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张炳厚:和风祛风三两三方治疗寒湿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
对于寒湿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医家多治以散寒、除湿、化瘀、温肾之法,而张炳厚老师有独到的见解,认为寒湿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为机体正气先虚,营卫不调,经络空虚,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寒湿、贼风乃至瘀血互为交结,凝聚不散,终致经脉痹阻。其中,尤其强调“血虚”是寒湿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基础病因,认为“因虚致瘀,最终导致瘀血痹阻脉络”是病机的关键。
基于以上认识,张炳厚老师认为治疗时当以和血祛风,温经通络为法。其中除对“贼风”“寒湿”“瘀血”的针对性治疗予“祛风”“温经”“通络”外,“和血”的意义尤为重要,应引起医家的足够重视。
和血法非清、非补,属中医治病八法中和法的一部分。它与补血、凉血、活血、通络、化瘀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独立存在,又融于各种理血法之中,涵义深远。秦伯未教授(乃张炳厚老师在北京中医学院读书时的老师)在其著作《谦斋医学讲稿》中曾讲到:“我认为在和血的基础上行血,在行血的基础上逐瘀,这是一个原则。”所以和血法的核心为“若欲通之,必先充
之”。此外,《金匮要略》提出“血虚风扰,风血相搏”的痹证病机,故在祛风的同时治以和血法又充分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风要旨。
张炳厚老师治疗寒湿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所用的代表方剂为“和血祛风三两三方”。“三两三”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类中药验方,由三味三两药物及一到两味三钱、三分或三厘的药物组成。相传其中三分或三厘的药物为汤方中的保密药,虽用量不大,但疗效要高出许多。“三两三”有多个代表方剂,“痹证三两三”即是其中之一,主治风寒湿痹。“和血祛风三两三方”是张炳厚老师
根据临床经验在“痹证三两三”基础上所创制的。“和血祛风三两三方”较痹证三两三”又增加了生黄芪、桂枝、白芍、防风4味药,具体方药组成为当归30g,生黄芪30g,川芎30g,忍冬藤30g,白芍15g,桂枝10g,穿山甲10g,三七粉3g(冲),防风10g,全方合而共奏和血祛风,温经通络之功。
和血祛风三两三方中,当归甘温而润,辛香善走,既可补血又可行血,且能消肿止痛,《日华子本草》日:“当归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生黄芪升阳通阳,走而不守,与当归配伍又可旺气生血,达到“补血、养血”的目的,二药共为君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秉升散之气,通达气血,《本草求真》云:“养血行血无如当归,行血散血无如川芎”,故当归与川芎合用“养血、活血、化瘀”;穿山甲性善行散,能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搜风通络、透达关窍;白芍和血脉,收阴气;桂枝解肌表风,温通经络,与白芍相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此四药共为臣药。且生黄芪、桂枝、白芍又恰为“血痹”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三味主药。忍冬藤通行经络,疏利关节,有通络之功,其药性甘寒,可使全方不温燥太过;三七即为“三两三”中所谓“秘不外传”之药属既补血又活血的调血之品,祛瘀而不伤正,寓消瘀于补血;防风伍桂枝祛风散寒,加强祛邪之效,三药共为佐药。综观全方,是在“补血、养血”的基础上“活血、通络、化瘀”、几乎囊括了“和血法”的全部内涵。
名师介绍:
张炳厚,1937年5月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第一批师承博士后导师,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从医50余年,擅治肾病、风湿病、痛证等。独创性提出“顺其性即为补,补其正即为顺”的原则,重视补肾,总结“补肾八法”,创制“地龟汤类方”,巧治痛证,擅用虫蚁。
(本文节选自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临证传薪录》 北京好中医整理发布 需要电子处方可wx关注北京好中医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