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8331-抗日巡逻兵看见一物上蹿下跳,开枪击杀后,日本举国悲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隆隆的炮声,打破了整个世界的宁静。

一天,德军向往常一样,又对法军阵地发起了精准的炮击。

灾难当头,一个士兵正好在厨房值日,慌忙中无处躲藏,顺手端起一口炒菜的铁锅顶在头上,冲了出去。

战斗结束后,同一阵地的官兵都死在了密集的炮火下,唯独这个士兵虽然身上多处负伤,却因头上有口铁锅护着,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件事,不知是谁告诉了法军指挥官亚德里安将军。

这位老兵听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深受启发,遂命令有关部门研制了适用于一线部队使用的金属头盔。

1915年定型的法国亚德里安头盔

当时,日本和英国是盟友,所以他们也派了军官在前线观摩。

这位军官见列强们紧急列装这种新装备,也赶紧给国内打了报告。

不过,因为日本未派部队参加过欧洲陆战,其高层对钢盔能有效降低伤亡率一事没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对钢盔的研制始终不上心。

这一拖,就到了1931年的江桥抗战。

战史记载,日军虽然取得了这场大战的胜利,可伤亡亦是不小,尤其是钢盔引起的冻伤。

我们知道,黑龙江的天气极其寒冷,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三四十度。

日军呢?他们是第一次在这种极寒地带大规模使用钢盔作战,因此经验不是很足。

这反映在他们给士兵配发的钢盔里衬太薄。

也就是说,日本士兵头部出汗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头部便会和钢盔冻在一起。

实际上,在激烈的战斗环境中,也难以做到及时处理。

因此,每次战斗结束,兵营里总会出现头部和钢盔冻在一起的士兵。

为了取下钢盔,这些士兵便拿着暖水去浇钢盔。

结果,士兵们冻结的头皮直接被剥离了下来。

后来,日军士兵自发想办法,在钢盔里垫上纱布和棉布,多少缓解了冻伤减员的问题。

但是,棉纱能缓解日军的“钢盔伤”,却治不好日军的“狂妄病”。

左一日军钢盔,红星颇为醒目

在诺门坎战役中,日军的战损有一部分是苏军阻击手一枪爆头造成的。

是苏军的技战术水平太高?还是日军钢盔的材质太差?

都不是!

主要原因是日军钢盔前部正中有颗红星。

也就是这颗红星,给苏军士兵做了醒目的标记,递给了日军死亡的子弹。

那么,在日军战史上,还有没有比“红星钢盔”更荒唐的事情呢?

有。

此事早于诺门坎战役,发生于1938年,主人公是日军大佐饭冢国五郎。

当时,饭冢国五郎所在的第101师团是参加武汉会战的一支主力部队。

按照岗村宁次战略规划,101师团的主要作战任务是打通庐山附近的德星公路,配合第106师团切断中方第9战区的后方补给线。

其对手,先是25军之52师,后是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并强行突围的66军。

在军事作战中,但凡能及时替换防守部队,就说明预备队很充足。

因此,101师团在庐山的推进的十分缓慢。

这时,日本著名的战地记者小悮行男来到了庐山前线。

中日庐山之战

饭冢国五郎凶悍狡诈,作战即凶猛又灵活,曾被华中方面军畑俊六冠以“猛将”的称号。

因此,他指挥的部队便被放到了战线最前沿。

于是,小悮行男便先到了这里。

但是,面对这位著名记者的造访,饭冢国五郎却不太想接纳。

因为连日苦战把饭冢的形象搞得十分狰狞,胡子拉碴不说,眼睛里也充满了血丝。

谁知,小悮行男看了却很满意,他觉得饭冢的形象很适合拍摄战地照。

于是,在小悮行男的多番请求下,饭冢被赶鸭子上架,按照小悮行男的想法摆了几个姿势。

小悮行男拍完几组镜头,觉得意犹未尽,遂又给饭冢扣上了一顶钢盔,给他找了一块高地,要他继续摆拍。

饭冢部下前来吊唁

当时,华中地区正处于炎热季节。

在水汽的侵蚀下,日军钢盔上的绿漆多有剥落,有些还露出了钢底。

经阳光一照,立即闪闪发光起来。

也是饭冢不走运,他的一举一动正好被巡逻的中国士兵瞧见。

更巧的是,看见饭冢摆姿势的,还有几个手持三八大盖的老兵。

这种步枪精准度很高,有经验的老兵,可在无风天气准确射中800米外的目标。

结果,没等饭冢摆完姿势,中国军队就冲着闪光的地方打了一枪。

这一枪,打得十分准,直接命中了饭冢的要害,这位被日军及日本国民大吹特吹的“帝国军神”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结束了性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