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会址,开启红色之旅(下)——贵州12日之遵义(2)
★旅游地点:贵州遵义会议会址
游览完一楼,我们跟随着讲解员从楼梯走上二楼,依然从左侧开始参观第四部分:“勇往直前,走向胜利”。
长征中,红军将士突破了敌重兵的围追堵截,征服了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
巧渡金沙江是1935年5月在长征中的一个成功战例。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因为江面宽阔、水急浪大,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对手并不认为红军会渡金沙江。
但是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如果红军渡不过金沙江,很容易被堵截得全军覆没。毕竟,敌人的兵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红军抵进金沙江前夕,船只已经被掠到北岸去了。红军在皎平渡过江,靠着七条船,用七天七夜的时间,红军主力就渡过了金沙江,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的七律诗《长征》中就有这么一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描写的就是红军长征时巧渡金沙江的愉悦心情。
巧渡金沙江之后,蒋介石急令薛岳率主力进击,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大渡河是岷江的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想要通过极其困难。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打了国民党一个措手不及,强渡大渡河,可就是一场实打实的硬仗了。
十八个勇士的十八颗手榴弹,十八挺机关枪,十八把大刀,把号称双枪将的川军被杀得溃不成军。最终,红一军团第一师渡过了被国民党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红军沿大渡河东岸北上,红四团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冒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与东岸的主力部队合围,占领泸定桥。历史书上,这次战役被命名为“飞夺泸定桥”。
1935年11月,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主力由湖南出发,在抵达黔滇边境时,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接到中央命令,改变行动方向,于1936年6月22日,红六在甘孜的普玉隆与红四方面胜利会师。6月30日,红二军团在甘孜的甘海与红四方面军部队会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大约三万人。
这次胜利会师,对于挥师北上抗日具有重要的意义。胜利会师后,党中央率甘陕支队抵达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才能够站稳脚跟。
第五部分“遵义会议,精神永存”。既然是遵义会议纪念馆,其主题当然是遵义会议。
毛泽东说“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因此,他才会亲笔题词:“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
正是因为遵义会议这个转折点,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在长征的极端艰难条件下,保存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
海外人士对于长征和遵义会议,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埃德加·斯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等人高度评价:
“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长征中过草地翻雪山,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被人们记录下来,直到今天还感染着人们。
最后一部分“红色沃土、情深意长”。这个展区的面积不是很大,展品也不如前面几个展厅大,旁边还有观众互动区。
1930年至1936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六军团、中央红军,红二、红六军团先后转战贵州,足迹遍及全省68个县(市、区)以上,覆盖全省近百分之八十的县(市、区)。
红一方面军长征转战贵州历时五个月,占其长征总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行程8000多里,占其长征总里程三分之一。
我们说到两万五千里长征,说的基本上就是红一方面军的总里程,他们行进两万五千里,也成就了今天被人们缅怀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
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也在贵州历时三个月,红六军队在贵州一个多月,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十五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活动时间最长、区域范围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所以,说贵州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沃土,似乎也并不为过。
站在楼上从窗口看出去,宽阔的广场、白墙黑瓦的民居、高大的楼宇和远处的青山,一览无余。
而完成参观的人们,聊天的内容无一例外都是遵义会议、红军长征。或许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历史学家,但各抒己见,还是很容易聊得投机的。
自由行:贵州遵义会议会址
3月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