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才橘红橘绿(二十四)第一次养蚕获丰收
橘红橘绿(二十四)第一次养蚕获丰收
插秧插到生产队后背低洼处的一片水田时,我发现田坎上的桑树又粗又大。记得上小学时,每逢春季,我们会找同学要些小蚕子来养起玩,附近坡上无数的桑树叶是蚕子的食物,那些桑叶最大的也只有巴掌大。而在生产队这片水田边上的桑叶,比我过去所见的大多了。社员们说,这些桑树是嫁接的良种,到桑叶采摘时一般都有蒲扇那么大。
我说,用这么好的桑叶喂蚕的话,那肯定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哦。
大伙说,恰恰相反,不知什么原因,队里这几年喂蚕老成不了气候。
我问,为什么?
大伙七嘴八舌地说了许多,但最后也没说出个结果。还是队长给了个答案:因为那玩意儿小气,没有人会喂。
我当时就说,队长,让我来试试。队长说,好呀,等秧子插完了,就叫会计到公社去买一张蚕纸回来让你养,反正队里的蚕房也有,如果需要的话,再给你配个下手。
我当时以为是说着玩的,就没有放在心上。
谁知插秧完工总结会上,队长表扬完我后,马上宣布,经队委会决定,由我去养一季蚕,暂时由我一个人先干着。
原来上次的话不是说着玩的,而是队里给予我充分的信赖,把这季养蚕的工作交给了我。好在我下乡时带来了关于养蚕的专门书籍,于是就爽快答应下来。
接下来,队长安排人,把公社中学里一间属于生产队的原来养蚕的房子打整出来,并按我的要求对室内进行了全面的修补和粉刷。修补墙壁上下的漏洞和缝隙,以防止老鼠进屋偷吃蚕;粉刷既是消毒,也让屋子显得明亮干净。然后在屋的四角撒上石灰粉进行消毒。生产队的木工修理好了放置蚕簸箕的木架。还派人买了几十个大的圆簸箕。一切准备停当后,队会计很快买回来了一张半开纸大的蚕纸,交给了我。
拿着这张春蚕纸,对照书本上教的操作办法,我开始等待蚕卵的自然孵化。好在这张蚕纸在买来前就已经过了技术人员的初期孵化,所以没过几天,长着黑脑袋、身体比细蚂蚁还小的蚁蚕纷纷破壳而出,密密麻麻地爬满了整个蚕纸。它们蠕动着幼小的身躯,相互拥挤着开始四处寻找吃的。我就用一根鹅毛,轻轻地把它们扫到早已准备好的铺着嫩桑叶的小簸箕里。很快,那些嫩桑叶成了蚁蚕的美食。
从此,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先去采摘桑叶,拿回蚕房后用干净毛巾把桑叶搽拭干净,以防不卫生的桑叶给蚕吃了生病,那样的话蚕就会死掉。然后把干净的桑叶盖在那些已被蚕吃成骨架的残叶上,待蚕子爬到新的桑叶上后,就把它们转移到另一个干净簸箕里,再把殘叶和蚕沙(屎)倒掉。我没有星期天,没有刮风下雨“扎雨班”,日复一日地饲弄着蚕子,观察着它们的生长,不敢怠慢,生怕有什么闪失,生怕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在我的精心呵护下,小小蚁蚕渐渐长大,变成了壮蚕。但工作量也开始增大,蚕子对桑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了。我每天一个人去采摘完全满足不了蚕的用量,只好向队长求援。队长说,这好办,叫那些孩子每天放学后去摘桑叶,你给他们过个秤记着重量,由队里给他们记工分。从此,蒲扇大的桑叶源源不断地送到蚕房里来。
