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新生 | 老胡同,情难舍

老胡同,情难弃

我从2岁到12岁,在今日的北京什刹海游览区——后罗圈胡同的一座四合院里生活了10年。

10年一觉胡同梦,胡同的梦依然持续,胡同是否还像当年那样深长?

直到两鬓染霜后,北京胡同的吆喝、老街坊热情的招呼,依然常飘入梦境。难忘春晨,那清亮、悠扬的吆喝声从胡同口传来,我在半梦半醒中感知,那是卖小蝌蚪的声音。于是,我的梦中多了一幅画面:翠柳依依、河水清清。我坐在一块青石上,读着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忽然,天上飘下晶细密的雨丝,清流中游来一群蝌蚪。天际处,几声闷雷,不远处,几声蛙鸣。

记得那些年,夏日正午,我常坐在四合院门楼下的门礅上,一面感受带有清爽感的穿堂风,一面等邮递员送来《中国少年报》。记得当时,我有点儿癖习:新来的报纸刚到,总爱放到鼻前,深嗅字迹上散发的油墨香,全不顾身着绿色邮差服的叔叔每次都指着我笑,说今后你上班了,最好能干整天捧着报纸的工作。今日想来,邮政叔叔预见精准,30年后,我果真成为北京一家报社的编辑,一整天满眼都是报纸。

秋日的黄昏,胡同里常见一位诗人徘徊。那是邻院一位家境窘迫、孑然一身但总爱吟诗的中年人,但见他微带酒气,步履松弛,踏着厚厚的黄叶,围绕于前后罗圈胡同边走边低吟浅唱,直到天色暗淡、街灯亮起,才仰天长叹一声,消失在自家的门楼里。

冬雪弥漫的傍晚,本是胡同最安静的时段。只因后罗圈胡同东面,早年有一个斗鸡坑,是当年八旗子弟设赌斗鸡的乐园。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那里是孩童们打雪仗的地方。昏黄路灯下,飞雪飘扬,密集的雪球在空中飞舞,阵阵笑声此起彼伏。入夜,那情景悄然入梦,引得我往往笑出声来。

每当窗帘透出玫瑰色,四合院扫雪声便由近而远。我从睡梦中醒来。不用询问,就知是邻居“曹党员”起早扫雪。记得那个年月,胡同四合院随处可见的是浓浓爱意,谁家的葡萄或是枣儿熟了,相邻的院落都能感受到甘美。谁要外出,没有锁门之说,只需向邻居招呼一声,门前的炉火必会有人义务添煤,晾晒的衣物必会有人打理,片儿警到孤寡老人家帮助运送煤球、帮助烧水也是常态。可叹的是,而今,上述现象难以再现,只能当童话向朋友叙述。

屈指算来,从胡同迁出,来到北京海淀区学院路楼房居住,不觉已40余年,但儿时的记忆不易消退,因此,我常常利用双休日,从护国寺大街走入,穿过棉花胡同,走进后罗圈胡同慢慢游走、思忆。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同班那位容貌美丽、爱说爱笑的女生所居住的院落,说话结巴但成绩优秀的那位男生,每天从门上写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深院蹦蹦跳跳走出……而今,从被改造得不伦不类的门走出的,多是操着外省口音的进京打工者,我那熟悉的老街坊呢?

去年初秋,我迎着京城第一阵金风,走入那条老胡同时,深深感到,岁月无情、造化弄人也弄物。让我感到有些失落的是,尽管胡同的格局大体未变,某些老屋被修缮一新。但历经风霜雪雨的四合院大多变为私搭乱建、拥挤不堪的大杂院。窄窄的胡同里,或见面包车阻路,或见时尚设备构建于屋顶。好在我所熟悉的门楼上,那一蓬衰草还在,我所熟悉的老院里,

高大的石榴树、枣树还在。见证古今物是人非的老干粗枝,在秋风中依然垂挂丰硕的果实,表情复杂地守望残旧的青砖灰瓦。

从后罗圈胡同走出,便是棉花胡同。那条南北约一公里长的胡同,曾居住过两位写入史册的人物。胡同中部的一座大院中,是打响“讨袁第一枪”的蔡锷将军在京“韬晦”之地;胡同南部一座大院,是权宦李莲英的一处私宅。曾有前后院落、建筑规制齐整的蔡宅,如今已沦为大杂院;曾有月亮门、影壁、花墙、秋千、套院的李宅,已建新楼,已成为幼儿园。漫漫史潮涌来、又不断流远。往昔的人物不管是威风八面还是红极一时,不管是功亏一篑还是晚景惨淡,都随着时代演进逐步淡出人们的话题。古院前或古院内,只留下几株郁郁葱葱的老槐,默默追忆旧时的风风雨雨。

已近午时,思量用餐地点时,听说棉花胡同南口的护国寺大街人民剧场对面,有一家护国寺宾馆,是胡同主题型旅游宾馆,自然想去那里一看。一入大堂,便看到“京味儿”民俗手工艺玻璃喷绘屏风,画有老北京走街串巷的多类行当。楼层转角处,迎面或见大红门楼,青石门礅;或见灰色影壁、戏剧脸谱。楼层上下,木制暖气罩隐现福、禄、寿等吉祥字样,电梯门前,也能从画面或字样中感觉到胡同文化。几位从客房出来的外地人,边走边谈论着房间里布置的京味儿民俗艺术。从5层走下的法国外宾,可能被“京剧文化楼层”的票房所感染,向服务员询问着“评书专场”具体时间。老外用生硬的汉语向一位身着“京味儿”服装的员工说,没想到在客房隔壁,能感受到中国的国粹与民俗艺术,太美妙啦!

