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版音频 | 上海六千年:(六)上海特别市与大上海计划

为适应新媒体时代,进一步拓宽地方志受众范围,提升地方志开发利用成效,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通志馆共同特别制作了地方志音频节目《话说六千年——来来讲上海》,由原上海交通广播电台主播秦来来老师担任主讲人。东方网提供技术支持。

该系列节目的沪语版已在阿基米德网络电台陆续上线播出,累计收听量突破20万。为更好地推广该系列内容,“上海通志馆”和“方志上海”微信公众号,将分批发布《话说六千年——来来讲上海》沪语版音频和文字对照版,以飨读者。

上海特别市与大上海计划

从元代1292年设立上海县,到民国政府建置上海特别市,格个当中跨过了六百多个春秋。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行政区没有市的建制。明朝和清朝通常是三级规划,省,也就是布政使司,下辖府或者州,府下面的建制一般是县,也有厅或散州。虽有类似城市的繁华之地,其实也是县,只不过这些县比较特殊,属于“附郭县”,也叫“倚郭县”,就是“府城”设在城郭里厢,是“治所同城”,它是不同层级的行政区的治所设置于一处城池之内。
上海作为一个县,在元、明、清时期属于松江府管辖。清朝雍正以后,因“分巡苏松太常等地兵备道”的道台衙门设在上海县城大东门内,常直接受上海道台节制;清朝灭亡后,在北洋军阀时期,上海的最高军政长官是淞沪护军使或者镇守使;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为淞沪市。
1927年7月7日,经南京国民政府决议、批准,上海特别市宣告成立,直辖于中央政府,上海才开始有直辖市一级建置。新建置的上海特别市设10个局:财政局、工务局、公安局、卫生局、公用局、教育局、土地局、港务局、农工商局、公益局,任命黄郛为第一任上海特别市政府市长。当时上海特别市的范围是吴淞、引翔、殷行、江湾、闸北、彭浦、真如、蒲淞、沪南、漕泾、高桥、高行、陆行、洋泾、杨思、塘桥、法华等17个市乡地区,同时包括不受实际控制的租界特别区。

1929年上海分区地图中标注的上海特别市政府办公楼位置,现今徐汇区平江路48号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先生在1922年所著《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一书中提出:上海“苟长此不变,则无以适合于将来为世界商港之需与要求”,进而提出“设世界港于上海”。上海特别市政府遵循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在1927年11月成立了一个设计委员会。由于上海最繁华、最重要的地方,包括黄浦江的那些码头都在租界里面,中国人管不到,新设立的市政府通过综合考虑,选址现在五角场地区的翔殷路以北、闸殷路以南、淞沪路以东、黄浦江以西的约7000亩土地,作为新上海的市中心。“大上海计划”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出台的,目的在于绕开租界,在租界的外面另建一个新上海,试图为改变上海城市的现状和命运奋力一搏。
“大上海计划”,也叫“新上海建设计划”。现在的五角场以广场向五个方向辐射的道路,就是原来计划的市中心的位置。目标是在租界外面建成一个设施功能齐全、一流的新上海城。包括政府行政区、商业区、居民区、铁路和火车站、码头和内河河道,还有道路系统、文化教育设施、市政设施等等。
“大上海计划”,从1930年起,前后共实施了7年。先后完成的部分项目有:
  1. 建成了其美路、黄兴路、三民路、五权路、淞沪路、翔殷路等道路。其中,其美路现在叫四平路,三民路就是三门路,五权路就是民星路。还计划构筑11条“中”字、10条“华”字、5条“民”字、10条“国”字、9条“上”字、13条“海”字、15条“市”字、12条“政”字、8条“府”字打头的道路,组合起来就是“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9个字。形成以五角场为中心的蜘蛛网状的干支道路系统。

  2. 建成市政府大楼及其他社会、工务、公用等各局办公楼。那幢市政府大楼就是现在上海体育学院的行政办公楼。

  3. 建成上海市体育场,就是现在的江湾体育场。1935年10月交付使用,当月举行了第六届全国运动会。

  4. 1936年2月建成市立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当时首次展出的中国建筑博览会,参加人数超过4万,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次空前盛会。

  5. 1936年5月建成市立图书馆,并对外开放。它就是现在的杨浦区图书馆。当时拥有藏书50万册,其中珍本4000余册。

  6. 还建造完成了虬江码头、市立医院、音乐专科学校和其他36栋花园洋房等,也叫“三十六宅”。存留至今。

1933年10月10日,上海市政府落成,沪上媒体特刊报道

“大上海计划”之三足鼎立航拍照。市政府居中,博物馆和图书馆分列东西,其中博物馆似乎还未完工,推测照片摄于1936年前后

图片来源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DIGITAL COLLECTIONS

“大上海计划”市政府大厦前孙中山铜像

图片来源  Harvard Yenching Library

1936年绘制的上海市中心区域图,城市规划的雏形已显现

从保留下来的图纸中可以看出,“大上海计划”的规划相当全面,相当宏伟,也非常规范。因为当时经费不够,为了解决经费问题,还专门发行过市政公债。1932年一·二八事变,第一次淞沪战就是在这个地方打的,规划遭到了破坏;另外市政府始终处于财政极度紧张的状态,能够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极为有限,原来的规划只建成了一小部分。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大上海计划”执行中止。

抗战胜利以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收回,政府当局考虑已经没有必要离开租界,去建一个新上海。“大上海计划”也就没有重新恢复和延续执行。随着民国政府的垮台,上海解放时,那个持续编制完成的详细规划资料交给了陈毅市长。几年前(?),同济大学出版社把这个规划出版了。从书里可以看到,当时的这套规划做得很超前,是参照世界一流标准的。

1949年6月6日绘制的“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初期草图

从上海解放,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一直面临很大的困难,市政设施严重不足,居民住房极其困难。“大上海计划”离开了当时出台的特殊历史时期,市政府没有照规划再实施续建,但也没能制定新的上海总的建设规划。

1983年9月18日—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这是1949年后首次在首都以外的城市举办的全运会。图为在江湾体育场(前身为“大上海计划”上海市体育场)举行的开幕式盛况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飞跃发展,上海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城市的规划。最近,上海又通过了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对比当年的“大上海计划”,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主权,没有殷实的经济支撑,没有和平的环境,它的城市规划的实施是多么地特殊,又是多么地艰难啊!看到今天上海日新月异的建设和发展,我们怎能不为之欢欣喝彩!

《话说六千年》音频传送门

第一集:上海溯源

第二集:千年酒业“上海务”

第三集:从“上海务”到“上海镇”

第四集:上海建城

第五集:上海的开埠和租界

本节目内容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通志馆联合制作。

特别鸣谢东方网、阿基米德、喜马拉雅提供技术支持!

一辞莫赞,不如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