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生活》-<向天而歌>连载28
4 月 4 日 上午
刘红权是最好的
郭家峪躲在山的深处,很静。整个的周末上午,学校里没有人来,在楼上盲艺人休憩的办公室里,我和盲宣队的两代队长:王贵明和王玉忠,回顾了左权盲人宣传队的历程。
先说担任过队长的人,王贵明记得,至少从 1944 年起,优秀的盲艺人郝生云就是队长,直到殷家庄的王贵秋解放后出山。1953 年,二十四岁的王贵明接了王贵秋的班。他从此三度出任队长,长达二十余年。可是我向同期在盲宣队的张福玉打听,他说:“他还说二百年哩!”显然十足的不屑。
从 1963 年开始,会打算盘的盲艺人张福玉担任起了盲宣队的会计兼保管。1966 年“文革”大家造他的反,说他态度不好,由张存慧接任会计。一年多后,张福玉又恢复原职,直到他 90 年代末年老离队,才将这一摊财务交给陈玉文。
我让两个王队长把 20 世纪以来可以记得的盲艺人划一下代,他们为我口述了一个盲艺人的名单,以加入盲宣队的时间计算,盲艺人被他俩排成了六代。第一代健在的话平均年龄在一百岁左右,这样的人有八位,其后各代每代隔二十岁。加上新中国成立前后随队演唱过的老盲艺人的盲女人们十人,再加上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随队演唱过的十五个年轻的明眼姑娘,共计七十七人。
不管这七十七个人是不是 20 世纪太行山上这支盲人宣传队的一份完全名单,不管他们的名字是不是写得准确,但是在两代王队长的记忆里,已经有了这么多人。他们构成了这个队伍,又与这个队伍、与整个的太行山有那样多的故事,不管我打捞到还是没有打捞到。数着这些名字,我仿佛数着他们游走在太行山上的足迹,深一脚,浅一脚;我仿佛听到了他们放歌太行山上的声音,时而高,时而低,时而欢快,时而呜咽……
“所有这些盲艺人里,艺术水平最高的是谁呢?”我问。
“刘红权,无人可以与他匹敌,他太特殊了,太突出了。”王玉忠说,“过去盲人以算卦为主,演唱是个副业。他们使用单一的乐器,而红权全套乐器都精通,所学的曲艺形式也是前人所没有的。还有就是他道字最真,没有一个字交代不清。这是所有前人都不能比的。”
“对盲宣队贡献巨大的郝生云呢?”我问。
“他只是使用三弦,唱相对单一的曲调。他演唱的剧目的丰富性、多样性,远不及红权。”王贵明说。
“张二小呢?”
“他的表演有特色,但是记忆力不行,他独立支撑一台节目,更不行。而红权可以。”王玉忠说。
“如果刘红权排第一的话,接下来该怎么排?”
“第一刘红权,第二郝生云,第三张二小,第四陈喜兆。”
“王树伟排不进前面?”
“他乐器演奏比张二小强,但是演唱不行。在刘红权出现之前,最叫好的就是郝生云和张二小这对黄金搭档。其他的郝银昌、常继成、张存慧、陈喜庆都还不错,
但是相互之间难分伯仲。”
作者简介:
刘红庆
1965年生于山西左权。传记作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推广者,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理事,中国导盲犬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曾就读于晋中师专、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音乐生活报》、《科技日报》、《乐器》杂志、《华夏时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任编辑、记者或部门主任。
现在在中国盲文出版社“盲人文化研究所”从事《盲人百科》的编辑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