我在想,尽管儿时的胡同在风雨剥蚀下,在城市“当家人”不当管理下,出现很多人为毁损、百般残缺,令人叹息。但胡同文化又有了新的延伸,甚至延伸到宾馆、延伸到海外,这是多么丰富、新颖的文化现象!时代在进步,人们在一次次刷新观念,许多新景替代旧景也就顺理成章,也就成为我辈不该过分苛责风光不再的理由。

正想到此,一个欧美团队又陆续走进宾馆。开创胡同文化主题的宾馆总经理段祺林告诉我:这条街有京城著名的京剧院、有老舍故居、京城著名的小吃店、有末代王爷溥杰的府邸、有著名艺术家梅兰芳的故居,还有这家以“胡同文化主题”为鲜明特色的星级宾馆……

故此,我坚信,北京胡同民俗虽然不能还原如旧,却能通过精塑与延伸,给后人留下新看点。

(0)

相关推荐

  • 行走丨二月兰

    喜爱兰花,源于上学之时.那年月,我就读的北京刘海小学,与我所住的四合院仅百米之隔.初春,我迎着晨光上学,总习惯瞄一眼两侧门楼瓦顶.院墙角落,因为那部分的缝隙中,长出野花野草.我尤其喜爱率先示美的二月兰 ...

  • 如何通过大门判断北京四合院主人的身份高低

    作者简介:贾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馆长.<建筑史>主编.主要从事中外建筑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教学.研究与设计工作.出版专著7部 ...

  • 【四合院】微微风满庭,纤纤藤影垂

    感兴趣的朋友可关注"顺益兴四合院",每日更新四合院信息.新鲜资讯,北京政策等--记得关注! 东四地区作为第一批确定的保护区,这一片保留了大量完整又横平竖直的胡同,有着大量的民居群落 ...

  • 【行者】胡同旧事

    每逢深冬,我总是盼望降雪,尤其是那种''梨花''乱舞.满目洁白的视野.这样的冰天雪地,北京那些被改被拆.被浓妆艳抹的老胡同,便能还原几分旧时情景.此时,我很享受独自徜徉其中,在婉转迂回中遥想. 岂能忘 ...

  • 141期/冯新生作品《河北蜜桃》梁剑清读

    河北蜜桃 冯新生 河北省的城区村镇,古来也曾有过殿宇耸峙.朱阁毗连之辉煌.可叹的是,随着史潮涌荡,华北大地屡屡为硝烟弥漫地,以致今日冀中少见完整的文化遗迹.车行或漫游,感遇的多是灰暗色调.杂乱无章的现 ...

  • 169期/冯新生作品/《扇子啊!扇子》/梁剑清读

    文丨冯新生 入夏,闲坐书房时,我总想起扇子.尽管眼下解暑纳凉首选应该是空调. 我一向认定,集文化.历史.人物.工艺.情趣以及实用.欣赏.交流.收藏为一体的扇子,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所珍爱,这是华夏文化 ...

  • 保定这13条老胡同,背后都是动人故事!老保定人无法抹去的记忆

    在保定几乎每一条胡同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些胡同仿佛在诉说着保定的历史风情.保定胡同之名丰富多彩,既质朴又形象,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胡同渐渐被人们淡忘,甚至早已无处寻 ...

  • 北京永安路边的老胡同:赛金花在这里度过晚年

    何家胡同的老门联 铺陈市胡同的观音庵 永安路西起虎坊路,东至前门大街,是南城一条重要的通道.在这条路上,隐藏着不少老胡同,虽然现在这些胡同稍显落寞,但在八九十年前,这一带非常热闹:在天桥表演的众多艺人 ...

  • 【中州作家】姚俊青:家乡那条老胡同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92] 家乡那条老胡同 河北衡水  姚俊青 一次回家看望父母,快到家的时候,远远地看到母亲立在胡同口,向我们来的方向张望着.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姥姥那瘦小的影子.这 ...

  • 【散文】柳书波/记忆中的老胡同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柳书波 我的故乡在一望无垠的豫南大平原上,那里既无山也无水,阡陌纵横.据一代传一代的老辈人传说,明洪武年间,先祖们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移过来 ...

  • 【文行天下】(冯新生)岳庙:播扬忠魂,留下警醒

    <文艺众家>第一期主题活动"秋.月"征稿启事: 时间:2016年8月28日至9月28日.内容:关于秋或月.形式:诗歌 散文 小说 书法 绘画 摄影.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 ...

  • 老房老树老胡同,老街老景老关城

    过年这么几天时间,眨眼即过,还未来得及与诸多亲友一起团圆叙叙旧,马上就各奔东西为生活打拼.无论你走到了哪里,关城永远在牵挂着你的心,一草一木,都那么难忘,一起记住我们熟悉的关城--          ...

  • 【文学时代微刊】《作家专栏》总第322期:老街灯影,怀旧事|冯新生(北京)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春天快乐 温故知新.感恩2018,感恩遇见,感恩一路有你!一年来,文友们将自己的心愿.感想.工作和生活体会诉诸文字,发表在微刊,一同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微刊的成长.微刊已经成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