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食,走进聊城
孟庆会
聊城,美丽的江北水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明清时期,聊城 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 400 年之久, 成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江北一都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这座美丽的城市,不仅养育了勤劳善良的聊城人,也赐予了他们无尽 的宝藏,悠久的文化传统,良好的地理条件,滋养出了很多传统的特 色美食。“孟家糟鱼”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名吃,让我们走进聊城, 来了解这道家喻户晓的美食。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鱼类,这种常见的鲜美食材,早已成为勤 劳智慧的华夏民族食物链上玉盘珍馐,被烹调的千姿百味,色香俱全; 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喜爱这一上天赐予的美食。 在各种鲜鱼的烹制技艺中。“孟家糟鱼”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 的文化底蕴,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特点是鱼肉鲜嫩,鱼刺酥香,鱼肉 1鱼刺都是入口美味;刚出锅的糟鱼,香喷喷的鲜美之气漫延迂回,萦 绕鼻端,令人垂涎欲滴。闻其香,心旷神怡;偿其肉,回味无穷。
说起孟家做糟鱼,已经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在东昌古城东北有 个孟家营村。明朝初年,该村由带兵屯田的明朝将领孟富创建,当时 是战乱年代,孟富带兵征战东昌府一带,为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孟富 闲暇之余就用东昌湖中的野生鲜鱼做成美味犒劳三军,一开始做鱼只 注重味道鲜美,鱼骨不烂,但士兵吃到头领做的炖鱼,也已心满意足。 有一天,孟富正在炖鱼,佐料、鲜鱼刚放到锅里,就遭遇敌情,等出 完征回来,鱼已经焖在锅里糟了一天多了,早已骨烂如泥、味道醇美, 鱼的鲜香味飘满军营,士兵们回来后蜂拥进厨房,品尝起肉烂骨酥的 美味,连呼“好吃”,糟鱼就这样被孟富无意做成了。
后来战事平稳, 孟富带兵屯田,在孟家营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这道美味也被当做家传 技艺流传下来。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为维持生计,孟氏后人孟继连利用祖传技艺, 选用东昌湖的野生鲫鱼,配以祖传的十几种香料和几样特色中草药, 经过多道程序精心烹制成美味可口的糟鱼,推着小车在集市上售卖, 每次只做 20 多斤糟鱼,不一会功夫,就卖光。不长时间,“孟家糟 鱼” 因骨酥肉香,物美价廉,很快在城东一带名扬开来,不仅附近 老百姓爱吃“孟家糟鱼”,就连东昌府的达官贵人也慕名前往孟家营, 亲口品尝孟老先生做的糟鱼,这里还流传着一段名人吃鱼赋诗的动人 故事。相传在乾隆年间,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当时在范县任过县令, 经常来东昌府拜会府台。有一年冬天,郑板桥来到东昌府,夜里下了 一场久违的大雪。第二天知府邀郑板桥及友人进依绿园踏雪观景,大 家来到丽农山房,看到雪后的园林景色美不胜收;预示着“瑞雪兆丰 年”,是个好兆头,大家都兴高采烈,兴奋不已;当时的聊城大书画 家吴竹堂看到众人喜气洋洋的场面,一时兴起,随挥毫波墨创作了一 幅《得水园喜雪图》,在众人的叫好声中,郑板桥也挥起笔墨为南章 山下一处建筑题写了“喜雪斋”三字,后饮酒赏雪,府台大人知道郑 板桥爱吃鱼,早已差人去城东孟家营把孟继连请来,精心制作一道“孟 家糟鱼”。郑板桥品尝后,赞不绝口,借着酒意,赋诗一首:
为官廉洁身自清
客留东昌赏雪景
府上糟鱼酥香美
此生难忘今宵情
从此以后“孟家糟鱼”更加有名了,技艺也越来越精湛,成为名 副其实的地方名吃,后因躲避战乱,这道地方美味消失了不少年,到 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孟家七十二代传人孟宪路,开始继承祖辈流 传多代的制作技艺,全身心投入糟鱼制作和销售,每天只做一锅糟鱼, 虽供不应求,从不粗制滥造。他每天精心挑选东昌湖产野生鲫鱼,保 证每条色泽纯正、条杆匀称、去腮、五脏,洗净(保留鱼鳞);锅底 放箅,将鱼头尾相交,层层码放,后配以祖传秘方,精心烹制,做出 的糟鱼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核酸和钾、钠、镁、锌、 硒、碘等微量元素,后来孟宪路又不断摸索和改进,在汤料中加上各 种滋补调料,增加了抗衰老、抗癌的作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道美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成了 当地百姓迎宾待客的必备佳肴美味。现在,孟老先生年事已高,他的 后人孟砚正继承这门祖传技艺,把“孟家糟鱼”真正发扬光大,他注 重品牌意识,讲究质量,坚守信誉,注重现代加工工艺与传统工艺相 结合,力求实现工业化生产,满足人们旅行、交往、即开即食的需要, 使更多国人都能品尝到聊城这道风味独特的地方美食。