蚕子长到一定时间就要脱一次皮(叫翻眠),一共要脱4次皮(翻四眠)才长成熟。每脱一次皮就疯长一次,就必须分一次蚕,而且是几何级数的分,一簸箕蚕子分为两簸箕,下次分为四簸箕、八簸箕……。每天的换桑叶和分蚕,我一个人完全忙不过来,队长就安排了几个年轻姑娘来帮忙。
到了后期,给蚕子换桑叶由每天一次,变成了上下午两次;每天的卫生工作也越来越重,得不断地在屋的四周补撒石灰粉,轮换腾出的簸箕也要清洗。因为我担心,万一不小心,哪怕让一根蚕染上病,就可能传染给整个这批蚕,就可能全军覆没、前功尽弃。我还安排姑娘们轮流值夜班,一是在夜里给蚕子添加桑叶,二是防止老鼠进屋偷吃蚕子。
那段时间里,整个蚕房夜晚和白天一样亮,从中学牵来的电灯通夜照着。屋内的六层架子上摆满了装着蚕子的簸箕,一进蚕房,耳边就是一片“唰、唰、唰”蚕吃桑叶的声音。
蚕子翻了四眠,快要长成熟了,快要吐丝结茧了。队长安排人用干枯的油菜秆扎成一捆一捆的蚕笼,送到蚕房,供蚕子在上面结茧。
一天,突然有姑娘对我说,小W,有蚕在吐丝了。我的心一下紧张起来,终于开始看见收获了。我忙指挥她们把簸箕依次从架子上端下来,把其中已经不吃桑叶、长得肥肥的蚕子,小心翼翼地捉来放在准备好的蚕笼上。只见那些蚕子懒洋洋地上下爬着,找到合适的位置后,就开始昂头吐出洁白无瑕的蚕丝,布成一个圆网,然后在网上来回地织着,把自己圈在网内,当蚕吐尽最后的丝,就形成了一个椭圆的茧,在里面等待着生命的最后蜕变。
几天的工夫,那些油菜秆上就密密麻麻地挂满了结好的蚕茧和正在结茧的蚕。姑娘们一个个兴奋极了,她们说,以前从没有这样的收成,总是养到一半时,不是病死就是被老鼠偷吃,到最后收获少得可怜。而这一次的收获一定很大。
我说,不能大意,没到最后就不能算成功。如果我们稍有不慎,被老鼠偷吃了,或者蚕子感染上什么病,那我们之前的努力同样会化为泡影。大家听了,更加尽心尽责地去做好自己的工作。
到了摘蚕茧的时候了。这天,队长专门安排三位男劳力,个个挑着大箩筐来到蚕房,准备把蚕茧送到20多里外的云河公社,卖给县里设在那里的一个收购站。
在我的指挥下,姑娘们小心翼翼地把油菜秆上的蚕茧摘下来,放进大箩筐里,很快,三对大箩筐全装满了。天道酬勤。看着雪白雪白、又大又圆的蚕茧,成功的喜悦涌上我的心头。
队长用大秤将每只箩筐都秤了一下,共有30来斤。蚕茧很轻,但堆头大,一个箩筐装五六斤就装得满满的。三个男劳力在众人的目送下,挑起蚕茧上路了。
下午,卖蚕茧的人回来交帐,三挑蚕茧卖了三百多元钱。这可是队里一笔不小的收入。
队里的人见了我都说,还是小W有办法,这蚕养好了还真能卖个好价钱。队长发话说,下一年开春,叫技术员带些人再多嫁接些桑树,到时再多养一张蚕。
【编者启】《故人旧事 百姓记忆》个人公众号于2020年7月23日恢复之前的《憨憨故事》号。特向几年来以文会友,支持《故人旧事 百姓记忆》公众号的编辑、作者、读者朋友表示感谢。
发表在《故人旧事 百姓记忆》公众号原创作品,编者将作如下安排:
1、不愿留存在《憨憨故事百姓记忆》公众号的作品,请自行下载保存,并及时联系编者或在公众号上留言告知,删除本人作品。
2、2021年7月23日(一年内)未告知的,将视为同意作品留存于《憨憨故事百姓记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