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95)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95)

十四章、厥阴病

第二节 厥阴方证

1、乌梅丸

【组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炮附子六两,当归四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即酸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寒338: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冷,其人躁,暂安时者,此为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注】:本条先提出一个“脏厥”与“蛔厥”,需要区别一下。

两者都是“脉微而厥”,都是里虚寒。“脏厥”的“脏”,一般内经解释为肝脏,而以六经八纲观点解释,不仅仅是肝脏虚寒,而是里虚寒,首先是胃虚寒。脏厥,脾胃极虚寒,而且只寒不热,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连全身的皮肤都冷了,其人躁无暂安时,“躁”是最坏的情况,属于正不能胜邪了,言外这是预后不良的死症了。以内经释之为“肝寒”,这是牵强。

蛔厥者,脾胃也虚寒,虽然有时也烦,但人基本安静,当寒往上攻时,蛔虫也随之上入其膈,所以人就烦,当蛔虫不闹腾了,就“须臾复止”。人得食,蛔闻食臭出而呕,又烦了一阵。与脏厥比较,蛔厥有上热,喜欢向上到热的地方凑热闹。因此,蛔厥是典型的厥阴病,而脏厥则是太阴病。

乌梅丸治蛔厥,并非说有蛔虫才治。条文说“又主久利”。分析一下乌梅丸,这个方子用附子、蜀椒、干姜、细辛诸大温大热之药,针对下寒,温中祛寒。用黄连、黄柏解烦治逆,针对上热。黄连黄柏虽然苦寒,但性燥,能解烦,也能治下利。厥阴病津血虚,又用当归补益其气血。这个方最大特点是重用乌梅渍之苦酒,大酸大敛,一方面有助人参、当归以补虚,一方面有助黄连、黄柏以治泄,并还有制辛、附、姜、椒的过于辛散。此为中虚寒自下迫,虚热上浮,固脱止利的治剂。酸苦辛甘并用。

歌曰:乌梅丸有姜附辛,蜀椒桂枝加人参。黄连黄柏除上热,本寒标热病厥阴。

【胡老病案】:索某,男,57岁。主诉胃脘痛,心下痞满,腹痛腹泻2年余,西医诊断爲过敏性结肠炎,长期服中西药物皆罔效,近服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诸症更加重。近1周来每日大便2-3次,质溏,伴见肠鸣、头痛、口苦、咽干、思饮、四肢逆冷,舌苔白腻,脉沉弦细。分析:脉沉弦细,舌苔匂腻,大便质溏,肠鸣,四肢逆冷,这是下寒。脉弦细,口苦,咽干,思饮,这是半表半里上热。头痛,这是表证。综合分析:寒热交错,爲乌梅丸的适应证,给于汤剂。处方:乌梅15g,细辛6g,干姜6g,黄连6g,当归6g,制附片(先煎) 10g,川椒10g,桂枝10g,党参10g,黄柏6g。结果:上药服6剂,口苦减,四肢觉温,大便日1 —2行。上药继服14剂,胃腹痛消除。

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组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359:伤寒本自寒下,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注】:“伤寒本自寒下”,当指其人本有便溏一类下寒证。“医复吐下之”,以后出现“寒格”,指胃虚有寒,寒格于中,热在上,本来就会要吐,这时候你再用吐法,内烦就发生,吃了吐药之后老是愠愠欲吐,要是用下药就更不行,下了更虚其胃,寒更往上。故二种误治造成食入口即吐。

怎么办?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本方主治胸中烦热,吐逆不受食而下利者。

方解:因为胃虚寒而“寒格”,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有干姜配人参,有一半的理中汤作用。对于上热,则用黄连、黄芩解上亢之烦热。干姜是辛药温药,黄芩、黄连是苦药寒热,既辛开又苦降,既温又清。因此这是典型的处理上热下寒的方剂。

这个方证四味药用量相等,其实是可以灵活变化的。如果确实是寒格,干姜剂量大一点、芩连的剂量小一点;如果是热格,芩连的剂量大一点、干姜的剂量小一点。如果上下寒热相当,上面有吐下面有腹泻,那干姜和芩连的剂量就相等。这个方很灵活,很值得学习。但是,这个方很少单独使用,主要是作为“方根”放在别的组方中,比如著名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中就都包含着这个方根。

这个方证的上热偏于阳明,因此,你说它归属阳明太阴合病也行,你说它归属厥阴也行,并没有截然的界线。

顺便提一下纯寒性的格逆,可以用丁萸理中汤,就是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这种纯寒性呕吐就不是“食入口即吐”了,而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我们在大半夏汤学过的“胃反”就是这个情况。“食入口即吐”是上热之格,干姜黄芩黄连汤正好用,加上点干姜辛味药,使其不发生格拒。

3当归归散

【组方】:当归,黄芩,芍药,芎䓖各一斤,白术半斤。右五味,杵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参考改汤】:当归、黄芩、芍药、芎䓖各20克,白术10克

金匮·妇人妊娠病9: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

【注】:当归散具有养血清热安胎作用。主治孕妇血虚有热,胎动不安,有堕胎之患;或妇人月经不调,腰腹疼痛用之。

本方于当归芍药散去茯苓、泽泻,减芍药和白术用量而加黄芩,故治当归芍药散证而腹痛较轻,无水饮、或少有水饮而较烦热者。当归、芎䓖性温,黄芩、芍药性寒,方证当属厥阴。用当归、芎䓖、芍药补血祛瘀,用黄芩解烦清上热,用白术健脾祛湿,用于安胎没有问题。

原文说「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这个说法有点问题,若妊娠期一切正常,何来「常服」之理?方后又说「产后百病悉主之」,这也不大可能是仲景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世添加的条文。

冯士纶先生将此方证归属少阳太阴并病,指出上热在少阳,亦可。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干货速收藏

    "中医能搞定厥阴病的人,大概五十分之一,全国搞中医的,可能有五十万,中国一共有1636个县,13.6782亿人,平均下来大概一个县6.11个,平均13.6782万人共享一个能治疗厥阴病的中医 ...

  •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 三两  黄芩 三两  黄连 三两  人参 三两 [拆算现代剂量] 干姜 45g  黄芩 45g  黄连 45g  人参 45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 ...

  • 伤寒脉络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寒热错杂证 (一)乌梅丸证 [原文]: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

    本文根据本群各位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进行了剔除错误.删烦就简.增补遗漏,修订而成.为了突出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风格一致性,对讲课记录进行较大的修改,也不再列出哪位老师讲哪部分内容. 本群各位讲课老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1.麻黄汤 「太阳伤寒」之「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身痛」乃麻黄汤证之典型证. [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上四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8.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5.桂枝加黄芪汤 [组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个特点,是直接从方学起.而不是先学药理,再辩病因,根据病因选药组方,不走这条路. 什么是经方?是张仲景继承<神龙本草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

    第一章.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按照内经解释来说,有将「手足太阳经络」联系起来的,有将「太阳寒水之气」联系起来的,有将经络.膀胱.小肠.气化合起来考虑的,还有提出「经证」.「腑证」.「本病」.「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