科研成果——四川涉藏地区高速公路大数据中心平台和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管理系统,分享了智慧安全运营技术的九大应用实践内容。

袁飞云

关键词二

耐久性路面技术

提高路面寿命耐久性已成为公路交通领域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长寿命功能提升技术”是“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重要研究领域,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聚焦该领域,在成都论坛上重点打造了“耐久性路面技术论坛”。

11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郑健龙,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学部委员会主席,长安大学教授、副书记、校长沙爱民,同济大学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军,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旭东,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院长、党总支书记王林5位行业专家从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材料特性与参数、养护与维修及足尺环道实验验证等方面,介绍了我国耐久性路面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

郑健龙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9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近15万公里,其中95%以上为沥青路面,未来30年,我国还将新建近10万公路高速公路。实践证明,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为我国公路交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但也毋庸置疑沥青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仍然存在诸多不适应与不合理的问题。因此,以成倍提升沥青路面使用寿命为目标,系统建立新型耐久性沥青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非常重要。

郑健龙

沙爱民、孙立军、王旭东、王林分别以“沥青路面养护与耐久”“沥青路面的耐久性与模量参数体系”“足尺环道3000万次验证及启示”“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长寿面一体化设计”为题作主旨报告。

孙立军坦言,耐久性养护的基本原则是在全面评价之后,应进行有计划、针对性、适度超前的养护。养护好的路面,有针对性的维修差的路面。全息化的评价和诊断是耐久性管理的前提;有针对性的、适度超前的养护可以显著延长路面的服役寿命。在合理养护的情况下,沥青路面30年的寿命预期是现实可达的。

王旭东认为,在耐久性路面的设计理念、方法与指标上,需要反思探索4个核心的科学问题:路面材料的结构使役行为、服役性能的结构依赖性、荷载与环境的同时空耦合效应和服役行为机理的复杂力学解析。

关键词三

复杂艰险山区隧道修建技术

由于强烈的地势起伏、复杂的地质环境等因素,复杂艰险山区在铁路、公路建设过程中需要修建大规模的单体隧道或隧道群,这对隧道的结构设计、灾害防控、通风照明、防灾救援等建设与营运安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11月10日上午,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成都论坛关注该领域,举办“复杂艰险山区隧道修建技术论坛”。

为开展更加系统、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学部委员会隧道工程学部邀请6位专家与会交流。专家们围绕“高速铁路山岭隧道智能建造技术”“寒冷地区隧道冻害防治理论与技术”“超大断面盾构隧道结设计方法”“让压支护技术在木寨岭公路隧道大变形控制中的应用”“隧道运营期结构病害智能检测与诊断技术”“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涌水注浆理论与技术进展”主题,作了主题报告。

长安大学教授、公路学院院长陈建勋作主旨报告

陈建勋

关键词四

桥隧绿色建养新技术

作为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成都论坛的重要平行论坛之一,桥隧绿色建养新技术论坛11月10日下午在四川成都举办。山西省公路局总工程师马德文,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桥梁分院院长吴志刚,四川久马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长风,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HDPE 技术平台总监王超群,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导徐世法分别就桥梁养建、设计创新、关键技术等作相关分享。

马德文分享了山西省在桥梁养护典型经验做法,如在重载交通下危桥进行改造时,双曲拱、桁架拱桥一般拆除重建为梁式桥,空心板桥更换断裂单板、加强板件联系等。

吴志刚提出,在桥型方案选择上,一是要分析项目特点及需求,以及各因素所占权重;充分了解现有桥型适应范围及施工方案;二是选择合理的比选方法及思路,推荐综合性能最佳及最适合的桥型;三是景观需求;四是桥梁群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对立统一的协调。

吴志刚

王超群向大家分享了预铺反粘防水系统,该系统应用到的预铺反粘产品可以实现粘接防窜水,实现地下空间轨道交通工程防水。

徐世法认为,高分子聚合物开发的关键问题应该是材料性能的平衡与强度提升和满足施工和易性下对聚合物树脂固化时间的调控。

徐世法

编辑:苗挺节

审核:余大鹏 范圆圆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联系方式:1870133415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